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
摘要:全球化、網絡科技在給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給其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加強“四個認同”教育,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信念;加強中國通史和地方史教育,牢固樹立科學的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構建“開放、平等、互動”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在落實高校黨委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從教師人才和網絡建設兩方面構筑牢固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防火墻”,是化解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危機可以嘗試的新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四個認同”
中圖分類號:D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6-0016-04
新世紀以來,網絡科技迅猛發展,“全球化”成為不可逆轉的社會事實。在“萬物萬聯、共通共享”的“互聯網+”嶄新時代里,“地球村居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科技實惠,但也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格局之中,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文化領域,抑或政治意識形態安全領域,概莫能免。對邊疆民族地區高校而言,一方面,網絡科技為邊疆民族地區高校走向世界,加強與世界各國高校乃至全球各領域機構的文化交流和科研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網絡科技又使得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就是其中重大的挑戰之一。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是邊疆民族地區人才的孵化地,是黨的意識形態宣傳重要的前沿陣地。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師生對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程度關系到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關系到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更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和諧與長治久安及“中國夢”能否最終實現。鑒于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黨的意識形態安全觀,在“互聯網+”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探討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問題,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挑戰
(一)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安全
“意識形態”是法國思想家、哲學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于十八世紀末首次提出,開始時并沒有引起學界太大的注意。這個概念真正引起廣泛關注和研究緣于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的出版。在這本書中,馬克思恩格斯頻繁地使用了“意識形態”這個術語,但他們對這個術語本身也沒有明確的定義。當然隱約的解釋還是有的,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們迄今總是為自己造出關于自己本身、關于自己是何物或應當成為何物的種種虛假觀念。”[1]句中的“虛假觀念”其實就是指“意識形態”,這是一種替換修辭,即描述性解釋,言簡意賅地點明了“意識形態”該有的本意。因為相對于“實在的”經濟基礎而言,“意識形態”的確是“虛假觀念”的存在。眾所周知,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經濟基礎,一是上層建筑;而“意識形態”又成為了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其與整個上層建筑一起生成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受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制約,但它們又必然地反作用于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有關社會結構分析理論成為了人們進行社會研究的科學理論前提,其中的“意識形態”自然而然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術語。
國內對“意識形態”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表述也各有差異。毛澤東曾指出:“社會意識形態是理論上再造出現實社會。”[2]《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Ⅱ》將其定義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或一定社會階級、集團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對現存社會關系自覺反映而形成的理論體系。”[3],鄭永廷教授認為:“意識形態是指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經濟政治利益的系統化、理論化的思想觀念體系,是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思想、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思想基礎。”[4]他所闡述的“意識形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意識形態兩個方面。相比這下,鄭永廷的界定和分析也許更為全面,也更容易讓人理解、認同。
對“意識形態安全”概念的解釋,同樣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田改偉認為,“意識形態的安全包括道德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和宗教信仰的安全,意識形態安全是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5]楊文華認為,“意識形態安全是指代表國家意志的主流文化信仰和價值觀念處于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權威和自主的發展空間的穩定狀態”;[6]莫岳云則認為,“意識形態安全是指一個國家主體意識形態地位不受任何威脅的相對穩定的狀態”,[7]等等。根據眾多方家理論,結合個人的理解、體味,筆者認為,所謂“意識形態安全”,就是指一個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包括一個國家的主流文化、社會核心價值觀、道德信仰、宗教信仰,不受外來威脅,處于相對穩定的一種政治文化狀態。
