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燕++++姚紅靜
摘 要: 近年來,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教學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該課程改革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如何擺脫中國現當代文學在教學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進行有益的教學嘗試和改革,這是每一位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 教學改革 現狀分析
近年來,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程教學改革問題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F今的大學生往往重實用、重功利,他們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的目的更多的是因為這類課程便于拿學分,取得學位。擔任本門課程的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應付教學任務,而不是刻意追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同時,近兩年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更多地要培養應用型、實踐性人才,因此,在課程設計上,一再壓縮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等課程的理論課時。以上這些問題都使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面臨巨大挑戰,課程改革刻不容緩。
一、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現狀分析
(一)教學模式傳統化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中,教師的“教”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講授法是文學史教學中的主要方法,“師講生聽”是課堂的主要模式。課堂教學主要是對教材進行梳理。在講解具體作家作品時,還是從傳統的四方面著手:作家生平和思想簡介、作品思想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藝術特色分析。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只是被動的灌輸對象,現代化的多媒體手段只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的方法、手段。同時,學生也認為“聽”是天經地義的,因此,在課堂上,更多的只是記錄筆記,以備考試之需。
(二)教學內容陳舊混亂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一般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中國現代文學和中國當代文學,每一部分由“文學史”和“作家作品”兩個部分構成。在高校中文系中,“史”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始終是貫穿本門課程的主線,在權威性的教材中,也是以時間為線,編排整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除“史”之外,對重要的作家作品的講解也是該課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然講解和分析依舊從作家生平和思想簡介、作品思想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和藝術特色分析幾個角度進行,較少補充前沿的學術觀點。
(三)課時量嚴重不足
在當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下,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作為中文系的專業必修課,因其理論性太強,一再面臨課時壓縮的局面。很多高校從原本的200多學時壓縮到124學時,甚至有的減少到72學時。更有甚者,在衡水學院,開設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的非中文專業中,現代和當代兩部分加起來僅有36學時,令很多教師在講授過程中難以把握重點和難點。
除此之外,“滿堂灌”忽視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的單一性和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限制都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發展難以突破的局限。
二、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課程教學改革
(一)課程定位的明確
目前,地方區域性普通本科高校均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適應社會需求、動手能力強、有專業針對性的多面手。一直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教給學生文學知識。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看,這遠遠不能體現出該課程培養人才的獨特之處。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吳曉東曾指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應該使學生既掌握系統扎實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同時又具備較強的審美鑒賞能力、閱讀分析能力與寫作能力,并且能夠將課堂教學中所獲得的知識與能力轉化為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文學創作能力以及其他實踐動手能力,成為符合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實際要求的實踐性、創新性人才?!?/p>
教師應該首先明確課程定位,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在適當地講解文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磨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而非為了應付工作,一味地傳授所謂的經典文學知識及所謂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模式的轉變
伴隨互聯網的普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逐漸得到認可。特別是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逐漸發展,學習不再是學生從教師那里習得知識的過程,而是通過師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互相幫助的方式而得到的學習方法、思考問題的方式及在此過程中掌握的知識。教師徹底轉變了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而是作為引導者、學習者、交流者,與學生平等處之。
(三)教學內容的調整
教學內容應與課程定位相匹配,地方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促使中國現當代文學史課程以培養學生的文學創作能力和其他動手實踐能力為教學目的。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對傳統的文學經典知識的講解就必須進行相應縮減,將更多的課時放在鍛煉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教學內容安排要有所調整,由重文學思潮講授到重文學作品鑒賞、由深入探究文學本源到廣泛涉獵文學作品。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必須改變教師“滿堂灌”的講授方式,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可以通過增加課前提問、課內演講、討論等環節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這樣,既可以促使學生課下提前了解和鞏固知識,又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此外,還應該充分發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的作用,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既便于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及時解決問題、掌握知識,又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隨時調整教學思路、方法和進度,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施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不能完全摒棄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講課方式,這依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必要途徑,不可因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而被排斥。因此,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在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時,應對此問題有清楚認識。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改革著眼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立足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改革的內容緊緊圍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核心,注重學生知識、理論、能力的協調發展,通過實踐教學改革,實現課內實踐教學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課外實踐教學還學生主體地位,實現以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為核心的考核方法多樣化,從而全面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思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名篇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陳曉虎.“應用型本科教育”:內涵解析及其人才培養體系建構[J].江蘇高教,2008(01).
[3]周濤.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芻議[J].黃山學院學報,2010(04).
[4]程箐.高等學校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新思路[J].畢節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03).
[5]董正宇.論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01).
本文為衡水學院2014年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高?,F當代文學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g201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