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嬌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057-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文本特質和學情,立足語文課程性質,致力于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確定教學核心價值。教師考量的每個教學環節,既是圍繞著文本核心價值的教學點,更是引導學生在多元表達中鍛煉思維,提升語言能力、語用能力的教學過程。
那么教師該如何關注文本特點、定位語用核心內容,又該怎樣安排教學,以體現文本解讀與語用學習的融會貫通呢?本文試以一些范文為例,談談自己的思考和實踐:
一、關注文本表達特征,找尋語用教學切入點
語文學科的基礎地位決定了其內容的龐雜性和繁復性。任何一篇課文都包含了很多內容,涵蓋了很多的信息。語文教師處于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獨特的目的,就必須側重關注課文的言語形式。但每篇課文中涉及“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點很多,甚至可以延伸出無數條線。教師應如何沿著一條合適的線,培養“此時此地”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根據當堂教學的任務目標、文本自身特征和學生實際情況,選取教學切入點,將教師、學生、文本有機地整合起來,以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研究的欲望、思維的火花。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橋》是一篇經典課文,大部分老師的做法是從題目“橋”入手,抓住“這是一座什么樣的橋”這一核心問題,引導學生感悟老漢的偉大之處。可是,這篇課文對于語文教學來說,除了“語意”層面的功能,還應該有更重要的“語用”使命。教學中不但要關注故事,還要關注它的獨特結構——課文先寫老漢把小伙子從人群中揪出來,讓他排到隊伍最后;再寫小伙子讓老漢先走,而老漢卻把小伙子推上了橋,兩人最終因橋塌了被洪水淹沒;最后寫一位老太太來河邊祭奠她的丈夫和兒子。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才讓讀者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漢與小伙子之間的關系。這雖然讓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聯系前文又覺得在“情理之中”。這樣安排結構,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此外,還要發現作者獨特的表達方式——本文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許多句子都單獨成段,語言極為洗練,卻增強了故事的悲壯色彩,讓人不禁為之動容。文中還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強表現力,使描寫生動形象,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尤其洪水瘋狂、肆虐的魔鬼形象更是因為擬人手法的運用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老師的巧妙引導下,孩子們能夠輕易發現:原來作者把老漢的高大形象藏在字里行間,凝結成文中的一句話:“他像一座山。”這就是此文言語表達的獨特之處。基于此,教師可以抓住“他像一座山”這句話,作為教眼,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讀、思、議等活動中領會老漢的人物形象。這樣的文本解讀與教學實施,能讓學生看到了《橋》在語文教學中的文本價值。
二、找尋文本生活音符,開掘語用元素
有的老師一聽到語言文字運用,很快想到講練結合和語言文字訓練,這是狹隘的。其實語言文字的運用不只是在課堂上,更應該在生活中自然運用。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一文時,可把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確定為“習得寫景文章的寫法”,讓學生聯系已學的《頤和園》《桂林山水》等進行對比,從中發現寫景文章有多種結構方式,可以從時間(季節)、游覽順序、事物的特點等方面布局。這篇文章抓住了索溪峪“野”的特點,從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的角度來寫,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恰當的句式,描繪出特點鮮明的景象。課堂教學中可重點引導學生,如果寫其他的景物,能不能模仿這樣的寫法?如果可以的話,應該緊扣哪些景物,突出什么特點?正因為發揮了文本的范例作用,學生進行習作描寫家鄉的美景時,就運用了文中的寫法,抓住當地的特色景物——竹林、雨霧、山花等“美”的特點,結合日常生活中積累下來的特有體驗來寫,寫得生動有趣、興味盎然。
三、豐富文本教學情景,內化語用元素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教學中,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教學時除了要考慮將閱讀、理解、運用和具體的文章特質聯系起來,更需要教師設置多角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理解、表達、運用等語言實踐活動在課堂上有向心力,讓文本的“語用特征”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形成牢固的語言圖式。
如教學《晏子使楚》一文時,對于晏子與楚王的不同表現,教師可先通過視頻、音頻、圖畫分步有序呈現,圖文對照,引導學生觀察、朗讀、想象,既讓其迅速進入課文情境,又初步感悟故事以“文”繪“圖”的表達。接著,再聯系詞句在理解基礎上想象,或比較中揣摩詞句的表達效果。如讓學生角色朗讀晏子與楚王的對話,想象他們言辭交鋒時的表情、心理、動作等;讓學生關注晏子應對語言的“特寫”段,通過研讀對話的內容,抓住晏子與楚王幾個回合的斗智,體悟晏子的語言機智,把學生帶入思考、探究的學習情境,并相機讓學生學習運用,輔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在理解基礎上遷移運用表達。最后再讓學生進入角色,演一演課本劇,通過表演,把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為了演得更加逼真,學生就要進而聯系前文、展開思考,根據文本留白,想象補充畫面,探尋文本的價值取向。
這樣,教師便能以課文為例,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中,讀、思、議、寫,在有層次的學習活動中習得表達,變“一例”為“一規律”,化“個性”為“共性”。
關注文本特點,落實語用教學核心價值,實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路徑,是語文課堂上教師由“教什么”向學生“表達什么”“怎么表達”的思維轉換。教師在備課中應重在體現圍繞文本核心價值,在教學中對學生表達上的層層引導,從而實現提煉語用教學生長點,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