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波
摘 要: 近年來,合作教學模式成為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主流,總結高中生物合作教學理論和策略很有必要。本文研究了合作學習群體動力論、認知發展論、動機激發論等基礎理論。合作學習要注重選材、分組、合作模式和指導方法等。本文還研究了合作學習案例。
關鍵詞: 合作教學 高中生物 教學方法
1.引言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合作學習是師生交流、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合作學習以主題研究為目標,以人際關系為基礎,以師生交流為動力,以團隊業績為評價方法,以小組討論為教學模式,營造合作、競爭、創新的教學氛圍。近年來,合作教學模式對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產生了積極影響,但主要研究成果局限于理論層面,亟待總結高中生物合作教學理論、策略和案例。
2.合作學習的基礎理論
2.1群體動力理論
群體動力理論認為:群體內部要素的相互依賴和促進推動群體素質和能力提升。群體內的要素在相互依賴和促進中提高素質和能力。師生是教學群體的內部要素,存在復雜的依賴、對立、競爭關系。教學活動的相互協作,教師對學生在知識和方法上的引導,即為依賴。依賴以經驗傳授和幫扶互助夯實群體發展基礎。師生對知識理論和方法途徑的不同觀點,即為對立。對立以批判精神推動群體創新。學生之間對相同學習內容的達標速度和質量,即為競爭。競爭能提升群體的工作能效。依賴、對立、競爭能激發群體內動能,推動群體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2.2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之間的相互交流能促進他們對信息的掌握。高中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實現了信息的重復、加工、創造。合作學習以主題研究為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知識內容以文字、口述、圖片等形式重復出現,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合作學習以交流為途徑,學生圍繞知識內容的提問、發言、歸納需要學生自行組織語言和思路,體現出學生對知識信息的分解、消化、加工。合作學習中,涉及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的相互關系。
2.3動機激發理論
動機激發理論認為:學習動機是推動知識學習的持久動力。動力激發理論通過目標、分工、尊重、回報,激發集體學習動機。在合作學習中,教學任務是小組成員的共同目標,能夠凝聚各成員的力量。小組成員為實現目標而獲得力所能及的任務,即分工。小組成員為了實現目標和完成任務付出全部努力,從而體現其在小組中的價值,即為尊重。小組成員通過合作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能,或獲得物質、精神獎勵,即為回報。
3.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3.1選材策略
合作學習效果顯著,但無法代替傳統教學,選擇適宜的題材開展合作學習很有必要。
首先,教學的重難點。如內環境的穩態,其知識內容較抽象,單純講解較枯燥乏味。采用合作學習模式:①課前由學生調查記錄家庭成員一天的體溫。②課堂分組討論若干問題:人的體溫在24小時內是否恒定?體溫失衡有什么危害?體溫變化受哪些因素影響?等等。③課后總結——提出內環境穩態的意義。
其次,開放性問題。此類問題涉及多種觀點,僅由教師講述難以全面,采用合作學習可實現不同觀點的交流和碰撞。如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采用合作學習模式:①課前由學生收集試管嬰兒、克隆人、基因工程等資料。②課堂分組,從正反兩個方面討論生物科技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③課堂總結——提出辯證的生物倫理觀。
第三,關聯知識的復習和鞏固。關聯知識的橫向和縱向對比,能夠建立知識體系和框架。采用合作學習模式由學生自己梳理知識脈絡,能夠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復習:①各組設計表格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條件、機理、生成物進行比較。②分組研究光照強度、溫度、二氧化碳濃度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響并設計實驗。③各組交流發言和討論。
3.2分組策略
分組是合作學習的基礎,目前教學中普遍采用同桌雙人分組模式,該模式簡便易行,但是合作對象固定、合作任務復雜程度不足。高中普通班約40~50人,按4~6人分組為宜,這樣易于設置組內角色、實現任務分工,提高成員參與的積極性。合作學習分組可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敖M間同質”使各小組處于同一發展起點,創造了合理公平的競爭環境?!敖M內異質”體現出小組成員的差異和互補,以異質為基礎形成學習的相互合作。教師要根據教學效果實施輪換和拆分。輪換是對組內成員角色的調整,以使學生參與不同任務體驗。拆分是對分組的優化,如將任務相關聯的小組合并等。分組策略是動態變化的,貫穿合作學習全程。
