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琴
【摘要】中職教育中語文教學相比于其他科目由于其枯燥乏味,學生聽課興趣不高,老師教學效率低下,使得其教學效果不容樂觀。但是隨著行為導向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引進,使得這種現狀得以改善。相比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它更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提高老師的教學效果。本文將結合一些案例分析行為導向模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中職教育 語文教學 行為導向模式 主體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14-01
傳統的中職語文教學模式單一死板,缺乏職業教育的特色,如果不實施相應的教學革新,將會是中職教育中最薄弱的部分之一。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較為符合中職院校的教學內容,本文簡要探討了一些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經驗,希望能完成中職教育新的教學改革。
一、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定義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該方法最初是由德國引進的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也可以把它稱為實踐導向、行為導向教學法等),后在我國得到繼承和發揚,這種教學模式非常適應于我國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行動導向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對象,它更多的是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反饋信息的通道,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是任務的發行者也是執行者,學生更多的是執行者,但也可以是發起者,形式不固定,這種教學法,一般需要學生之間組成小組進行共同協商,解決問題并提出問題,強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種教學模式非常適用于中職教學的特點,符合職業教育的特色。
二、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文章的情景再現、案例教學模式的豐富多彩、頭腦風暴的自由想象。我們可以將多種教學模式結合起來,進行靈活的應用,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1.行動導向教學法中的情景再現
情景再現是教師指導學生扮演課文中的人物情景,采取“話劇”的方式表演文章故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自由選擇人物,情景再現的學生要在角色表演和互動中感受角色表演的成敗、體會角色所承載的內涵,從而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題。教師引導其他學生認真觀察情景再現學生的表演,思考表演的優劣,最后,由教師引導表演學生和觀看學生一起表達表演過程、分析優點和不足,總結文章故事的主題和內容。以莫泊桑《項鏈》為例,請學生分別扮演瑪蒂爾德——小說主人公; 羅瓦賽爾——瑪蒂爾德丈夫; 福雷斯蒂埃太太——瑪蒂爾德的朋友。請包括情景再現者在內的全體學生預先閱讀《項鏈》全文,初步理解文章的社會背景、故事情節、人物特征,然后用一課時的時間,請情景再現者以瑪蒂爾德借項鏈、丟項鏈、陪項鏈故事情節展開表演,請全體學生參與到故事情節的表演中來,扮演舞會中的人物,表演舞會中的情節,舞會結束后,請一位學生扮演車夫,和瑪蒂爾德夫婦一同表演丟項鏈的情節,請一位學生扮演瑪蒂爾德家的女仆,一同表演瑪蒂爾德辭退女仆,賣掉所有貴重家當、親自做家務攢錢陪項鏈的情節。教師是這場“話劇”的指導者,結合故事情節,使全體學生都能有角色“扮演”,指導學生認真感受故事情節脈絡,認真體會人物特征,學生通過整場“話劇”的表演和體驗,從“借項鏈、丟項鏈、陪項鏈”的過程中,能夠深刻體會到故事的“酸甜苦辣”。故事表演后,教師請全體情景再現的學生說出他們的體會和感受,這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學生都可以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到的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教師不要參與主觀評判或分析是非好壞,教師只是“話劇”的主持人。學生是“話劇”的表演者,是課堂的主體。
2.行為導向模式中的案例教學法
老師通過一個個形象生動的案例的講述,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討論學習,鍛煉學生的貫穿思維能力。案例教學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潛力,更好地開展學習。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案例教學法可以進行多種課題的辯論賽或者討論會,教師找到各種典型的案例,帶到課堂上幫助學生進行課堂的口頭辯論或者討論活動,活躍教學氛圍,同時也能更好地開展教學。例如,就某一個案例進行辯論賽,在辯論中,教師指導學生設計辯論主題、分成正方反方,正方反方互相轉換,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分析問題,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思考內容、思考方式,從而強化學生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辯論中,學生必須多方面調動知識積累,深層次地挖掘辯論主題的內涵,不斷地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同一問題進行探討。在辯論中,學生已經不僅是鍛煉運用語言文字能力,更主要的是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把哲學、政治、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并準確表述、論證自己的觀點。需要指出的是,自由辯論環節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因此,我們可以說,辯論賽不僅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了一次綜合的檢驗,還促進了學生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
3.行為導向模式中的頭腦風暴
沒有拘束的規則,學生就能夠更自由思考,進入思想的新區域,從而產生很多的觀點和對問題的解決方法。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文章內容指導學生開展頭腦風暴教學。以《探索月球奧秘》為例,教師指導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出組長或者每個小組成員輪流做組長主持頭腦風暴活動。教師給出文章題目,先在不閱讀文章內容的條件下,就月球里的奧秘進行頭腦風暴,每個學生都能根據經驗和想象進行自由發言,不受任何約束。組長既是小組的主持人,也是頭腦風暴的發言人,組長不對小組成員的發言做評判,只負責主持和記錄。然后再組織學生在閱讀文章內容的情況下進行頭腦風暴,結合文章內容里的月球奧秘學說和學生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再進行頭腦風暴,允許學生對文章內的學說提出質疑和評判,學生也可以推翻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重新構建對月球奧秘的理解和認識。頭腦風暴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批判精神,這些思維和能力正是中國學生所缺少的,也是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缺失。
參考文獻:
[1]陳俊菁.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職業.2012(30).
[2]宣勝.淺談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下).2012(09).
[3]李曉文.行動導向型教學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衛生職業教育.2011.
[4]馮剛.行為導向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實踐[J].新課程學習(上).2012.
[5]趙芬.“行動導向教學法”在中職專業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