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林
摘 要: 考試是目前中學教學中評價學生的主要方式,尤其在中考科目上,分數直接影響學生的升學,探尋新的評價方式在中考科目上可能略有困難,但是在非中考科目中卻值得大膽嘗試。其中,初中生物學科實驗性強,操作內容多,非常適合多樣化的課程評價體系。
關鍵詞: 生物課程 評價方式 多樣化
課程評價對于教育發展方向具有導向性。在新課程改革中,建立一種合理的課程教育評價制度,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評價模式是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傳統教育評價包含辦學水平評價、課堂教學評價、學生個體評價、教師評價等方方面面。作為生物教師,我們對新課程改革實驗下生物課學習中學生個體評價方法,做了積極探索。
科學的課程評價對課程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不僅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的轉變。
一、傳統教學評價制度現狀分析
1.學校喜歡分數
學校對教師的考核,很多時候就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衡量的,學生月考、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決定了教師的績效考核,決定了年終能否評到“優秀教師”等榮譽,于是老師就以分數衡量他的學生,實際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考試、測驗的分數。
2.家長喜歡分數
現階段各市都采取了“中考”選拔學生進入高中,因此,家長為了自己孩子的中考分數,絞盡腦汁,逼著向孩子要“分數”,差1分,可能意味著沒機會進好的高中或者要繳納幾萬元的“捐資助學費”才能進高中,家長和老師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孩子的分數,而不是孩子在學校是否開心、活潑,是否有朋友,等等。
傳統生物課學生個體評價方案一般只是由學科成績組成,即“平時成績+期中成績+期終成績”的模式。在這三個成績中,平日成績往往指各種各樣的檢測成績的平均值。這種評價的不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只突出學科成績而忽略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強調知識的檢測而忽視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考察,重評價結果而無法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且整個評價過程中只有教師單方面的評價,缺少學生個體和同伴的共同參與。
二、探尋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從生物課開始
中學生物課程的特點,教學內容豐富、實驗多、課外實踐活動多,使本門學科非常適合進行新型評價方式的實驗,我們總認為外國的教育很靈活,而國內教育很呆板,以應試教育為主,那為什么不能把生物課上靈活呢?目前中學生物作為非中考科目,值得這樣的嘗試。
1.以實驗為主線,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積極評價
1.1讓實驗室成為學生的舞臺
實驗教學在生物課程中占有很大比例,學生樂于做實驗,教師不應該僅以完成實驗、填寫學生實驗冊為目的,而應該利用實驗教學方式,把學生實驗成果展示出來,給學生以自信、激勵。例如,可以把學生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形態、水生生物等拍出來,印制成大的照片并附上學生名字、日期,張貼在實驗室墻上,這對學生而言是莫大的鼓勵,即使他畢業了,還有他的“作品”在學校,那是多么自豪。也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驗比賽,如制作生態瓶,可以讓他們比一比誰的生態瓶能保持更長時間,也可以作為“校紀錄”保存起來,讓學生動腦制作科學合理的生態瓶以迎接挑戰。因此,整齊、干凈的實驗室有時顯得呆板,讓學生的成果展示出來,是對學生最好的鼓勵和評價。
1.2招募實驗小助手,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實驗準備
中學生物中很多實驗需要準備很長時間,老師教學時希望學生一起參與前期的準備工作,這樣實驗展示時更具有說服力,因此可以在每學期之初招募一些實驗小助手。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消化淀粉的實驗室中,需要收集唾液,而且耗時長,教師可以課前招募小助手、志愿者的形式收集學生的唾液,拍成照片在課堂上展示這些學生的“付出”,也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這些學生應該積極鼓勵評價,以后會有更多學生參與進來。尤其準備一些學生實驗,需要分發實驗器材、清洗整理等,在學生中招募實驗小助手,可以很好地解決部分學校沒有專職實驗員的困境,學生同時學到相關生物學知識,體諒到一堂實驗課背后老師的辛苦付出。
2.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
