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摘 要: 語文教學中的互動形式在一節課上是交互進行的,并非相互獨立的,無論哪種互動形式,都是“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有了主動性才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會有創造性。只有保證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才會自始至終地自覺主動地學習,在不斷的學習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主動探索,從而獲得知識,獲得能力。
關鍵詞: 語文教學 互協 生命課堂
我們學校的教學理念是“尊重生命,享受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在生命課堂中享受教育的幸福?;訉W生有著重要的發展價值。首先,互動具有生成性,與別人即時即景地交流交談,往往會啟發自己的思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習內容是動態生成的,是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在探究過程中共同協商、合作建構的。其次,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等社會性品質。并且可以使學生在相互幫助、贊賞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分享到成功的喜悅。
我認為除了上述的兩個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外,還有生本互動、情感互動、思想互動和情知互動。
一、生本互動,理解文本
生本互動就是學生與“文本”進行直接的對話,即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文本,解讀作品的內容,理解作品中作者的獨特感受、獨特見解,從中學到自己所需的知識,提高語文能力。例如,每天的語文課上,學生基本都要面對一篇篇文章,教師要求學生自己閱讀或集體朗讀,這就是一個生本互動的過程。如學習《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引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后,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讓學生思考誰栽下了紫丁香、小朋友們希望紫丁香能為老師做什么等問題,學生就會帶著這些問題仔細閱讀文章,與課文展開對話,與作者進行交流。這種時候的閱讀,首先是學生通過“文本”(課文)與作者進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
二、情感互動,體驗真情
情感互動,是指作品中所蘊含的人間真情,通過誦讀、闡釋、體驗、醞釀等形式,在師生的心靈上引發感情的共振。我們經常會問學生:如果是你,你會說些什么?學完了課文,你學到了什么?如我在教學《鄉下孩子》一課時,學生對鄉下孩子有趣的生活很感興趣,于是我設計了很多類似的情景讓學生說:割一把青草?搖 ?搖?搖?搖,拾一把稻穗?搖?搖?搖 ?搖,端一盆骨頭?搖 ?搖?搖,捉幾條蟲子?搖?搖 ?搖?搖。通過這樣的說話訓練,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書中人物的快樂,也讓課堂充滿真情。整堂課師生的感情與書中人物互動,師生、生生真情在教室內激蕩、共鳴,互動中受到陶冶。
三、思想互動,獲得真知
思想的互動,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認識、辨別、評價文章的思想觀點。通過閱讀、分析、討論、評價、總結等形式,讓師生、生生的思想在互動中碰撞、摩擦或融合。教學《心田上的百合花》時,學生圍繞我提出的問題——這是一朵怎樣的百合花?讀文找據,在師生的重重對話中,如剝筍似的,將文本的語言一層一層地“解剖”,在多元的感悟之中,完美地領悟文章的主題:以花證明自己的存在;性格倔強;不向命運低頭;自強不息……學生一邊讀著書,一邊談感受,我在生談感悟的過程之中,點撥提升關鍵點。在讀與說的交互中,學生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迸發出火花,獨具個性的百合已經深深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
四、情知互動,升華認知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肩負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情感和認知的協同發展。情與知的發展常常是平等發展、互為條件、互相促進、和諧共進的。我在教學《三袋麥子》時,就是以表演的形式結束課文的,表演課文中一年以后,土地爺爺拜訪他們時的情景。我在重點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后,請學生分別扮演土地爺爺、小豬、小羊、小猴,表演課文中一年以后,土地爺爺拜訪他們時的情景。學生脫離了書本,先是想象出很有禮貌地互相打招呼:“土地爺爺,你好!非常感謝你去年送給我的禮物……”“小豬,你好!不用謝……”這組對話是學生聯系到生活實際,添加的禮貌用語。接著,小豬回味饅頭和烙餅的滋味時,“不由得舔了舔舌頭”,學生也模擬課文中說的,伸出舌頭,舔了舔嘴唇,嘴里還說著:“真饞啊!”引得全班學生哈哈大笑,雖然“舔”只是個細小的動作,但這位學生卻表現得相當好,他已經充分把握住了角色的心理,把握住了所扮演的角色——小豬是憨厚、可愛的個性,同時,從他的淋漓盡致的表演中,說明他已經深深領悟到課文中“憨厚”這一詞語的意思,其他同學通過他的表演也可以對理解詞語有所啟發。通過學生的表演,也可以看到學生字詞句的掌握程度。在表演土地爺爺與小羊、小猴的對話時,學生記住了朗讀時我所強調的“神秘”、“興奮”等神情,并且把文中的生詞“節儉”、“收獲”運用到人物對話中。最后讓“小動物”采訪在座的同學:“你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為什么?”通過表演,教材中的情節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積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不但激發了學習興趣,更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了滿足,認知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綜上,語文教學中的互動形式在一節課的教學中是交互進行的,并非相互獨立的,無論哪種互動形式,都是“以學生為本”,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關注學生的“主動性”。學生有了主動性才具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會有創造性。只有保證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才會自始至終地自覺主動地學習,在不斷學習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主動探索,從而獲得知識,強化能力。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