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陶貴斌+王琳+邱智東+貢濟宇+陳天麗
[摘 要]發揮區域資源優勢、依托重點學科、優化課程體系以及整合科研條件,同時通過加強內涵建設、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升本科培生養質量,探討與實踐本科生“產-學-研”校內外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產學研;人才培養;開放式
[中圖分類號] G9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5-0043-03
一、產學研校內外相結合的內涵
“產-學-研”即產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先進系統并在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綜合優勢。[1] [2] [3]產學研合作是指企業、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通常指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與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之間的合作,其實質是促進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4] [5]
整合科研資源,構筑集教學、研發與產業功能于一體的創新創業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醫藥中試平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人才培養融入企業研發、工程設計等環節。學生在聯合培養期間參與核心研發項目和生產實踐,畢業后又以“具有企業工作經歷和背景”的特質成為企業青睞的業務骨干。通過聯合培養人才搭建起的校企合作橋梁,企業獲得校內專家的科研支持。校企互惠互利的優勢,讓敖東、修正、紫鑫等多家大型醫藥企業主動要求與學校合作辦學。同時校企合作,也為專業教師提供了科研、生產實踐、豐富閱歷的平臺。目前,有近百名專職教師參與企業項目合作,學校已經培養了一支校內外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思路
(一)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研究相結合,凸顯繼承與創新
我們完成了人工種植人參進入新資源食品的基礎與應用研究,對長白山中藥資源及吉林省道地藥材的種類、數量、分布、時空變化、品質控制、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開展基礎研究。在中藥配伍規律、活性成分的構效毒效、組效關系、作用機理、結構修飾、合成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建立中藥內有效組分活性篩選技術、中藥現代分析技術和中藥新劑型給藥技術平臺,發展了中醫藥基礎理論。
(二)產學研相結合,加速成果轉化
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我們與省內外建立永久性教學基地18個;與企業合作建立了長春中醫藥大學中試平臺和吉林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真實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建立了開放式辦學體系。這提高了中藥研究成果轉化率,加快了我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的進程。我校產學研培養模式及開放辦學體系在本科教學評估中被業內專家定位為學校辦學特色。
(三)構建一支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的學術隊伍
以重點學科和教學基地為依托,建設專任教師和雙師教師相結合的教師隊伍;采取有力措施,著重進行學術梯隊建設。同時做好后備帶頭人的培養,不斷引進高層次人才。
(四)建立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校內外相結合的開放式人才培養體系
發揮資源優勢,不斷優化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依托重點學科和國家特色專業優勢平臺,依托中藥學重點學科,協同企事業基地,建設好碩士、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優化課程體系,整合學術梯隊,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
(五)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2011年,我校認真學習了《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并率先在藥學院的制藥工程專業選拔出30名優秀學生,成立了制藥工程“卓越工程師”班。
通過實施“卓越計劃”,力爭3-5年把制藥工程專業建設成教育理念先進,辦學條件、教育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均達到國內同類院校一流,具有鮮明特色和示范作用的國家級特色專業;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按照“厚基礎、寬口徑、精技能、重品德、強實踐”的基本思路,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和職業道德,具有寬厚扎實的知識基礎,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工作實踐能力、組織協作能力與創新和創業能力,富有進取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制藥工程創新型應用人才,從而促進學科專業建設,為我省及我國醫藥工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三、實施途徑
以長白山豐富的中藥資源開發利用和吉林省道地藥材研究為重點,以振興吉林省地方經濟建設和北藥基地建設的技術需求、創新為目標,以危害人類生命及健康的重大疾病的有效治療藥物研制為突破口,將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六個穩定的研究方向。這提高了中藥研究成果的轉化率,從而促進了我省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建設的進程。
(一)構建了“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的立體開放式”的人才培養體系
卓越工程師班的學生通過綜合考核擇優選拔,單獨授課,分段培養。其采取彈性小三學期制的培養方式,為學生構建內容寬泛、文理交融的通識教育平臺;基本知識和技能扎實的專業基礎教育平臺、能力素質兼顧和課內課外兼顧的專業教育平臺,拓展創新結合和校內校外結合的拓展創業平臺。
(二)實施了“4+1”人才培養計劃