意識形態及其安全問題是關乎國家政治體制命運的重大課題。意識形態工作,從來都是我們黨極端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確保意識形態安全也就成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頭等大事。
(二)高校意識形態安全與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
意識形態可以分為主流和非主流的,其中主流意識形態是國家性質的根本體現,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性也就成為了國家政體安全的根本保證。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因此,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是高校的首要任務,這樣的性質目標決定了我國高校必然成為我黨意識形態工作宣傳的主要陣地;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就是高校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不受到任何威脅的一種相對穩定安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狀態。
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是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地理位置的邊境性或偏遠性(相對于內地中心城市的高校而言)、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后發性、人民信仰的宗教性以及教育目標的民族性,等等。因此,“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就是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主導地位不受任何威脅的一種相對穩定安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狀態。
然而,“全球化”“網絡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三)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挑戰
1.“全球化”帶來的威脅。目前的“全球化”說到底是“美國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在推進資本、技術全球化的過程中,極力推銷他們的意識形態,強力輸出其思想和文化價值觀。為了滿足資本的貪婪,為了實現統治全球的霸權欲望,西方少數發達國家一貫奉行的“唯我獨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行徑,這個時候不會主動收斂,相反因高科技的推波助瀾而越來越張狂,這即是當下臭名昭著的“文化霸權主義”(或“文化單邊主義”)盛行于世的根本原因。所以,與其說是全球化帶來的威脅,不如說是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帶來的威脅。
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在我國國家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在“全球化”這一場國際經濟乃至政治文化大競爭格局之中,作為“第三世界國家”之中更為特殊領域的中國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必然成為了“西方霸權摧毀紅色中國”的首選戰場。事實證明,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于我國的顛覆活動。他們一再地高舉所謂的“人道主義”“普世價值”等大旗來大肆推銷他們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這些少數國家的一小撮狂妄分子、“仇華人士”甚至直接通過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干涉中國內政、制造民族分裂等各種伎倆大肆干擾、迷惑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企圖顛覆其正確的政治思想覺悟,尤其是搞亂其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以實現不可告人的政治野心。
西方霸權行徑的針對性實施當然與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自身的弱勢情況有關。據筆者長期調查研究,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人生閱歷普遍簡單、文化知識有限、思想視野比較狹窄,他們的是非、全面判斷能力較差,對現代民族國家的發展歷史認識不足,對現代民族國家發展暫時出現的不平等、不均衡現狀產生的根源普遍缺乏了解,對自己的民族國家及其文化根源知之甚少,他們中的一些人對于自己作為“偉大的民族”“文明型國家”產生了懷疑,極個別人甚至產生了排斥情緒。因為歷史虛無主義和錯誤的民族國家文化觀念作祟,這些極個別邊疆民族地區大學生內心一味地向往西方發達國家,羨慕其政治制度、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則一概不聞不問,甚至嗤之以鼻……上述種種現象說明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嚴重的威脅。
2.“網絡科技”帶來的威脅。網絡科技在給人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使用者帶來不可預料的災難,比如社會網絡監控造成個人隱私的大面積泄露以及由此導致的嚴重社會問題,這是網絡科技所帶來的典型弊病之一。具體到本論域,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化”時代,網絡科技有可能給后發展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帶來新的隱患。
首先,網絡技術優勢端對弱勢端的文化把控,甚至是思想劫持。美國是計算機網絡研發國,架構因特網所必需的基礎設施——“根服務器”全部由美國人掌控。美國“掌控著互聯網的13個根服務器,并且可以對國際域名的流量、解析等進行嚴密監控,并可以隨時中斷”;[8]“互聯網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不到1%;超過2/3的全球互聯網信息流量來自美國,而我國在整個互聯網的信息輸入、輸出流量中僅占0.1%和0.05%” ;[9]2012年3月,奧巴馬政府宣布啟動“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這項研究計劃的實施就是進一步增強美國數據截取和信息分析能力……可見,在互聯網世界里,美國等西方少數發達國家絕對地占據了技術優勢端的霸主地位,其對包括中國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在內的“第三世界國家(或落后地區)”意識形態安全領域所具備的監控力(滲透性和破壞力)顯而易見。在“技術為王”的網絡時代,借助網絡傳播,包裝在各種“后文化”之中的各式西方文化價值觀洶涌而來席卷天下成為現實,因此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政治思想難免受到嚴重沖擊,而西方敵對勢力對于中國文化價值觀的有意詆毀、破壞和篡改,也因此正在變得赤裸裸和輕而易舉。
