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市硚口區教育科學研究室 韓 芳
?
教師自主生長,學校管理者何為?
■武漢市硚口區教育科學研究室韓芳

潘海燕教授及其團隊倡導的自主生長式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強調教師的專業發展過程,一定是立足教師已有的“自我經驗”而自主生長的,必須經歷教育活動、教育體驗、教育感悟,即通過“自修——反思”的途徑,生長出新的經驗或思想,如此循環使生長從一個臺階上升到一個更高的臺階,呈螺旋式的上升發展過程。
實踐表明,自主生長式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堅持了認識來源于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將發生認識論的規律及“學習型組織理論”、“知識生態學”、“建構主義”、“行動研究與敘事研究方法”、“成人自我導向學習”等前沿教育理論成果綜合應用于教師的專業發展,豐富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
教師忙于“自主生長”,那學校管理者做什么呢?筆者曾作為學校管理者,在任職過的幾所學校中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談談如何幫助教師自主生長。
價值認同是指人對某種價值的內在認可或共識,通過這種認可和共識,形成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的價值定位,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教師如果對“自主生長”這種教師專業發展理念產生價值認同,這種價值認同就會成為教師在學校工作中自身工作的價值和定位,由此決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在學校管理實踐中,為了增強教師對自主生長理念的認同,學校應組織專題輔導報告,召開教師學習分享會,圍繞什么是自主生長?教師如何自主生長?教師能自主生長教育的智慧嗎?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生長過哪些智慧?等話題展開討論、學習、交流,讓教師對自主生長式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有明晰認識,讓教師感覺到“自主生長”已經發生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還不成熟,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完善。
武漢市硚口區雙環小學樹立了“教師發展第一”的辦學理念,他們認識到只有教師的專業發展先行了,才有學生進步成長的可能。學校積極參與了自主生長式教師專業發展理論的實踐探索。活動之初,學校以“提出問題”為研究的起點,引導教師關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問題現象,通過發現問題、解決的問題的過程,來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然而當管理者讓教師直面自己的課堂,提出問題的時候,老師們最初的反應是回避和敷衍。有的教師認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簡單,自己有辦法解決,不值得興師動眾當作課題研究。有的教師認為教學過程中問題很多,不知道什么才是關鍵的問題所在,無從下手。針對教師的畏難情緒,學校校長和學校研修小組成員參與到教師的教研活動中,和老師們展開研討。老師說:“學生不能按時交作業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管理嚴點,一段時間后就會好轉”。“學生不能按時交作業這是個教育常規問題,我有辦法解決,不一定要作為課題來研究,有點小題大做”。“學生不按時交作業,這是一個教育常態問題,別的學校也很普遍”。后來大家普遍認可的觀點是:“學生不按時交作業這個問題看上去確實是個常見的小問題,但是小問題不解決可能就會釀成大問題。我們的教學研究要想體現針對性、實效性,不能忽視這樣一些常見的小問題。大家如果能將我們的研究視角專注于教育常規中的一些小問題,可能就會發現,越常見的問題就是越值得研究的問題”。后來沿著這一思路走下去,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發展都取得了較大進步。
教育的成功源于教師對教育的深切認同與執著追求,教師只有發自內心地需要實現自我,才能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學中,主動地進行學習,不斷地鉆研,享受自己教育成功喜悅。作為學校的管理者要尊重這種需求,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服務。這種服務體現在教師迷茫困惑時給予及時的引導;在教師信心不足時給予鼓勵;在教師身體不適,情緒低落時,家長不理解時,家庭有矛盾時給予支持。
自我覺察,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能夠了解自己的感受、狀態、還有期望。教師的自我覺察是教師對自身的存在以及世界“是什么”的非語言的感知和意會,對教師自主生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的自我覺察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本體覺察力,它是教師做好自己和超越自己的基礎。教師對自身的覺察可以讓老師感知自己的行動是什么思想造成的,它可以讓教師時刻警醒,避免教師受習慣與情緒的支配。教師可以通過覺察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思維方式,做出更合適的教育行為,而這種教育思維的調整,教育行為的選擇的過程,正是教師的教育智慧自主生長的內動力。另一方面,教師外在覺察力是教師洞察現實和融入現實的基礎。教師需要通過本體覺察和外在覺察的轉換等策略來提升覺察力。教師外在覺察能夠幫助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高度的關注,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體察學生成長的需求和發展的可能,選擇更有效的教與學的方式,在教育的現場自主生長教育的智慧。
