鄭曲璇 吳國立
【摘要】中職學校除了應具有硬件配套設施為前提保障外,更需要強有力的師資隊伍為依托,而師資隊伍素質高低決定育人的成效。中等職業學校的特色是專業的特色,而專業特色要靠廣大專業教師發揮其聰明才智,利用其高操的教學技能,傾其高水平的專業知識來打造,如何加強青年教師的培養,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我們進行了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青年教師 平臺 激勵機制
【基金項目】福建省中小學教師發展基金資助(課題編號FZJJ20130101446)。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82-02
一、中職學校師資現狀
課題組對我省九地市17所中職校專任教師的組成、來源、年齡結構、學歷、職稱及技能證書的持有量等方面進行了調研,有以下主要特點:
1.公共課教師所占比例偏多,專業課教師、實訓指導教師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一些學校因專業課教師及實訓指導教師嚴重缺乏,不得不將文化課教師推向專業課教學。
2.專任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的年齡結構分布不合理,40歲以下的專業教師平均占70%以上,成為中職學校專業課教學的中堅力量。
3.年青教師主要來源為非師范類高校畢業生,缺乏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和企業經歷,教學技能和專業實踐操作動手能力均較弱。
4.專業課教師數與學生數比例不合理,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與匱乏的教育教學經驗的矛盾,使年青教師的成就感不足,影響了工作的熱情。
5.大部分青年教師為獨生子女,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仍處于不穩定期或校正期。
總之,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隊伍偏年輕,在既缺少教育教學技能知識又缺乏生產實際經驗和崗位操作技能的情況下,承擔了高負荷的教育教學任務,學生難管,成就難見,幸福感缺乏,工作責任感、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受到影響。
教師是學校培養人才的主力軍,特別是青年教師比例達到70%左右的中職學校,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我們課題組認為,對于中職學校青年教師,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青年教師的職業基本功問題,如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即師風師德的培養,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提升,企業經驗的積累;二是教師的幸福感;三是教師的自豪感。這樣才能激發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促進教師成長,從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二、建章立制,教師成長有方向
1.加強教育,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是成長的首要保證。加強師德教育、組織紀律教育、教學規范教育并形成制度化,常抓不懈是十分必要的。通過開展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學規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種形式培訓工作,加強師德典型宣傳力度,促進形成重德養德的良好風氣,有效建立具有高尚思想品質、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教師隊伍,使青年教師立足職教、發展職教、獻身職教,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2.建立考核制度,在規范中明確方向。在調研的各個中職學校都有各種教育教學規范或制度,通過條例讓教師明確發展方向。例如,我校制定了教師教學規范50條、教師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遴選和管理規定、教師教科研獎勵辦法、優秀班主任評選條例等一系列教師管理制度,讓青年教師工作有章可循,為青年教師成長指明方向。
3.建立培養制度,加快青年教師業務提升。學校根據每個青年教師特點,要求青年教師制定三年成長計劃,并結合學校專業發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將青年教師的個人展和學校的發展結合起來,積極參加諸如校本培訓;加強青年教師教育教學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校內推廣“師徒制”,充分發揮老教師傳幫帶作用,加強對青年教師引導與培養;加強青年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落實,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外出參觀學習、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等。學校積極創造并提供青年教師的學習機會,以拓展思路,促進成長。
三、建立機制,教師成長有活力
1.建立激勵機制,在肯定中感受幸福。青年教師的成長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信任、尊重與關懷,學校需要更多建立教師激勵措施,關注教師每一滴進步,并給予激勵,滿足教師情感需要。在調研過程中,各個學校也開展了諸如評選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十佳教師、教學能手、感動校園人物等形式多樣的激勵措施,這些都能很好滿足教師對關心和關注的需要,提高教師的幸福感。讓更多的教師在獲得榮譽中獲得幸福;在校園中,通過廣播、校報、校園櫥窗等方式推廣教師先進事跡等,讓教師在得到推崇中獲得幸福。在對教師進行激勵的過程中,同時也是在引導教師不斷學習,更新觀念,充實新知識,學習新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讓教師在感受幸福中成長。