其次,網絡技術給“三股勢力”(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破壞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提供了“厲害的兇器”。除了無時無刻有意的思想毒害、精神侵襲之外,校園網絡所引發的一般事件往往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制造事端的導火索。美國數字預言家埃瑟·戴森就曾說:“數字化世界是一片嶄新的疆土,可以釋放出難以形容的生產能量,但它也可能成為恐怖主義者和江湖騙局的工具,或是彌天大謊和惡意中傷的大本營。”[10]極端分子唯恐天下不亂,只要抓住一點機會,哪怕僅僅捕捉到一點風聲,他們都有可能蓄意把事情鬧大,動輒上升為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他們常常打著“維護民族利益、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旗號,挑撥激化民族矛盾,甚至借此機會收買拉攏單純善良的大學生加入“圣戰”組織,為達到他們分裂中國、實施恐怖活動布下陰謀、陷阱。
二、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危機化解路徑
化解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面臨的危機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多方努力,甚至是全局性應對;需要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地方人民政府乃至全國全社會的人力物力——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重點應對,但首要的主體責任——民族地區高校黨委責無旁貸。邊疆民族地區高校要充分認清自身意識形態安全所面臨的危機,切實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制,充分發揮學校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的引導作用,加強全體師生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和監管,尤其是管理好學校所有的意識形態安全陣地——課堂、校園、傳統媒體(校報、學報等)、網絡(網頁、論壇)、讀書報告會、學術交流以及對外關系等一切意識形態傳播途徑,提高警惕性,增加排查性,注意冒頭性,加強法制性,切實構建全面覆蓋且行之有效的意識形態安全體系,尤其是重點構建如下幾道意識形態安全防護網。
(一)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法
1.加強“四個認同”教育。2010年5月20日,胡錦濤同志在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首次提出了“四個認同”,即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四個認同”無疑堪稱邊疆民族地區人民包括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保證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保障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思想基礎。邊疆民族地區往往是多民族、多宗教地區,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是多民族學生聚集的龐雜大家庭。當前,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發展態勢普遍良好,意識形態安全總體穩定。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縱深推進,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矛盾日益凸顯,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潛藏的各種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混亂或弱化,他們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有所降低,這給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新形勢下,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只有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不斷加強“四個認同”教育,不斷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教育,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和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推動高校各民族學生和睦相處,推動學校和諧發展,才能保證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不受到任何威脅,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2.加強中國歷史和地方史教育。網絡的開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和交互虛擬性,賦予其潘多拉魔盒般神力,致使一些缺乏定力的人尤其是涉世不深的邊疆民族地區高校青少年毫無保留地拜倒在她的腳下。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物質基礎薄弱往往導致其內心脆弱,知識尤其是歷史知識——中國歷史和地方史的普遍缺乏,在潘多拉魔盒神力的誘惑下,邊疆民族地區一部分大學生漸漸患上了“歷史空心癥”,變成了“民族的或故鄉的失憶人”,他們弄不清楚“自己是誰?自己從哪里來?自己將往何處去?”,更談不上愛國愛家愛族人,歷史虛無主義確實給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危害。邊疆民族地區高校要避免“大學生失憶”現象的出現和蔓延,就必須認清自己肩負的特殊歷史使命——為邊疆民族地區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對是非具有較強判斷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具有世界眼光和偉大開放的胸襟,愿意忠誠服務于祖國,扎根邊疆,甘于寂寞,樂于奉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學校可從邊疆民族地區實際出發,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在不違背教育部教學大綱精神的基礎上適時調整課程設置,加強中國歷史和地方史(民族史、文化史、宗教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革命史教育。通過針對性的歷史教育使廣大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真正懂得: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個偉大的國家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近代以來,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并肩作戰,我們這個多災多難、命運多舛的民族國家才有今天的繁榮與發展,邊疆民族地區人民才有今天的和諧與穩定。簡言之,只有將大的國家史與小的地方史結合起來,才能幫助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幫助他們恢復本應擁有的國家民族歷史責任記憶,增強他們對自己民族、國家和文化的認同感,提高抗擊外來誘惑的能力。