在管理實踐中,我們曾嘗試用“課堂觀察”的方式,提高教師的外在覺察力;我們嘗試用“教學反思”的方式,提高教師本體的覺察力。
實踐策略1:“課堂觀察”提升教師外在覺察力

課堂觀察記錄表
實踐策略2:“教學反思”提升教師本體覺察力
比如武漢市硚口區井岡山小學郭征老師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探究時,以《給自己寫信的人》為例,上了一節研討課。第一次試教完成后,她寫下了這樣的課后反思: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參與活動的廣度、參與活動的深度,也就是要提升學生參與語文學習活動的品質。可是,在我的課堂上,學生雖然以小組的形式坐在一起,但是,學生參與活動的面還不夠寬,學生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少數學生身上,大部分學生沒有發言的機會。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時,僅限于動作參與,幾個人圍坐在一起,只是擺出合作學習的樣子,思維并沒有參與,合作學習效率不高。
看來小組合作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學生人人有事干,個個都參與。我可以先教方法,讓學生獨學;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到4人小組中互學;然后讓學習小組展示學習收獲;最后再全班教學。這樣,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就有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機會,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經過這樣的反思,郭征老師到年級的另一個班開始了第二次試教。試教完后她在教學反思中這樣寫道:在教學中我共設計了七個學習活動,其中第一課時中的“展示預習”,“探究構段方式”;第二課時中的“感受忙,體會大愛”,“感受歐立希愛父親,愛事業的情感”這四處學習活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我均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學生經歷了:“獨學—小組互學—小組展示—全班學”的過程,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體現充分,學生參與面廣,參與的時間長,有思維活動的體現,學生的參與品質高,閱讀教學的效率高。
一個自我覺察能力強的老師會在教育過程中時時覺察,事事覺察,在覺察中發現自己的教學問題,不斷嘗試改進自己的教學問題,覺察力就成了教師自主生長的助力之源。
我曾任職的幾所學校,教師平均年齡在四十余歲。人到中年,積攢了一些教育經驗,教師習慣于憑經驗,走老路。不愿意順應教育與時代的發展,主動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改進自己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負擔重,精神壓力大,大部分步入中年的教師,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職業倦怠,他們認為年輕教師腦子靈活,記憶力強,精力旺盛,他們在專業發展的過程中自主生長的可能性大。而自己腦子笨、記憶力差,精力不濟,運用自主生長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幾乎不可能。
其實,人的潛能具有隱藏性,這容易使人對自身潛能認識不足。所以,管理者要讓教師認識到自己的潛能無限只是亟待開發,讓教師相信自己有成長的潛能,并且產生強烈的自主生長的自信。人的潛能還具有差異性,一個人在這方面能力一般,但在另一方面也許正是其潛能蘊藏所在。作為管理者,要尊重教師的差異,創造條件讓每個教師都能發揮潛能,在自己的潛能蘊藏所在生長出自己的教育智慧。每一個教師就如同學校肌體中的一個細胞,作為管理者就是要激活學校中的每一個細胞,激發每一個教師自主生長的潛能,讓學校教育充滿活力。
首先,對人的管理的含義決不等于單純的對人的“管制”和“約束”,而應把人作為管理的能動對象和管理的重要資源,尊重人的價值。多一些人文關懷,讓人感覺到管理的溫度,讓人認識到管理是為了更好地激發人的潛能,以謀求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其次,在制定學校管理制度的時候,管理者要思考怎樣體現制度管理與人文關懷相結合。武漢市硚口區漢西小學開展了“周三陽光喝彩日”活動。這一天早晨,學校廣播站會播放輕松優雅的鋼琴曲;會播出“尋找身邊的感動”、師生愛的故事;學校的電子屏幕會展示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精彩的瞬間。這一天中午,學校食堂會為全體師生增加一個“驚喜”一道菜、一瓶自制的酸奶、一個水果。這一天,還是“無批評日”,教師的小失誤,會得到善意的提醒,而不會被記錄在案,教師的小創意會得到及時的贊賞,還會作為“教師精彩瞬間”在學校電子屏幕上展示。“周三陽光喝彩日”讓教師感受到了學校管理的溫度,周三不再是教師們焦慮煩躁的一天,而是充滿著愉悅、溫暖與人文關懷的一天。在這樣和諧而溫馨的氛圍里,教師更容易生發教育的感悟。
當然,學校管理者要想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教師的潛能,就離不開賞識激勵。通過賞識激勵,使教師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之中,他們的積極性將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們更容易在教育工作中生長教育智慧,享受教育成功的體驗。
責任編輯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