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
摘要: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成為當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全面理解“立德樹人”理論及特點,如何將“立德樹人”貫穿于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實踐中。基于此,積極從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入手,就“立德樹人”的基本任務及實施路徑展開探析與歸納。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現實意義;實施路徑
何為“立德”,何為“樹人”,“立德樹人”作為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基本任務,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事實證明,“德”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的成才也不是自發形成的。“立德樹人”是在培育、實踐、鍛煉、造就中形成的。為此,從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工作入手,來探討新形勢下“立德樹人”理念與改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系,并提出積極的對策和建議。
一、“立德樹人”理論淵源及發展
從概念提出來看,“立德樹人”中要先“立德”,后“樹人”。《左傳》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由此可知,對于古人來說,一個人要想獲得最高境界,必然需要從樹立高尚的品德志趣上來追求崇高理想,而后才能實現事業上的立功、立業。將“立德”作為“樹人”之首,深刻反映了古代社會對道德的重視。《管子》中提出“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對于糧食來說一年為界,對于種樹來說十年為界,而對于人才的培養來說,則是一生的事。基于“立德樹人”的理論來源,從“立德”與“樹人”的關系上來看,兩者具有辯證的關聯性。“立德”是為了“樹人”,而“樹人”首先要“立德”。離開“立德”,何談“樹人”,離開“樹人”,何談“立德”。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對于“德”的內涵及意義又存在不同的理解。新的形勢下,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立德樹人”的概念,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作為新的教育理念,并成為嶄新的“立德樹人”的科學內涵。簡言之,“立德”中的“德”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在內的廣義的“德”;對于“樹人”中的“人”,也是廣義上的培養人才,包括各類、各行業專門性人才及創新人才。“立德樹人”作為黨和國家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理念,也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精神內涵。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明確寫入十八大報告,是站在新的歷史時代下,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指明了德育工作的方向。積極將“立德樹人”納入到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實踐中,引導大學生從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上,提升自我綜合素質,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開展“立德樹人”與思政教育工作協同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立德樹人”與思政教育工作協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迫切需求
從黨和國家在新時期提出的教育方針來看,“辦什么樣的教育、怎樣辦教育”,“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是當前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面臨的重要難題,而將“立德樹人”列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中,既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總體要求,也為教育工作指明了總方向。我黨歷來重視教育的方針,對于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來說,黨的十八大審時度勢,科學決策,明確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將作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總體要求。只有抓住“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這一核心問題,才能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整個思政教育工作中。
(二)“立德樹人”與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才的根本需求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人才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主力軍。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該怎樣去培養人,應該如何去發展人,特別是在人力資源配置日趨社會化、全球化的今天,推動經濟發展的最強動力仍然依靠“人才”。人才的概念及內涵,主要包括人的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不同歷史階段對人才標準的界定也存在差異。但總體來看,任何歷史時期都強調兩個基本標準,一個是“德”,一個是“才”。“德”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和品質,而“才”是一個人專長及能力。陶行知提出“教育是教人做人,先生不該專教書,應教人做人,學生不應只顧讀書,應學為人之道”。對于“做人”與“為學之道”,其實就是對一個人德性、品質、人格的建樹過程。當前,隨著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對于當代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大學生作為未來的接班人,在掌握必要工作技能和職業素質基礎上,必然要具有應有的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價值理念和理想信念。“立德樹人”作為當代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從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客觀實際入手,就存在的問題及薄弱環節進行完善,促進大學生科學成才,健康成長。
(三)“立德樹人”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需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生力軍,通過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策略來提升人才的競爭力,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樣,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統合,立足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為基點,來促進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追求“德才兼備”,開闊視野,“知行統一”,成為合格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推進“立德樹人”與大學生思政教育任務協同發展的路徑
(一)歸納十八大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課堂
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基本任務。為此,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積極梳理和歸納十八大精神,納入到課堂教學中,推進“立德樹人”任務的實施。教育部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學建議》要求,并將思政教育理論課程與十八大精神進行融合。當前,要著力做好以下幾點工作:一是做好對十八大報告主線的引申,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緊圍繞十八大精神,幫助學生來深入領會和自覺踐行。二是做好十八大精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等方面,明確總任務、總布局、總依據,確保教育總方向。三要著力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自覺、自強,堅定信念,努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
(二)強調“育人為本、德育先行”方針
從“立德樹人”寫入十八大報告,到堅持“育人文本,德育先行”重要理念,要將學生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中心位置,要確立學生發展觀,努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科學成才,努力營造有利環境,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養成。堅持德育為先,要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要發揮德育工作在各專業知識學習中的先導性和引領性作用;不僅要關注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圍繞思政道德教育工作,完成“立德樹人”的偉大目標。
(三)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分動的思想基礎。“立德樹人”工作的開展,要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納入到思政教育全過程,要從思想上、內容上全面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育,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深入開展信念教育,堅持愛國主義核心民族精神教育,從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中成長成才。同時,注重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創新,要善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換為思政教育的自覺追求,保障“立德樹人”工作順利實施。
(四)強化思政理論課的主渠道優勢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政理論素質和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必修課”優勢,多措并舉推進思想政治課程建設。一方面加大十八大新觀點、新思想、新論斷的探討與滲透,增強思想理論課的教學創新;另一方面注重聯系學生實際,關注大學生的學習、思想變化,結合社會生活問題 展開切入點,增加學生共識,化解學生思想困惑。
四、結語
“立德樹人”與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融合,不能局限于思政教育課程本身,要樹立整體觀、系統觀、全局觀,強化各類教學信息、資源的整合和融通。一方面做好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善于借鑒和滲透先進的教學思想和成果;另一方面要強化育人功能,從教育服務上來注重教學方法創新,積極探索社會教育途徑,提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整體合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格局。
【參考文獻】
[1]張翠方.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教育在微時代的創新[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06).
[2]韓麗華.立德樹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路徑研究[J]. 理論界.2014(08).
[3]尹冬梅.構建同心圓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J].中國高等教育.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