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朝霞++++邵芳強
摘 要: 本文運用SWOT分析法,系統研究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機遇、優勢、挑戰和威脅,著眼于破解新媒體影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困境。
關鍵詞: 新媒體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SWOT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新媒體時代,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引導和培育功能。系統研究新媒體影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機遇與挑戰,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SWOT分析法,是管理學的一種科學分析方法,致力于將公司的戰略與公司內部資源、外部環境有機結合起來,對研究對象所處的情景進行全面、系統、準確的分析,制定發展戰略和對策。在四個研究因子中,S(strengths)、W(weaknesses)是內部因素,O(opportunities)、T(threats)是外部因素。本文將運用SWOT分析法,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置于新媒體的外部環境下,系統分析其內部與外部因素,評估其利害影響,為探尋思政課改革出路提供基本依據。
一、優勢與不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部影響因素(S & W:strengths&weaknesses)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真正發揮主陣地功能,根源于自身內部的優劣要素。毋庸置疑,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國家高度重視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思政課也在不斷尋求課改出路,但思政課現狀仍不容樂觀。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地位不容撼動。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明示,要“確保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點建設地位”。第二,全國統一步調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在全國影響較大。統一部署,集中實施,這是我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特色。第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體現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密切結合時代特征、國情變化和社會熱點,及時反映高校青年思想動態,切實加強對大學生“三觀”的塑造和培養,是我國思政課始終堅守的課程宗旨和改革訴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自身也存在缺憾和痼疾。第一,高校始終缺乏對思政課主陣地作用的重視。在課程安排與教師培訓方面缺乏相應的尊重和禮遇。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成效不高。大學生對待思政課仍然處于觀望和漠然的態度,缺乏足夠的熱情和認可。第三,思政課教育模式和手段仍顯陳舊,雖然引入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如互動式、討論式、實踐式、情景式、案例式等,仍較為流于形式,未真正形成青年人的政治認同和學研意識。
二、威脅和機遇: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外部影響因素(T&O:threats&opportunities)
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正在經歷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時代的大轉變。在以信息革命和信息網絡技術等為標志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要素正以驚人的速度滲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植入大學生認知和認同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全過程。
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嚴峻威脅。主要表現在:第一,復雜的新媒體環境改變了教育客體的行為和思想方式,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難度。第二,新媒體裹挾的意識形態進攻,挑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教育功能。第三,新媒體帶來的信息的即時性、豐富性,使大學生難于辨別、控制和管理。第四,新媒體的多維滲透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傳統教學方式提出挑戰。第五,教師信息的有限性與新媒體信息的無限性沖突對教師的權威和媒體素養提出要求。
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帶來了重大機遇。主要表現在:第一,新媒體拓寬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平臺,打破了傳統思政教育的課堂內灌輸和說教模式。第二,新媒體豐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載體和手段,破解了傳統課程教學載體單一和手段落后的難題。第三,新媒體增強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由被動變主動。第四,新媒體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互動性和實效性,改善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單向教育關系。
三、良性轉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出路
通過對上述四個影響因子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實現從挑戰向機遇良性轉化的可行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優勢會有效抵御新媒體挾帶的意識形態進攻,其自身的改革動力會主動迎合新媒體技術的推進沖擊和影響,其網絡教育正規化趨勢會逐漸抵消新媒體的信息混亂和技術攻擊,其教師隊伍媒體素養的提高也會有效化解新媒體負面功能的發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
第一,通過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應對新媒體帶來的觀念沖擊。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引導以規避新媒體帶來的負面信息沖擊,幫助學生區分良莠,捕獲有價值的信息知識。
第二,通過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平臺以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手段博弈。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紅色網站”、多媒體平臺、“博客”、“QQ群”、“教師微博”、“微信群”等多級網絡平臺,形成線上線下教育合力。
第三,通過促進教材與教法的與時俱進和改革創新以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時代挑戰。要及時修訂教材,夯實理論根基,同時提高教學內容的針對性和現實性。
第四,通過提高教育主客體雙方的媒體素養以應對新媒體帶來的高智隊伍需求。要提高教育隊伍的新媒體素養,廣泛開展針對高校隊伍的新媒體素養培養。
第五,通過區分不同層次教育客體應對新媒體帶來的群體差異。對高校不同大學生群體進行分層次引導和教育,實現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
第六,通過優化校園媒體軟環境應對新媒體帶來的環境需求。要營造積極的媒體氛圍、健康的網絡和手機等使用習慣、良性的宣傳媒介,以及一系列顯性和隱性環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198.
基金項目:本文為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4BSZ031、L14bszx032、L15wsz023)、遼寧省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政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項目“新媒體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模式研究”、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立項(JGZXS13032)、遼寧省高校黨建課題(GXDJ2014-C077、GXDJ2015-B057)階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自助3132016102,313201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