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軍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修課程,對于作為培養中等技能型人才的職業高中來說則更應當重視和強化這方面的培養教育,使學生能夠秉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團結協作、吃苦耐勞、肯于創新、肯于奉獻的品質,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本文就主要對職業高中教學德育教育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職業高中 德育教育 措施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218-02
增強時代感,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是當前職業高中學校德育工作需要加強的方面。課堂是德育的基礎,因此,必須首先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其既能滿足學生精神需要,又承擔起學生道德品質培養的責任,適應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實現職業高中德育課堂的社會功能。
一、職業高中德育課堂教學目標與實際情況存在落差
1.供需矛盾突出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涌現出許多社會熱點問題,學生渴望對這些熱點進行深刻的認識和分析,期盼獲得學習方法上的指導,希望掌握運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教師仍偏重于理論講授,忽視了學生的這些需求。
2.課堂教學表現為“無用”“無力”“無位”
“無用”,即不被學生接受,不能內化為學生素質;“無力”,即面對社會發展與學生思想變化中出現的新問題束手無策,不能有效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無位”,即德育課在學生心目中沒有地位,調查顯示學生對德育課的喜愛程度排在各門功課之末。
3.內容與手段脫節
社會觀念變化、知識更新、信息傳播,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影響幾乎是同步的,教育者往往不能預測這些變化,造成被動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德育教師對德育內容缺乏深層研究,沒有持久、深入調查,仍使用以經驗為主的低層次教學方法,影響了德育實效性的發揮。
以上問題導致德育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弱化了德育培養學生正確思想觀點和形成自覺道德行為的作用。
二、職業高中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主要措施
1.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合理滲透
德育教育成功的示范效應屬于“無字的教科書”,教師的教育態度既有利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又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一定程度上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正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所學校恰似一件精致的樂器,能奏出輕松和諧的樂曲,每個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但要達到這個效果,務必把樂器的音調準,而這樂器是靠廣大教師的人格來調音的。可見,“為人師表”的教師形象對于鑄就學生高尚的人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學校領導,應該讓全校教師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素質:人文主義素養。職業高中教師的人文主義素養主要來源于自身所蘊含的文化素養,在秉承人文主義素養的前提下,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充分凸顯“為人師表”的作用;學科文化素養。一般而言學科文化素質高的教師將德育寓于課堂教學之中,能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自主探究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陶冶情操。諸如在平時合理滲透時事政教育、國情教育和相關專題教育。其中,在時事政治教育中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堅持正面引導原則,讓正能量成為學生心中的“主流”。各科教師一定結合各學科特點,圍繞三維教學目標,認真落實、達成德育教育任務。教學教務處、政教處還要經常到教室聽課,指導教師在實踐中不擇不扣地有機滲透學科德育。教育素養。所謂教育素養就是指人生價值觀在自身行為中的聚合,具備此種素質的教師必須銳意進取,大膽踐行別具一格的趣味化教學模式,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美妙境界,從而逐步形成活潑開朗、奮發向上的性格。
2.靈活教育機制,形成制度效應
應當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德育教育不能是單打獨斗,應當講求有關人員之間的相互配合,在這個關系鏈中,學校的領導應當成為責無旁貸的組織者,各個班級的班主任應當發揮出主要責任人的作用,德育教師則需盡到具體的實施人的職責,在這個關系的構架中,每一方都不能有依賴性的想法,更不能有等靠推的做法,而是應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把德育教育作為工作的主要方面抓好、抓實、抓出成效。
應當確保活動的豐富性。德育教育不能僅有大課教育式的思維,不能只依靠課堂這個單一性的教育模式,應當充分利用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活動的方式,來實施德育教化的內容。比如說,可以組織學生們開展參觀教育基地、到敬老院或福利院獻愛心、到公共場所開展義務勞動的活動,使學生們在直觀的感受中來感悟道德的威力。再比如,還可以開展一些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們的心靈得到應有的洗禮。應當確保載體的多樣化。應當在堅持以往的板報、窗欄、校園廣播的傳統方式的基礎上,還要巧借科技發展所為我們帶來的便利,成為開展德育教化的載體。
3.堅持以生為本原則,營造德育教育氛圍
隨著職業高中教育改革浪潮的滾滾推進,德育教育革新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許多職業高中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業余活動,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活動中,諸如通過新生教育報告會、畢業生典型成功創業實例展示、學生技能大賽等系列途徑,有效強化學生的創業信念和專業意識。我校順應時代改革潮流,堅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新理念,積極營造德育教育氛圍,具體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通過“七一”“八一”和“十一”等系列慶祝活動,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推出家庭美德周、尊師周、環境保護周和成人儀式等活動,讓學生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受到情感上的凈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愛好,相應成立營銷、護理、廣告等興趣小組,不定期開展攝影、美術、聲樂舞蹈等活動,讓學生沉浸在快樂學習的氛圍之中;每學年適度舉辦“詩詞創作和朗誦比賽”活動和“五月的鮮花”為主題的野外活動,不僅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而且使學生受到優秀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通過衛生包干、值周勞動等校內服務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同時,還組織學生走向街道、社區,組織學他們參觀訪問、調查以及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接觸社會、親近社會、服務社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的意志品質,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總之,為了使德育課滿足社會需要,滿足受教育者個人發展需要,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突出德育的針對性,重視德育的時代感,強調德育的實效性,增強德育的親和力,讓學生動眼、動口、動腦、動手,感到德育課可親、可信、可用,從而實現德育目標和任務。
參考文獻:
[1]張英.在中學政治中滲透德育培養學生成才[J].成才之路,2013,(14).
[2]楊京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學習月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