卓越工程師班采用“4+1”教學模式,即在修完四年教學計劃的基礎上,通過設置小學期,使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設計累計時間共為1年。設置的小學期第一學年,醫藥企業認知實習;第二學年,社會實踐;第三學年,教學實習和工程設計;第四學年,制藥生產過程工程設計。
(三)構建了5大特色模塊的課程體系
本著“厚基礎,寬口徑,精技能,重個性”的原則,科學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通過加強主干課,增開選修課,增加人文素質課,加強專業基礎課程和工程課程教學,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方式和途徑。增加工程設計等實踐環節,改變課程內容陳舊、分割過細和簡單拼湊的狀況,構建了“人文素質模塊、公共基礎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模塊、專業方向拓展模塊”5大課程體系,全方位地推進教學體系改革。
(四)打造強有力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
我們教學團隊制訂了“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規劃,建立專業教師準入制度、培訓制度、實踐操作考核制度。同時注重教師職業道德培養,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專業教學團隊和教師個人的考核指標中。以建設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素質優良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為目標,與行(企)業共建專業教學團隊,實施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結構合理、動態組合、專兼結合、團結協作的團隊組織模式;將教學教改、培訓考核、教研科研、合作意識、進取精神、引進培養等納入團隊建設,研究并制定專業教學團隊管理制度。[6] [7]
實施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兼職教師資源庫建設和教學名師、專業教學能手、教壇新秀培養等五項工程。以教師整體素質提高為中心,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培養、引進、聘請相結合,校企互通,共同打造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優秀專業教學團隊。
團隊帶頭人具有先進的高校教育理念、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豐富的教學經驗、突出的教學實踐能力,能掌握企(行)業最新技術動態,把握專業技術發展方向,并能及時為行(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協調能力,能帶領專業教學團隊開展專業建設和生產服務。團隊骨干教師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能協助團隊帶頭人根據企(行)業的崗位群的需要開發課程,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組織專業教學和實驗實訓實習教學。卓越工程師教學團隊是我校中由少數技能互補,在制藥行業頗有建樹,愿意為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而分工明確,相互承擔責任的教師組成的正式群體。
(五)建立科學合理的遴選機制和管理體系
設定制藥工程“卓越工程師實踐班”,單獨編班,單獨授課。實行三學期制,小學期主要用于實踐教學。卓越計劃共設28學分,學生除應完成普通計劃的課程學習156.5學分、任意選修課程17學分、常規實踐教學、軍事29學分、課外培養16學分外,還需完成卓越工程師計劃24學分,完成后除正常獲制藥工程專業畢業證書和工學學士學位證書外,學校還另頒發卓越工程師班證書。
(六)積極擴建科研場所,增設模擬平臺
“十三五”期間即將投放使用的創實實訓大廈,不僅極大地增加了學校科研用房面積,同時還規劃建設了模擬醫院、模擬藥房、大學生實訓中心。創實大廈的建設進一步,拉近了我校大學生與企業、科研機構的距離,為學生較好地搭建了一個“產-學-研”綜合實踐平臺。
四、討論
我校正在為不斷將學校事業做精、做特、做強,把學校早日建成在國際上有廣泛影響、在省屬高校中優勢突出、具有鮮明辦學特色的國內一流教學研究型中醫藥大學而共同努力。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國高校特別是研究型大學要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積極推動協同創新。[8] [9] [10]應依托重點學科,充分發揮地方區域資源優勢,通過政府、學校以及企業多元化協同合作,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教學、科研平臺。同時我們始終秉承“啟古納今、厚德載物”的校訓,不斷推動教學體制改革、探索人才培養體系,努力為我省培養一大批創新創業型中醫藥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奚曉丹,王冬冬.“產學研”應用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8).
[2] 饒燕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內涵、要求與政策構想[J]. 高教探索,2012(4).
[3] 任麗嬋.論高等教育領域內的產學研結合[J].高教學刊,2015(18).
[4] 周婧,李士軍,陳靜.以高校為主體目標的產學研結合特征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6).
[5] 呂立志,關雯文,關娜.產學研合作與高校創新力提升的現實考察與思考[J].科技與經濟,2013(28).
[6] 李石羽,郝東明,王淑敏.中藥學專業“兩段雙向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醫教育,2013(3).
[7] 趙國安,劉成柏,張春陽,等.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基于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5(17).
[8] 張響英,王利剛等.實踐“課堂——養殖場”,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大學教育,2014(14):50.
[9] 李琳,陳京京,王杰.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產學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10] 李成龍.產學研耦合—互動創新機理研究[D].2011.
[11] 張力.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意義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