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楠·吐爾遜別克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對于文化建設,習總書記又提出關于文化力量的描述,稱它是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這些都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對文化發展的準確把握,也充分體現了黨在新形式下高度的文化自覺。2016年將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文化作為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社會主義“五位一體”建設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分值得我們加以關注和思考。
【關鍵詞】文化發展;傳承;阿勒泰;哈薩克
1 地區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簡介
1.1 起居文化
按照一年四季牲畜專場四次,哈薩克人的居住地方分為冬窩子、春窩子、夏窩子和秋窩子。秋窩子和春窩子通常在一個地方。春、夏季節哈薩克族都是在氈房里居住。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文化的發展,哈薩克族與其他兄弟民族一樣,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在阿勒泰廣大牧區,牧民實現定居和半定居,在這一過程中,廣大牧民的起居文化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越來越多的牧民從簡陋的氈房、土房搬進了磚房和樓房,使起居文化、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1.2 飲食文化
哈薩克族因其獨特的游牧生產方式,也有自己的草原飲食文化。哈薩克人主要的食物是奶類和肉類。肉的吃法有三種:煮、炒、烤。奶制品有奶油、奶皮子、酸奶、奶酪、奶疙瘩、酥油、馬奶酒、駝奶等。馬奶酒和駝奶是哈薩克族的主要飲品。改革開放以來,哈薩克族的飲食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飲食文化更加豐富。一方面,傳統的飲食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如奶茶、馬腸子、馬肉、納仁、酸奶、駱駝奶、乳制品等等,深受國內外游客的青睞。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哈薩克族的飲食文化也更加豐富。我們知道,新疆各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經過相互影響、相互吸收與借鑒,哈薩克族飲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如吸收了兄弟民族各種炒菜,抓飯等各種美食。
1.3 服飾文化
哈薩克族的服飾與游牧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由于自然氣候的原因,哈薩克族的服飾由牲畜皮毛制成。隨著時代的變遷,哈薩克族服飾文化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為適應時代的潮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哈薩克族的穿戴款式更加多,更加豐富多樣,更加新潮了。
1.4 民俗文化
哈薩克族在有很多禮儀習慣和風俗習慣,相應的在一個人每個人生階段有很多的習俗和慶祝日。哈薩克族認為,生小孩不僅是一家一戶人的大喜事,而是整個阿吾勒的喜事。按照哈薩克人的傳統習慣,誰家生了孩子,就可以舉辦“齊爾達哈納”禮,就是誕生禮。5-6歲的小男孩要舉行“割禮”,小女孩有“戴耳環”儀式,到了結婚的年齡有“嫁女兒”,和“娶媳婦兒”儀式等等。
1.5 民間曲藝
從民間樂曲上看,內容十分豐富,約有一千首歌、五百支曲,哈薩克人非常喜愛音樂,每個曲子都有自己的來歷,都有一個故事。尤為突出的民間曲藝形式是每年在草原上舉辦的“阿肯阿依特斯大會”。“阿肯”是草原上創作型歌手,能唱能彈,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望。每年盛夏哈薩克族牧民們就聚集在一個水草豐美的地方,每個“阿吾勒”的民間歌手“阿肯”即興發揮,編唱冬不拉歌曲,共同慶祝一年的游牧生產生活狀況。“阿肯彈唱會”已經成為了草原上游牧民族重要的娛樂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阿肯彈唱會”與時俱進,更加貼近百姓現實生活,從原來單一的風格和方式轉變為適應社會主義發展的,歌頌民族團結,弘揚先進文化的正能量。
2 地區哈薩克族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語言文字的社會交際功能受到新的挑戰
每種語言都承載著一段很長的歷史,濃厚的文化,凝聚著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如果不注意保護,它就必然會受到沖擊,這是關系到民族語言存亡的大問題。
阿勒泰地區大力普及“雙語”教育,促進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目前“雙語”學習不平衡,上漢語學校的學生在母語表達方式上存在很大的障礙,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功能可能會有所衰弱。比如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民考漢知道自己母語文字的人越來越少,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對少數民族,發展傳承本民族文化上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
2.2 少數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短缺
改革開放以來,阿勒泰地區的文化事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由于現實原因,文化產業還未形成規模。尤其在“少、邊、窮”縣城,文化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對少數民族文化產品的重視度不夠高,遠不能少數民族群眾的實際需求。如哈薩克文字類報刊、圖書、影視節目相對不足。
2.3 傳統文化發展滯后
哈薩克從事游牧生活是中國各民族中時間最長的民族之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的歷史。過去哈薩克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仍停留在游牧生活當中,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是我國進入改革開放以后。哈薩克族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現代與傳統的
3 傳承和發展地區哈薩克族文化的路徑
3.1 發展雙語教育,克服語言障礙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從不同民族的語言中可以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可說不同民族的語言是不同民族文化智慧的結晶,凝結著這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它所積累的經驗,折射出不同民族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阿勒泰地區要繼續普及雙語教育,培養漢語與哈薩克語兩者兼通的人才,積極保護少數民族語言的發展。雙語教育不是一個口號,要貫徹落實到實處,加大對地區教育的財政投入,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到地區的“雙語”教育事業中。
3.2 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文化的發展必須借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通過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才能滿足農牧民日益增長的需求。要立足當前,放眼長遠。加快推進阿勒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文化惠民重點工作。必須完善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傳播網絡,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建設少數民族文化服務活動平臺,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向基層向偏遠牧區傾斜。積極做好哈薩克語言廣播電視創作與翻譯工作,滿足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高度重視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
3.3 整合特色資源,加快發展文化產業
阿勒泰地區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必須借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服務載體,滿足各族群眾多遠形式的文化需求。充分通過借助良好的自然資源,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及歷史文化資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文化品牌。
3.4 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加快哈薩克族傳統文化轉型
從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著眼新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立足新時期,新階段新疆區情和各族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鮮明地提出了“以現代文化為引領”的戰略選擇,把現代文化置于引領全局的重要位置。阿勒泰地區現在也正處在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我們要抓好機會機遇,加快轉型,推進阿勒泰地區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一是,堅持“揚棄”,自覺實踐地區哈薩克族傳統文化的轉型。二是,堅定理想信念樹立共同價值觀。只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把地區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叨叨社會的和諧。三是,要包容并蓄。以現代文化為引領,實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創新,推動地區民族文化又好又快的發展。
總之,哈薩克族文化現代化轉型是歷史的要求,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穩定的阿勒泰,要高度重視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充分挖掘地區歷史文化資源,將優秀的民族文化作為鼓舞群眾投入到建設家鄉的熱潮中來,為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精神動力。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