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內容,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進步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例如,在環保意識方面,老師可以組織一個校園環保小分隊,利用課余時間清撿校園垃圾,盡管學校有包干區,有校園職工打掃,但是這樣的小分隊建立還是有必要的,讓學生主動地、自愿地參與保護環境的行列,比口頭說教要好,因為很多學生在校內不亂扔垃圾,在校外還是亂扔垃圾。環保小分隊可以從校內延伸到校外,周末可以去公園、廣場撿垃圾,這是一種宣傳,也是一種對自我的鍛煉。老師作為組織者,一定要做好積極評價,參與活動的學生可能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在這方面,他們可能非常認真負責,教師應該給予肯定的積極評價。
3.對教學知識目標實現情況的評價方式
3.1回避分數,用★關注
面對幾十個學生,我們給予他們的作業批改往往都是優、良、及格等,他們感受不到老師對他的專注,因此建立學生檔案袋,老師細心留意每位學生的學習、生活等細節,寫上幾句鼓勵的或委婉批評的話,以一張張小紙條的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是要評定的,但可以換一種方式:用★代替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樣,他們看到的是★★或★,而不是你95分,我45分,使他們覺得自己的成績沒有“差”,只有“加油”、“好”、“更好”、“超好”,保護了他們的學習自信心,不會再有厭學、逃學的學生。甚至可以將他們得到的★數公布在教室的櫥窗里,使他們時刻看到自己得了六顆★或九顆★,這里沒有失敗者,只有還要繼續加油的學生。
3.2課堂提問,多鼓勵,少批評
很多時候,批評并不能改正學生的缺點、錯誤,常聽到或見到辦公室里的呵斥和直尺,卻未見學生改掉壞習慣;習慣的改變不在一朝一夕,而在堅持不懈,每天對學生一句善意的提醒,一個簡單的手勢,一次輕微的拍肩膀,可能更能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課堂上,當學生的回答不正確時,不該用否定的語氣,而給以“再想想”、“你是這么認為的,有創意”等委婉的答復,盡量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給學生以自尊,是他走向成功、自信的前提。
3.3課后作業,多批注、少打叉
每次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總會打√或打×,這是很常規的形式,為了最大限度地鼓勵、保護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作業批改上,可以給學生多寫幾句評語,少打幾個×,甚至還可以鼓勵學生在作業本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惑,把作業變成和學生溝通的紐帶,這也是一種新型的積極評價形式。
4.延伸課堂,課外實踐
蘇科版生物教材的一大亮點是把知識延伸到課外,“DIY”、調查農貿市場、調查指紋等實踐活動都能讓學生在分數之外找到成功的自我,生物教師要好好鉆研這方面的教學方法,而且是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絕好機會,指導他們親自去做:動手、動腦、動口,課外實踐內容較多,教師可以選擇部分學生分別參與不同的課外實踐活動,使他們覺得老師對待他是“獨一無二”的,更會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完成這樣的課外實踐之后,教師要及時給予積極評價,使那些成績一般,但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得到鼓勵。
5.進行個體評價,建構個體發展
每當學生期末拿到成績單時,學生很看重老師對他的評語,原來他們很在乎老師的評價,那何不更好地滿足他們呢?“成長記錄袋”是一種很好的對傳統評價方式的補充,給每個學生都建立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也就是一只信封而已,老師每天或每周對學生取得的進步或者犯的錯誤寫幾句評語,幾張小紙條,塞進信封,卻時刻牽掛著學生的心,他會想:老師又給我什么樣的評價呢?使他們覺得老師時刻關注自己,那他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就會自尊、自重,不會出現自我放棄。當然,這就要求老師花費很多精力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課余時間和學生聊聊天,早操時和他們一起做操,午餐時間和他們坐一起用餐。積極參加他們的文娛、班會活動,和班主任做好溝通,只有這樣扎實認真地做,教師才能寫得出貼切感人的學生評語。
生物課是非常適合進行多樣化課程評價的課程,知識涉及范圍廣,實驗性強,具有其他課程不具有的有點,本地區初中生物課屬于非中考科目,給了教師很大的余地,能創造性地發揮、探尋多樣化的評價體系。
三、重視發展,淡化選拔
假如我們的學校、教師在評價學生方面采取“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多元化”的方式,素質教育就能真正得到落實,學生應該每天開心地上學,高興地放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重要的是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發現最強的一面,找到他作為人發展根源的‘機靈點,做到使孩子最充分地顯示和發展他的天賦的事情,達到他們年齡可能達到的最卓越成績。”多樣化的生物課程評價能讓學生至少在生物課堂里獲得成功機會。
參考文獻:
[1]沈玉順,主編.現代教育評價.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
[2]教育部關于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