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豪
【摘要】在小學階段,兒童在運動方面存在協調能力方面問題,而跳繩是一項老少皆宜、簡單方便、適用性較強的運動項目,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對提高兒童上下肢協調能力有顯著的作用,又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啟發創新思維,培養體育興趣,發展個性。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實驗法、對比分析法、資料文獻法、數理統計法等,運用各種跳繩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練習,進行交流、合作、競爭,培養學生良好的穩定的個性心理品質和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達到增強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 協調能力 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2-0058-01
1.研究目的
現在的孩子往往因為家庭條件優越,家長無節制地給孩子所謂的營養品,大量的高脂肪飲食、甜食,尤其是無限制地吃零食、喝甜飲料,這些都會引起肥胖。胖孩子不愛運動,不愛運動的孩子就變得更胖,結果造成惡性循環,使得身體協調能力很差。跳繩這項運動簡單易行,健身效果良好,而且不受場地的限制。它除了擁有運動的一般益處外,還有很多獨特的優點,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健美運動,對心肺系統等各種臟器、身體協調性、姿態、減肥等都有相當大的幫助。尤其對兒童的協調能力、平衡能力、節奏感以及內臟的鍛煉都大有裨益。
2.研究方法
2.1實驗法:把三年級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通過課堂數據測試,依據數據采集結果,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通過一學年的考核測試數據作比較。為了能突出實驗學生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這兩項指標的變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目的,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測試指標確定為一分鐘跳繩和5秒燕式平衡。
2.2對比分析法:將實驗前后學生的體能相關數據,運用統計學進行數據分析,得出相關研究結果,為驗證實驗的若干假設提供數據支持。
2.3資料文獻法:通過搜集有關期刊、書籍、報告等,掌握國內外研究的相關成果,為本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經驗借鑒。
2.4數理統計法:對測試數據、問卷資料根據統計學方法進行統計,按統一標準進行處理和分析,為實驗研究提供科學的數據。
3.結果與分析
3.1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測試數據分析結果。 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在對照組進行常規教學,而對實驗組進行了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運動負荷與參與興趣的設置,經過實驗,我們發現實驗組的成績與對照組的成績已經發生了變化。
從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實驗前,有關兩項指標水平接近,經檢驗后,統計學意義上是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兩組學生條件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在接下來的實驗過程,對實驗組進行情景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游戲競賽法、成功教學法等的實驗,制定健康促進計劃對實驗組學生體質、體能健康干預。從“時間、興趣、教學方法”三方面進行改革,加強素質練習,提高學生身體協調能力。
對照組在實驗過程中也進行常規跳繩教學,只是不采取多樣的教學形式,實驗后實驗組與對照組體能數據等差異性。
從實驗中期實驗組教師通過對學生體質、體能測試數據分析評價,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對學生體質、體能健康干預,2項指標的水平都發生了變化,1分鐘跳繩,經過檢驗后,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5秒燕式平衡,經檢驗后,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組學生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略有增強,體能素質有所提高;對照組的2項指標經過檢驗后,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無顯著性差異。
在這個實驗中,我們明顯發現,實驗組經過一學年的實驗,體能素質2項指標都明顯高于對照組,經過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組的學生經過實驗后,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明顯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見實驗有成效。
3.2分析討論。從實驗組經過一學年的跳繩教學的實驗課,學生的協調能力和平衡能力兩項指標在橫向對比以及縱向對比都有顯著性的提高。實驗組通過老師內容充實,形式的多樣教學方法,制定合理的方案,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教育教學,尤其是協調能力方面得到明顯效果,本研究中為了提高實驗組學生的身體素質,主要在身體協調能力的“時間、興趣、教學方法”三方面進行改革。通過對跳繩運動的深入學習,我們嘗試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改變學生對跳繩運動枯燥、單一性的印象,我們盡可能地開發教師的思維能力,從理念轉變成操作,從單一轉變成多樣化的發展。
通過以上兩個數據對比,我們明顯地看到:在經過一年的有效教學后,學生掌握跳繩的技巧明顯增多了。而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學生掌握跳繩花樣與原來幾乎沒有變化。單從數據的顯示,我們看到的是學生跳繩的能力提高了。其實,他們的身體也在慢慢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因為跳繩需要身體各個方面的能力協調進行,缺一不可。盡管這些數據可能不是那么嚴謹,但還是能夠反映出一定的問題。因為一個人的協調性除了自身遺傳因素外,大多是靠后天訓練出來的,跳繩無疑就是一項最好的鍛煉項目。
4.結論與建議
跳繩在課堂上教學,運動量適中,對場地要求也不高。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單腳跳,雙腳跳,并腳跳,單腳雙腳交換跳,可以輪流訓練,也可以穿插一些難度大的如雙臂交叉跳,向后繞繩跳,雙飛跳,以及雙人跳等。這些花樣跳繩還可以轉化成各種游戲,合理布局在教學各個環節。另外利用跳繩編成各種繩操更是學生喜愛的活動。除了課堂上,課間活動,課外活動,室內、室外,操場上,馬路邊等都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各種跳繩的訓練,既簡單、實用,又方便實效。
通過以上教學練習,現在三年級的實驗組的同學除了能輕松地進行常規跳繩,還在其他的運動項目中也有了突出的表現,如:踢毽球的高低球、籃球胸前交換手球性練習、走平衡木、雙手側平舉單足閉目站立等一系列的身體協調運動,他們都能輕松地達到老師和教練的要求。這都歸功于教師對跳繩這個項目的教學方法和跳繩訓練方法的不斷改善,使得學生在提高上下肢的協調能力的同時,還可以在其他運動項目中展示自己的才華。
綜上所述,跳繩在課堂教學中作用顯著,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運動項目。跳繩活動是左右兩只手和左右兩只腳都同時操作且有一定節奏的活動,這可以有效地促進小學生腦部協調發展,還可培養小學生具有規律的節奏感,使心理、生理都得到全面發展。但是,要想使小學生全面、健康、快樂發展,只靠跳繩運動是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發掘更好的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完善課堂教學,同時,促進小學生團結合作、創新能力、運動能力的全面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跳繩研究——《體育文化導刊》[J].2012年10期.
[2]花樣跳繩的體育文化價值研究——《陜西教育(高教版)》[J].2012年06期.
[3]陶冶.中國民間兒童游戲系列·之二 跳繩[J].民俗研究,1993年03期.
[4]扈詩興.跳繩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