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明
摘 要: 課文實際上就是文章,但文章一旦成為課文其意義將不會完全一樣,它將具有兩重意義,也將肩負兩大責任。語文教學必須思考其語文教學之本真魅力的凸顯。本文所談及的語文教學利用語言文字凸顯學生的感悟活力,可供借鑒的很多。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語言文字 感悟活力
語文教學,經歷過多年改革,業已開始走上良好的軌道,人們開始比較有意義地意識到,語文教學不僅僅需要抓住其“語”,更要努力抓好其“文”,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活動中不可偏廢地做到“意”、“文”兼得。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比較注意利用語言文字凸顯學生的感悟活力,力求做到“意”、“文”的兼得,獲取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現拙于筆端,權且拋磚引玉。
一、利用語言文字凸顯學生感悟活力需建立學生硬讀功夫
古代著名學者朱熹曾說:“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此為學者對感悟的主張。古之學者對感悟的主張都離不開讀,看來讀之重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篇篇目目都是些比較短小精悍的作品,應當說是很適合小學生讀的。但平時的教學讓我們感到不可樂觀的是,許多小學生還是不能形成讀之硬功夫的。首先是教學設施的先進,人們都在以音頻資料替代學生的規矩讀,譬如現在一篇課文教下來,學生能夠真正有感情地進行朗讀的可以說寥寥無幾。其次是教師對學生讀的誤解,一般教師比較重視學生對教材文本的積累,凡要求學生去讀去背的都堅持每個學生過關,也進行相關意義的檢查,其檢查的要求則顯得不是很高,只要學生熟背就行。如此等等都沒有真正建立學生讀的硬功夫。竊以為,能夠讓學生建立起讀的硬功夫,當是學生比較多的朗讀,是在朗讀基礎上的熟讀,即使是所謂的熟讀成誦,最起碼應當去“誦”;讓學生建立讀的硬功夫,在語文教學中不要忘記教師的范讀,或是整篇課文的范讀,或是精彩段落的范讀。教師比較上檔次的范讀,其效果要明顯優于音頻資料的播放,因為教師在范讀時不僅就是在讀,而且在讀的過程中比較多地做著傳遞空間語言的事兒。學生不僅僅聽到老師的聲音,尤其欣賞教師朗讀時的表情。
二、利用語言文字凸顯學生感悟活力需建立學生自悟功夫
近代學者錢鐘書說:“學道學詩,非悟不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語言文字凸顯學生的感悟活力,需建立學生自悟的硬功夫。讓學生建立自悟的硬功夫,需要學生比較準確地悟具體的內容,即為學生解決好悟什么的問題。竊認為學生的悟,主要應當悟意、悟情、悟美、悟法。讓學生建立悟的硬功夫,不是讓學生比較孤立地感悟文本的意情美法,而是需要綜合考慮。但在諸多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比較單一地讓學生在進行一番意義上的讀后,就讓學生感悟文本之意義,顯得那樣生吞活剝,導致學生很難獲取感悟的效果,就是人們所意料得到的相關文本意義上的感悟,其悟顯得就是那樣不夠真實和靠譜。因此,建立學生自悟的工夫,應當做全盤考慮,選準學生自悟的切入口,但不管怎樣的文體推敲重點詞句,感悟詞句的感情色彩都是完全需要的。可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人們很少考慮對文本詞句的推敲,對一些比較重點性的詞句,都是比較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其所表達的意義,很少讓學生通過比較感悟關鍵詞句的表達效果上做文章。這種不讓學生感悟一字一天地、一字一世界的教學可以說是對語文教學的嚴重不負責任。建立學生自悟的硬功夫,教師不能把小學生看做是感悟的神童,而需要教師引領,但不能替代。如教學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詩人平生流傳于世的少有的一首快詩,教學時就通過適當的情境創設,讓學生圍繞詩歌的詞句進行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感悟詩句的情感和靈感,真正意義上獲取讓學生感悟詩人的愛國情懷的效果。
三、利用語言文字凸顯學生感悟活力需建立學生暢表功夫
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表達,不僅要打開學生表達的壺口,而且不能為學生的壺口制造諸多的塞子。首先,必須為學生建立起勇于表達的心態,應當說小學生在表達上“初生牛犢不怕虎”,但小學生是不可能永遠懷有如此心態的,平時的表達如有不順,平時的表達如果得不到認可和贊同,學生就會因諸多的心灰意冷而失卻勇于表達的信心;其次,多進行表達方式的訓練,如讓學生在表達時語速力求慢一些,表達時力求做到邊表達邊思考,這樣可以避免前言不搭后語的現象;再次,多讓所有學生都有表達的可能。這可以從我國一小島老師來內地講學得到充分的啟示,說是該老師講學時準備借班上一課,備課時準備了50多條問題,可臨上課前才知道自己少設計了一個問題,當他知悉所教班級學生數時,是那樣著急。但筆者所能預料得到的是,憑借老師的智慧,是可以在具體教學活動中頓生靈感彌補自己所設問題的不足的。諸多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比較有意義地告訴我們:小學生如果比較暢快地表達閱讀感悟的見解,就會滔滔不絕。這不僅僅有利于學生的表達,更有利于學生閱讀——感悟——表達。讓學生比較暢快地表達,老師需要拋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讓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的切合點比較充分完美地凸顯出來,促使學生進入閱讀、感悟、表達的順暢境界,少走彎路,那么表達自然會顯得十分暢通和暢快。
語文教學利用語言文字凸顯學生的感悟活力,需要我們研究的應當就是相當意義上的廣泛。教師應當做比較深入和深刻性的研究,毫不夸張地說,研究得越深入和深刻,學生的閱讀、感悟、表達越能夠綻放出靚麗的色彩。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多做讓學生“心入于境”的事,以期取得“情會于物”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成向陽.送語文回自然[J].語文教學通訊,2015.2D.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