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圣
【摘要】我國農業高職教育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農業人才為目標,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探索高職院校高效培養模式,實現企業、科研與高校的緊密結合,提高就業率,“產學研”教育模式逐漸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方式。該模式對于促進農業科研成果轉向一線生產、推動科研發展與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探討農業高職教育“產學研”運行模式。
【關鍵詞】農業 高職教育 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239-01
一、前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產業,我國是農業大國,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化,才能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發展的核心是專業農業人才。高職院校肩負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要培養應用型農業人才,需以就業為導向,積極探索產學研教育模式,提升教學質量與辦學水平,使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產學研模式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策略促進“產學研”模式的運行,是當前農業高職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產學研”模式內涵與重要性
“產學研”模式是指學校、企業、科研單位三者合作教育共同培養學生,充分運用這三者的教學資源與環境,挖掘各自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將傳授課堂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直接獲取實踐經驗與鍛煉實踐能力為主的企業和科研實踐充分結合的教育形式。
“產學研”模式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需求作為核心,從源頭上緩解了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縮小學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的差距,提升了學生的競爭力。產學研結合,是農業職業教育模式發展趨勢。在專業高技能農業人才培養中,企業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起著學校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通過企業了解農業實踐前沿,熟悉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等,從而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為將來從事該工作打下基礎。
三、農業高職教育“產學研”模式運行
(一)成立農業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委員會
“產學研”模式得以較好開展的保障是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可聘請企事業單位一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業內知名專家與學校領導者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于學校的教育、教學、科研等重大事宜,進行探討與決策,指導專業方面的建設,樹立全心的教育理念,制定培養目標。專業委員會的成員,應承擔相應的職責,如:企事業單位承擔教學指導、專題講座等職責,基于校企合作基礎上制定科研規劃并確保實施。
(二)構建校企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聯合辦學模式運行是否成功在乎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性,農業高職院校可與企業全面溝通與合作,明確基于企業各崗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需要,制定高職院校各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如:與企業建立訂單式培養關系。校企合作模式從目標導向出發,按照職業崗位能力的標準,雙方共同參與評價。在整個培養體系中,學校與企業共同完成了課程設置、課程教學、人才培養等工作,雙方完美結合,實現互惠互利。
(三)完善校外與校內實訓基地
校外實訓基地的選擇,應優先考慮產學研結合模式上取得較好效果的企事業,秉承雙方共贏、共同建設、專業對口的宗旨,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同時,要完善校內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要參考工廠、車間的實際情況布局、選購設備,也可通過企事業投資資金或者投資設備,開展生產性實訓項目,積極承接對外技術服務或生產任務,提升設備使用率。校內實訓平臺的搭建與教學內容可以完美的結合,為學生創造真實的情境參與教學過程,提供完整的校內教學平臺。
(四)校企合作科研項目,服務地方經濟
校企合作除了在教學與實訓方面外,應加大科研中心建設,服務地方經濟,促進科技與經濟的融合,打造具有農業職業特色的辦學模式:“農科教”、“產學研”、服務三農。同時,依托學校現有的實訓基地與技能鑒定中心,實現對企業人員的培訓。如:高職院校可建立生物科技館,承擔教學實習、科研、生產、技術培訓、觀光交流等職責。科技館還可與新技術、成果與品種推廣融合,打造現代農業展示中心,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可提升高職院校學校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
四、結語
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在完善既有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產學研”培養模式,以培養專業技能型農業人才,縮小學校培養與企業人才的差距,滿足社會需求。本文主要分析“產學研”模式的內涵與重要性,從以下方面探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運行:成立農業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委員會;構建校企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完善校外與校內實訓基地;校企合作科研項目,服務地方經濟。產學研培養模式需要得到不斷的完善,其發展之路任重道遠,文中觀點僅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吳悅,張莉.我國農業產學研聯盟模式與機制探析[J].決策咨詢.2014,(6)
[2]侯丙孬.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產學研合作問題研究[J].人民論壇.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