3.3合作策略
合作策略是以任務為核心的具體教學方法,包括任務拼圖、任務競賽、任務交流等模式。任務拼圖先賦予全班某個總目標,再將總目標拆分為若干子任務,由各小組分別承擔。就像拼圖游戲一樣,只有當各小組的子任務均完成時,總目標才能實現。任務拼圖模式強調分工與協作、競爭與幫助的關系。任務競賽是將相同任務分給不同小組完成,該模式的特點是殊途同歸,教師要注重過程和方法的點評,從而尋求簡便易行的任務完成途徑。任務交流將相同任務分配各組,各組基于不同觀點展開辯論。該模式能幫助學生建立多角度思維。
3.4指導策略
教師對合作學習要全程把控,缺乏指導的合作學習難免討論偏題、紀律渙散、效果欠佳。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做好以下方面指導工作。一是分工。以小組長為核心,合理分配組員角色。二是傾聽。引導學生傾聽不同觀點和意見,傾聽是質問的基礎,防止出現討論的混亂。三是歸納。指導學生通過材料收集、關鍵詞和抽象圖記錄等方式,整理自己和組員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問題本質。四是表達。以恰當的語言展現自己的觀點,善于抓住他人表述中的疑點提出問題,從而將討論引向深入。
4.合作學習教學案例
酶是生物催化的重要物質,酶的特性是高中生物教學的難點和重點。本文以酶的特性為例開展合作學習研究。
4.1教學目標
酶是重要的生物催化劑,對新陳代謝起到關鍵作用。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第一,掌握酶的概念和特性。酶具有高效性、特異性、適宜環境性等特點。第二,掌握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對照實驗法。第三,了解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思路,即假設—實驗—結論。
4.2情景提問
為幫助學生建立對酶生物特性的認識,課堂教學采用兩種方式導入。一是演示實驗。教師在清水中洗滌沾滿油漬的衣物,效果欠佳。然后,在水中加入洗衣粉,則油漬迅速清除。二是播放在酶的作用下豬胰島素逐漸轉化為人胰島素的視頻,成為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方法。通過兩則案例,引發學生的思考:①酶是一種什么物質?②酶具有哪些特性?③如何驗證酶的特性?
4.3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分三個階段。
第一,任務分組。任務:酶可能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環境適宜性(溫度、PH值等),請設計實驗驗證酶的某種特性。分組:5人/組,共8組。每組設組長1人,負責匯報成果;實驗員3人,負責實驗操作;記錄員1人,負責記錄實驗數據。在任務設定中,提示學生酶的特性,預先框定了研究方向。合作學習分為8組,可能有不同組合選擇同一特性研究,可進行比較點評。組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第二,分組實驗。分組實驗情況如表1。
表1 分組實驗情況概述
第三,綜合點評。各小組匯報研究成果,教師從兩個角度進行點評。一是生物實驗的對照思想。高效性中的二氧化錳、鐵離子和專一性實驗中的蔗糖酶都是對照組。對照實驗是高中生物的重要思想方法,關鍵是控制變量。二是實驗的思維過程。即假設—實驗—結論。本次實驗均是先假設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環境適宜性,然后通過實驗論證。
5.結語
合作學習是高中生物課程教學方向,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討論,對師生素質提升均有較大幫助。在合作學習中,任務分組、角色分工、教學模式、評價方法等均對合作學習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1]侯麗華.淺談高中生物有效合作學習的策略[J].生物技術世界,2013(4).
[2]王澤.高中生物課堂合作學習中學生間交互作用的初步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5).
[3]朱君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2004(12).
[4]陸曉梅.合作探究學習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D].江蘇:蘇州大學,2015.
[5]張雪梅.高中生物教學中促進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策略研究[D].黑龍江:東北師范大學,2012.
[6]陳蘭.高中生物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實證研究[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