3.構建“開放、平等、互動”的“互聯網+”教育教學新模式。“互聯網+”就是“發揮互聯網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11] “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11]是“互聯網+”最突出的文化價值基本特征。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生活環境的封閉性和后發展性,使部分大學生形成了內向、自卑、好強的復雜性格,這使得他們常常處于矛盾之中:一方面,他們渴望與人(尤其教師)交流,以促進自己進步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與人(教師)溝通交流的信心和勇氣。因為人際交往能力問題,致使部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失去了很多平等競爭機會,尤其是向上流動的發展空間相對狹窄。尊重人性,促進大學生全面自由健康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務。新形勢下,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與時俱進,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從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成長規律出發,堅持“以學生為本”,構建“開放、平等、互動”的“互聯網+”教育教學新模式,比如,采取線上與線下相互結合的方式——線上,通過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平臺,老師以朋友的身份敞開心扉平等與學生溝通交流,尊重每一位大學生的人格;線下,通過傳統課堂教學,老師真誠關注、關心每一位學生,充分展現師德魅力,實施育人功能……簡言之,遵循“互聯網+”人性化的嶄新文化價值理念,充分利用網絡科技便捷平臺,不斷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幫助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樹立自信,促進他們快樂健康成長,這是當下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構建和諧校園,化解邊疆民族地區高校意識形態危機的重要舉措。
(二)構建完善的網絡監控體系和“互聯網+”文化防火墻
1.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網絡監控體系物質基礎。網絡原本只是一種工具,是思想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但隨著網絡文化傳播和意識形態滲透功能日益強大,網絡有可能成為了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境內外“三股勢力”扳倒中國的重錘利器。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成為了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境內外“三股勢力”的首要目標。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唯有拿起銳利的武器進行堅決地反擊,以反監控對付監控、以“互聯網+法制”等手段途徑強力應對,給所有各方來敵予以迎頭痛擊,高校自身的意識形態安全才有望確保。然而,由于歷史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網絡設備相對陳舊落后,依靠這樣的設備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顯然是不可能的。在網絡意識形態斗爭愈演愈烈的復雜形勢下,國家必須加大對邊疆民族地區高校資金投入力度,幫助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這不失為明智之舉。
2.加強專業隊伍建設,構建完善網絡監控體系的人才保障。先進發達的網絡設備,僅僅是抵御西方少數發達國家和境內外“三股勢力”文化和意識形態滲透的一道防火墻。假如沒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政治立場堅定,既熟悉網絡技術發展規律,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專業隊伍,這些先進的網絡設備終將只是一堆廢品,建立起來的這道防火墻也會不推自垮。因此,必須根據世界形勢發展需要,及時制定相關的幫扶計劃,幫助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培養組建一支思想政治素質高、政治立場堅定,既熟悉網絡技術發展規律,又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并且能夠根據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發展新變化,隨時可以做出積極反應,制定出有效策略的專業隊伍,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的意識形態安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5.
[2]毛澤東哲學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21.
[3]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Ⅱ[K].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097.
[4]鄭永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研究[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4.
[5]田改偉.試論我國意識形態安全[J].政治學研究,2005,(1).
[6]楊文華.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
[7]莫岳云.抵御境外宗教滲透與構建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戰略[J].湖湘論壇,2010,(4).
[8]賈敬遠.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D].山東大學,2008∶42.
[9]孫麗麗.網絡環境下我國意識形態危機及其治理之道[J].理論導刊,2015,(9).
[10]埃瑟·戴森.大數據時代的生活設計[M].胡泳,譯.海南:海南出版社,1991∶17.
[11]馬化騰.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李克強總理互聯網+國家戰略騰訊官方解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20-59.
【責任編輯:張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