2.建立互助機制,在資源共享中感受幸福。“三人行必有我師”,在青年教師的成長中,學習、互助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培養教師協作意識和能力的有效措施。學校創設條件,搭建平臺為廣大教師提供交流、互助平臺,實現優質資源共享,促進教師共同成長。例如,倡導建立教師專業成長論壇,開通微信群,推薦優秀作品、資源互相激勵,互相幫助,在相互激勵中感受幸福;成立專業團隊共同開發Moodle網絡在線課程,課題研究、指導各種競賽活動等,在團隊凝聚中感受幸福;參加學校組織各項文娛、文體活動,在活動中感受幸福;教師之間開展節日祝福、生病慰問、互相幫助克服困難,在關懷中感受幸福。
3.建立交流機制,讓青年教師在關懷成長中感受幸福;搭建青年教師展示自我平臺,開展學術沙龍活動,分享教學、班級管理、教育科研方面經驗,感受學習、研究、展示的成就感,在交流中感受幸福;組織教師赴全國名校參觀學習,參加企業實踐,學習企業管理方式、提升實踐技能,回校后分享學習心得,在分享中感受幸福。
4.建立機制,創設良好學習型的教師隊伍。“學校環境是一片土壤,它能養育人;學校環境更是一種精神,它能凝聚人”。創設學習型的教師隊伍,需要良好的校園氛圍,為此學校需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從而構建教師成長的生活空間;重視教育報刊和專業刊物的征訂,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征文、演講等活動,營造濃厚的讀書學習氛圍,構架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空間;通過校級公開課、校級課題等活動,鼓勵團隊開展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和教學改革探討,不斷強化教師終身學習的觀念,在學習中、實踐中幸福成長,促進教師主動發展,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四、創建平臺,青年教師盡展風采
青年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需要學校給他們提供多維舞臺,讓他們在各種舞臺上盡情翱翔,以此造就一批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具備終生學習能力,具備信息化應用能力,能將工作與學習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具有一專多能、一精多通、擁有多元知識結構的“復合型”教師團隊。
1.搭建校內外培訓交流平臺,提升教師的業務素質。不定期組織教師到職教發達地區參觀學習,吸收先進辦學理念及教學經驗,不斷提升現代化教育理念;積極參加各類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培訓和專業技能培訓,學習先進教育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管理能力;定期開展教學教研活動,開展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說課、片段教學、微課等形式多樣的技能競賽,提升青年教師教研能力、創新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
2.搭建賽教融合平臺,提升教師專業技能。以技能大賽為抓手,推進課程改革。積極參加技能大賽,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研”,針對各類競賽成立了研究指導小組,對賽項進行研究與指導,打造了一批通力合作、互相促進的教研團隊,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
3.搭建課題研究和項目開發平臺,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學校鼓勵教師申報開展教學各類研究課題,并給以政策扶持,課堂為陣地,教研、科研一體化的課題研究方式,也讓教師在不斷的探索學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業務素養,加速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成立校“名師工作室”,開展教學教研,探索現代“學徒制”,承接項目制作,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
4.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臺,促進教師成長。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實現校企共建教學團隊、共建特色課程和共建校內實訓基地,企業技術骨干到校兼職指導實踐,教師深入到企業實踐向企業專家、技術骨干學習,建立師徒互助機制,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交流共享平臺。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實現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教師得到鍛煉,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五、結束語
青年教師是中職學校未來的主力軍,他們決定了學校未來教學質量,只有青年教師得到發展,學校未來才能更精彩。課題組針對中職學校青年教師現狀,提出建立健全相關機制,讓青年教師能在完善的機制下幸福成長,并在成長中感受幸福。同時,搭建多維平臺,讓青年教師在各種平臺中得到訓練,得到提升,在提升中展示青年教師的風采,從而探索形成一套師資隊伍可持續培養機制,供中職學校師資建設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