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棟南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積累起來的,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進程中的重要資源和精神指導。由于經濟全球化和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我國的主流文化正在逐漸的被外來文化所取代,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遺忘、損壞和消失的威脅。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更應當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同時是高校開展教育的重要素材。因此高校應當根據當前的形勢,合理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用到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而推進高校教育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校教育 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022-02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從提出到確立經歷了一個不斷演變與完善的過程。目前公認的權威表述是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它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2005年,我國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概念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式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傳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世代相傳的寶藏,是一個民族古老生命的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體現著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它具有傳承性、口頭性和活態性等特征:(1)傳承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人類以群體或個體方式,一代接著一代留傳、繼承與發展的性質;(2)口頭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形式主要靠口傳、身教與心悟,很少以書面形式留傳下來;(3)活態性,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人的活動將文化內涵傳達給受眾,還體現其在傳承、傳播過程中的變異與創新,非遺可以說是文化的“活化石”。
我國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的資源大國,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地域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見證和載體。然而在經濟強勢和文化式微的宏觀背景下,面對開放多元的生存環境,那些主要靠言傳身教、心領神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某些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由于老藝人的離世而不斷地消亡,乃至成為絕響。因此,積極采取措施,保護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非遺的保護對于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優秀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區域精神文明和先進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地方高校往往是一個地區教育、文化的中心,有著獨特的區域文化背景,它不僅是某一特定區域精神文化的品牌標志,而且還是區域文化建設的重要驅動力。正確認識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利用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努力發揮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功能,構建特色鮮明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體系,是歷史賦予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迫切要求。
二、高校教育中非遺文化教育的功能
1.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尤其是近年來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使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變得多元化。作為站在學術前沿的當代大學生,他們對信息的傳播尤其敏感。出于對求知的渴望,他們不再滿足于當下的物質文化需求,而是極力追求一些新鮮的外來文化。然而受許多外來文化的侵蝕,當代大學生對外來文化極力薦之,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卻逐漸淡化,有些大學生甚至出現了崇洋媚外的現象。外來文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一個人全面素質文化的提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本民族的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中華民族的精神深深地蘊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因此,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應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豐富的資源。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大學生了解本民族的價值觀念、民族習慣和價值追求,進而產生民族意識,萌發民族自豪感,發揚民族精神。
2.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大學生群體在社會上處于較高知識水平的層次,在審美角度、思想觀念以及文化品位上都有了一定認知。人文素質的發展不僅僅靠智育知識的填充,還需要德育知識的補充,人文素養是一個人內在品質和外在修養的集合,包括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意志、觀念、態度、知識等[3]。當前,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卻在很大程度上沒有與時俱進,許多大學生中出現人文素養的倒退,出現一些價值取向歪曲、心理素質較低、社會公德意識淡薄、人情冷漠的現象。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體現的道德情操、人文關懷、和諧思想,在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堅強的意志,并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的學習,端正自身態度,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塑造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
3.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凝聚,體現著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體現著民族特點、民族文化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大學生是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肩負著國家未來發展的重擔。通過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的積極進取、高尚的精神追求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潛移默化的文化氛圍和熏陶中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積極向上的精神資源的激勵下,增強自信心,樹立遠大理想,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在人生道路上做到踏實、認真、艱苦奮斗、勇于面對困難等。
4.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想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智慧和知識在一代代傳承下去。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對社會群體或組織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點教育的實踐活動。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視野,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性、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中去。對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產生的積極正確的認識會進一步指導實踐,在這一過程中迸發出新的思想,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
三、非遺文化實現高校教育功能中存在的問題
1.非遺文化教育沒有落實
隨著近年來非遺文化熱潮的不斷襲來,各高校已經認識到非遺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各高校沒有將非遺文化具體落實,主要表現為:非遺氛圍不夠濃厚、非遺文化教育過于形式化、社會各界對非遺文化教育不夠重視。
2.學生對非遺文化沒有強烈的認同感
文化是一種行為導向觀念,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則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歷程和外在行為[4]。非遺文化固然是先進的文化,但是與現在高校學生的歷史距離太遙遠,學生沒有感同身受革命的場景,所以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不夠。
3.非遺文化教育忽略了學生的心理變化和需求
新時代條件下的高校學生的性格是多變的,時而欣喜若狂、時而悲傷到極點,學生的不同情感表現出性格的不穩定,心理承受能力較低。高校教育開設非遺文化教育,遠離學生生存的實際,所以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變化和需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或地區、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的文化凝聚。長期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獨具特色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精神思想,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思想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較高價值的素材。這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思想文化修養具有較好的教育意義。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教育中的實踐途徑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不同的民族聚居區傳承著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著不同地區具有歷史、地理特色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傳統都滲透著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息,匯聚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載體。在高校教育中融入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傳承中華文明,還在一定程度上從德、智、體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需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采取切實有效的途徑來進行教育。
1.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納入到課程體系中
大學生活豐富多彩,課程體系比較完善,豐富多樣的課程結構造就著全面發展的學生個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蘊含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內容納入到高校教學中,對于高校的教育實效性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教育要在多學科教學下恰當地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還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將我國傳統文化節日融入歷史文化教育中,不僅幫助學生理解本學科教學的歷史內容,還讓學生領略到中華民族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弘揚和維系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精髓。
2.將民族音樂藝術與高校教育相結合
民族民間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具民族特色的音樂、戲曲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例如:戲曲文化就是中國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傳統文化,不僅包含音樂、美術、舞蹈,還包含著技藝、功夫以及文學等具有藝術特色的因素[2]。戲曲藝術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獨特的魅力和審美特點,富含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題材。高校教育通過利用具有愛國主義色彩的戲曲藝術的欣賞和分析,不僅能獲得廣大學生的喜愛,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也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對于大學生品格的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養成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將民族傳統活動與高校教育相結合
民族傳統活動主要是一種進行具有體育性質的民族集體活動,它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和民族文化色彩。在民族文化較為濃厚的地區,民族體育活動是一項隆重又頗具意義的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比較有特色的民族體育活動數不勝數.在高校教育中,體育教育也是一門能充分融入教育的課程,在進行體育教育的過程中融入具有優秀文化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育活動教育,不僅是身體健康教育也是心理品德教育的重要題材。這樣,將民族體育活動融入到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在體育活動的競賽過程中讓大學生學會合作、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養成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意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精神,推動著社會文明向前發展。
4.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社會實踐相結合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更是檢驗認識的唯一標準。大學不僅僅是培養具有較高認識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更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實踐能力的社會人才。大學社會實踐活動是幫助學生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積累經驗的重要平臺。在高校開展實踐活動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的組織、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推廣和踐行等,通過深入實際、總結經驗、搜集材料,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社會實踐相結合就是要選取具有代表性和意義性的民間民族文化傳統,組織學生參與到了解民族文化傳統的活動中來,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接觸、認識和理解民族文化傳統,了解它的形成、演變的歷史,在親身實踐中豐富文化知識,提高實踐能力,養成積極宣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習慣。
五、結語
高校是綜合性、開放性比較高的教育基地,它承擔著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內涵,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品質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高校要充分的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不斷激勵學生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從而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常峻,黃景春. “非遺”保護理念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傳播與應用[J].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51-55.
[2]陳浩.區域非遺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園建設的研究——以福建非遺文化為例[J]. 創新與創業教育,2015,04:149-153.
[3]王丹. 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實現[J]. 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12:80-81.
[4]陳思琦.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校園中的傳播研究[J]. 中華文化論壇,2015,07: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