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娟
【摘 要】實訓基地是職業院校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模式的重要載體,是“產學研”相結合的主要場所,有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大功能。本文從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社企協作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拓展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社會服務功能的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社會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5-0185-01
一、我國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社會服務能力的現狀
在社會需求推動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根據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的調研,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在規模方面已居世界之首。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承擔著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輸送應用型人才的重擔,其良性發展迫切需要校方面向社會、企業和市場,需要學校在培養人才的方式方法上更加“接地氣”,實訓基地則是進行工學結合、校企結合的平臺。
近年來,在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我國的職業院校廣泛地建立實訓基地、實訓部或實訓中心,配備有社會經驗豐富、動手能力強的專職教師或外聘企業兼職教師,以及國內外引進的專業實訓設備,學生可以在實訓基地內通過參加實訓鍛煉或頂崗實習,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解企業的生產環節,促進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共同育人。然而,近年來各大職業院校雖已深刻認識到實訓基地的重要性并加大投入,但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和社企共建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導致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潛能尚未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提升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能力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職業院校綜合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實訓基地是為廣大的職業院校學生提供崗位的適應性訓練、搭建專業技能培訓的舞臺。學生能夠在“干中學”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盡早地將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訓練融入到實踐操作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以及社會服務能力。
(二)有利于培養與社會“接軌”的應用型人才
學校在建設實訓基地時,會根據自身的資源條件和專業優勢選擇合作企業,邀請該專業或領域的企業家前來授課,從而體現該校的辦學特色。在這種“一站式”的教學和培訓方式下,職業院校的學生自入學開始就能受到各方面的熏陶,通過幾年的學習和生活,能熟悉所學專業領域的發展前景,掌握所需技能,畢業后能迅速地與社會“接軌”。
(三)實訓基地能夠很好地實現產教結合
實訓基地不僅是提升職業院校辦學的綜合水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搖籃,還承擔著促進產教結合的重要社會功能。我國實訓基地的培養模式通依靠的是“引進來”,即聘請企業的高級工程師或熟練的技術工人到實訓基地兼職講課或進行生產培訓,實際上只發揮了實訓基地功能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走出去”的功能尚未得到各大職業院校的高度重視,職業院校的教師可以深入企業,與企業一起開發實踐課程,將職業院校師資的科研能力和企業工程師的實踐水平相結合,甚至還可以利用實訓基地為企業的員工進行拓展訓練,形成產教結合的“雙贏”局面,將實習、培訓和社會服務有機結合。
三、提升職業院校實訓基地社會服務能力的舉措
(一)以課程建設促進社會服務能力提高
實訓基地的課程建設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的教育模式取得成功的基石和保障。為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其核心競爭力,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需認真考慮修訂并完善現有的教學大綱,將職業技能等融入實訓教材,或充分借鑒企業中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的力量,與職業院校教師一起編寫教材和課程,真正地實現“因材施教”。
(二)實訓基地的建設融入當地的產業發展
以實訓基地為平臺,發揮學校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提高社會服務能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僅是職業院校的重要社會責任,也是其提升品牌知名度的重要途徑。實訓基地只有融入地方的重點產業,培養的人才方能適應市場,從而充分實現實訓基地功能的社會化。只有實訓基地的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師資力量的配置圍繞地方產業調整或行業的技術發展水平,才能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的“嫁接”作用,為區域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三)多方協作,共同提高實訓基地社會服務能力
當前我國職業院校普遍面臨著資源短缺的問題,如果想進一步拓展實訓基地的社會服務功能,就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近年來,地方政府出臺大量政策、撥付資金,支持職業院校共同興建產業園、科教園,鼓勵知名企業的研發、生產,實現培訓基地向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轉移,這就為職業院校的實訓基地“向外拓展”提供了契機,職業院校應充分利用好政策紅利,借助多方力量夯實基地建設,拓展職業院校與社會合作的領域,提高社會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