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銳+楊揚
摘 要: 通過比較海峽兩岸高職院校建筑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做法發現:兩岸高職院校建筑設計類專業基礎課程基本相同,但專業選修課臺灣開設較多,課程體系構建更加合理;在教學方式與方法方面,臺灣更注重靈活多樣。此外,對大陸的高職建筑設計類專業教學提出建議。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建筑設計類專業 人才培養
一、海峽兩岸職業院校概況
臺灣稱職業教育為技職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并將技職教育學制層級逐漸上移。目前,臺灣的職業教育學制已形成專科學校、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含研究所)的一貫體系①。2012年,臺灣共有技術學院28所,科技大學49所,專科學校僅剩15所,其中14所為護理專科學校②。從中可以看出,臺灣的職業教育體系以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為主。臺灣的職業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不等于內地的高職院校,它們屬于職教系列的本科類院校,并辦有碩士和博士班,構建了“雙軌均衡”的教育體系。
目前,大陸的職業教育以高等職業院校為主,根據國家教育部2015年5月正式發布的2015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5年5月21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845所,其中高職高專學校1334所③。根據教育部印發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到2018年,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將達到1420萬人,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將成為服務中國制造的生力軍。
二、海峽兩岸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類專業設置與定位
(一)兩岸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類專業培養目標及能力要求
臺灣建國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是四年技術系,以培養具備運用信息技術能力的空間規劃專業人才為目標,能從事建筑及室內設計、景觀等規劃設計的綜合專業人才。課程規劃以建筑設計、室內設計相關課題為主軸,并納入數字化空間設計(虛擬空間設計)為輔,同時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了解各相關領域內容,以及協調共同設計創作的素養。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建筑設計類專業以培養具有良好建筑裝飾行業職業素質和藝術設計創新能力,具備建筑裝飾設計軟件操作技能,能完成整體空間的裝飾方案設計,掌握裝飾施工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建筑裝飾的初級設計及整體表現、項目組織及工程管理的一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通過對比兩校的培養目標可以看出,臺灣的建筑設計類專業高職學生學習課程面比大陸學生廣,除具備建筑設計技能外,還需掌握一定程度的景觀等規劃設計技能,培養的是綜合專業人才。而大陸建筑類專業高職學生,所學課程較為單一,僅限于其專業,學生能從事初級的設計工作,屬于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在兩岸培養目標上,兩岸呈現出全面與專業的區別。
(二)兩岸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類專業課程設置
在臺灣建國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的學生不再細分專業,而是根據課程進行學習。學生在一年級時學習設計相關基礎知識,如構成設計;二年級綜合學習室內設計內容,包括住宅空間設計與公共空間設計;三年級開始學習建筑設計課程,如單體建筑與組合建筑;四年級則繼續學習建筑設計相關知識,并進行畢業設計。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建筑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在一年級時主要學習設計相關基礎課程;二年級時開始學習與專業知識密切相關的課程,即核心課程;三年級主要完成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
通過上述比較得知,臺灣建國科技大學的學生學習面廣,知識內容復雜且與建筑相關的練習較多,而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專業設置較為窄,專業性較為單一,學生畢業后不容易在建筑類行業中跨專業就業。
在建筑設計類專業選修課的設置上,臺灣建國科技大學提供了3個模組共21門課程供學生選擇,并且要求選修課的學分不低于48分。這也意味著,學生進行專業學習的同時,還必須學習多門專業選修課。而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僅提供了2個模組4門課程供學生選擇,平均一個模組僅有2門課供學生選擇。建筑設計類專業涉及的領域廣、知識多,專業選修課課程數量少,從課程結構設置而言,是極不平衡、不合理的。課程是實施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橋梁。課程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除了專業必修課之外,合理開設專業選修課也很有必要。專業選修課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開拓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個人特長和發展學生的興趣等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兩岸高等職業院校建筑設計類專業畢業及技能要求
兩岸對于學生畢業時的學分要求并無本質上的區別,所學學分大致相同,除了專業課程外,都還需要完成一定課時量的選修課。柳州城市職業學院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少,僅有施工方向可以選擇,因此專業選修課的學分要求比臺灣建國科技大學低。在學生的應用能力、技能方面,兩岸則顯現出不同要求。臺灣建國科技大學側重于學生在專業方面的技能(鼓勵考取專業證照),而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則偏向于通用技能,如計算機的運用等,專業技能證書不與畢業證掛鉤。
三、臺灣高職教育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
(一)以賽促學
臺灣建國科技大學的課程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比賽項目,滲透基本理論,避免傳統教學方面的枯燥和乏味,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比賽意識,最終為畢業和就業打下基礎。
以二年級核心課程《室內設計Ⅰ》為例,這是空間設計系學生接觸空間設計的第一門課程。類似于我們的《室內空間設計》課程。課程第一階段采用夆禾杯設計競賽題目——新古典浪漫的雅致家居設計為課程內容。空設系學生第一次參加設計競賽,教師團隊(8人)主要從學生的空間設計創意方面入手,通過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逐步分析學生的創意設計方案,進而穿插空間設計理論,讓學生在討論中思考,從而完成設計競賽。在課程內容時間安排上,方案的討論時間占了課程的一半。課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方案進行反復討論,在討論中穿插戶型方案設計的基本理論講解,并且引導學生通過去圖書館查找資源和上網絡查找設計案例,查閱相關資料和相關設計法規,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討論方案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上臺進行設計方案的闡述,意在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程的最后,還要學生面對教室團隊做正式的設計說明闡述,讓學生敢于面對“客戶”進行闡述。
以賽促學的模式是臺灣建國科技大學的一個教學優勢。通過各種競賽,學生不但獲得各種獎勵與榮譽,更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競爭心態,促使學生努力學習,為就業創造條件;此外,提高了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為教師今后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從學校層面說,有助于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二)靈活的授課方式
在臺灣,課堂氣氛輕松而活躍,但同時有嚴格的考勤和檢查作業制度(過程性考核)。課堂上,教師作為引導者,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把自己的設計想法灌輸給學生。如室內空間的方案設計,學生可以去圖書館或者網絡上查找相關資料,初步確定設計方案。通過與教師討論方案,對方案進行再修改和修正(推敲設計的過程)。討論過程中,教師會運用室內設計的原理、空間尺度大小和人體工程學等理論與學生分析探討,從而使學生主動發現設計方案的不足,學到新知識。
此外,方案設計課程中,學生必須制作方案的模型(草模),不僅有利于學生分析空間體塊關系,還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建筑與光照、風向之間的關系,最重要的是,制作設計方案的草模已經是臺灣建筑行業分析討論方案的基本方法之一,這樣就做到了課程與行業相統一,確保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是行業需要的,不會被行業淘汰。
(三)校企合作
臺灣地區的建筑設計類企業都是小規模的,分為建筑事務所、室內設計公司、建設公司、營造所等。臺灣地方法規規定,在臺灣大學上課的正式老師,是不允許開公司或事務所的。因此,教師要保持與業界的溝通,就要通過校企合作途徑,合作方式主要是公司委托大學教師進行方案設計。目前,臺灣建國科技大學已經成立“創新育成研發中心”,主要針對產品研發的委托、建筑設計的委托進行合作。此外,建國科技大學很多校園建筑都是由空間設計系教師設計完成的。
以臺灣建國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為例,專任教師(在職全日制教師)共計9人。兼任教師(外聘教師)共計47人,其中40人為業界(行業)人員,各自所在或者擁有自己的設計公司,主要授課為專業核心課程。另外,在期中或期末作業評圖時,還會邀請業界設計總監或其他高校教師對本校學生作業進行考評。作為兼任教師,除了在學校上課之外,還需要對學院學生進行1-2次講座,讓學生了解建筑行業的發展動向。此外,臺灣建國科技大學優先推薦優秀學生到兼任教師所在公司進行實習,既解決學生實習的問題,又解決公司用人的后顧之憂。
四、對于我國高職院校建筑設計類專業的反思與建議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學生在課堂上依然處于被動狀態,“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不足。建議今后增加討論或實踐課程,該類課程以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教師講授理論為輔,真正做到實踐和理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學生無法將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于新知識的情況,造成學習進度慢,影響教學進度。因此,授課過程中,應對該部分課程進行壓縮或者重新整合,確定上課核心內容,用不斷重復的方式鞏固專業知識,以精煉的課程內容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讓他們真正具備設計的思維和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設計中出現的問題。
注釋:
①吳榮奎,劉斌,陳強.臺灣職業教育哪些值得大陸借鑒.中國青年報,2014年12月15日11版.
②張明洲.海峽兩岸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比較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12年第20期,P5-9.
③http://baike.baidu.com/item/2015%E5%B9%B4%E5%85%A8%E5%9B%BD%E9%AB%98%E7%AD%89%E5%AD%A6%E6%A0%A1%E5%90%8D%E5%8D%95%EF%BC%88%E4%B8%93%E7%A7%91%EF%BC%89.
參考文獻:
[1]吳靖國,林騰蛟.臺灣高等技職教育發展的理論性反思[J].教育資料集刊,2010(47):1-24.
[2]吳榮奎,劉斌,陳強.臺灣職業教育哪些值得大陸借鑒[N].中國青年報,2014-12-15(11).
[3]張明洲.海峽兩岸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比較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12(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