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麗
摘要:目前經濟金融的發展正處于后危機時期,為了使中國經濟能夠健康穩定的發展,文章主要通過對后危機時期國際宏觀金融發展形勢的探討,來發現現階段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更好地分析中國經濟的發展現狀,為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尋找新方向、新途徑。
關鍵詞:后危機時期;經濟金融;發展方向
后危機時期是指,在金融危機逐漸緩和下來之后,而進入的一個相對平穩的時期。之所以是相對平穩,是因為在這一時期內固有危機并未完全解除,世界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但是相較于金融危機時期,經濟又穩定緩和了許多。正是由于這一特性,后危機時期的經濟金融發展必定是存在問題的,為了減少受這一大趨勢的影響,我國需要結合本國國情,聯系經濟發展現狀,找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路線。
一、后危機時期國際經濟金融存在的問題
隨著2008年的金融危機逐漸緩和,在2009年下半年,全球經濟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之后,進入后危機時期。在這一相對平穩的階段,仍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威脅著全球經濟金融的健康發展。
(一)主權債務信用危機
不少國家在金融海嘯來臨之前就已經負債累累,在金融海嘯的一番肆虐之后,更是債臺高筑,在經濟如此不景氣的環境下,國家違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此就產生了國債的信用危機。可以把存在國債信用危機的主要國家分成兩類,一類是是以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臘為代表的歐洲國家,其中,希臘的違約風險最大,假若因為希臘的違約,意大利以及西班牙也紛紛“效仿”,那么毫無疑問,這樣的打擊對歐洲經濟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都將是十分巨大的;另外一類是美國,由于美國的國債發行量超出了法定的舉債額度,如果這個額度不再增加,美國將無力償還債務,那么美國的國債信用危機的便會爆發,這對世界經濟的打擊更是致命。
(二)世界主要的國家出現滯漲征兆
滯漲是指國家出現經濟停滯卻又伴隨通貨膨脹的現象,在后危機時代世界范圍內不少主要國家出現滯漲現象。這一現象最早出現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石油危機之后,石油危機一方面使石油價格大漲導致物價飛速上漲,一方面又使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使得社會上高失業率與經濟不景氣共存,嚴重影響了經濟金融的發展。目前出現的滯漲,基本上可以說是國家為了應付一個泡沫而制造另外一個新的泡沫來自欺欺人的后果,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對經濟金融的“殺傷力”遠超20世紀80年代的石油危機,把其稱之為“世紀級”的金融海嘯也不為過,由此可見這一泡沫規模之大,一旦破滅后果不堪設想,將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能調整過來,調整的過程也必將是十分痛苦的。也就是說,在金融危機之后,世界上主要國家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都已元氣大傷,要想完全恢復,是必然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但是,大部分國家過于心急 采取的方式太極端,往往是最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搭配最擴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市場,希望達到救市的目的,其中,尤其以美國為代表,連續實施了兩輪寬松量化政策,結果不僅沒有緩解經濟危機,反而造成流動性泛濫,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加之世界主要各國的實體經濟整體疲軟,失業率急劇上升,面對日益增長的物價,人們購買力不足,這又反過來導致實體經濟的發展缺少動力,實體經濟進一步蕭條,如此的惡性循環最后導致滯漲的出現,各國的政策陷入兩難境地。
(三)逆全球化
金融危機使各國慌亂,手足無措,面對千瘡百孔的本國經濟,各個國家都想盡辦法,試圖盡可能快的恢復經濟的發展,于是不少國家都選擇采取“只顧自己,不管別人,只看眼前,忽略將來”的對策,給全球化的發展帶來極大挑戰,這樣做的后果是貿易戰、貨幣戰、匯率戰等愈演愈烈,關稅壁壘不斷增高,這不僅不符合全球化發展的宗旨,還將給下半葉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隨著這些措施的深入實施,逆全球化現象還將會不斷蔓延與深化,閉關鎖國的后果是國家經濟的恢復更加緩慢,同時,因為這些困擾的存在,國家政府遲早會采取財政緊縮的對策,這樣一來,實現全面健康恢復經濟的這一美好愿望將變得遙遙無期。
二、后危機時期全球經濟金融發展新形勢
金融危機過后,世界經濟金融的發展呈現出了一種新形勢。一方面,世界范圍內,各國達成了以實現經濟金融的穩定增長為主的共識,各國也針對本國國情,紛紛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以此恢復本國經濟金融的發展,并且力爭在這新一輪的競爭當中可以搶占優勢,搶占制高點。在這樣的形式下,盡管美國的金融霸主地位受到不小的挑戰,但是美國的傳統優勢仍將保證其在全球市場占據較大的份額;視線轉向歐洲,不難看出在這一輪競爭當中,歐洲經濟的發展勢頭很足;此外以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基斯坦”為代表的一系列新興市場國家將成為全球市場的新寵兒,對全球經濟的增長貢獻巨大,將是未來消費品市場消費的主要動力。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經濟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另外一方面,世界經濟金融,發展增長的方式發生著重大變革。各國一改以往過度依靠消費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朝著科技創新的方式轉變,以科技帶動經濟金融的發展。尤其是一些歐美經濟大國,以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理念把新能源、低碳經濟等綠色理念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其中以英國為甚,在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下,發展中國家也應順應潮流,改變以往以“人口福利”帶動發展等一系列陳舊觀念,積極轉型。
三、后危機時期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現狀
(一)中國面臨的機遇
長期以來的世界格局是,發達國家掌握更多的話語權,發展中國家很多情況下時被動的,發展往往受到諸多限制,如今,在后危機時期這一特殊歷史條件下,經濟危機使各國的經濟實力得以重新衡量,中國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嶄露頭角,成為世界經濟金融舞臺上一顆閃耀新星,中國有了更多可以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機會,贏得了更多的話語權,有利于創造更適宜我國發展的國際新環境。在經濟危機中,各國為了以更快的速度走出金融危機,都希望可以吸收引進更多的國外先進技術以此支撐自身的經濟金融發展,國家之間的交流溝通增多,因此中國有更多的機會學習掌握國外先進技術。
(二)中國面臨的挑戰
由于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因此經濟復蘇時間也相對較長,在全球經濟結構轉型的當下,中國的經濟金融發展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另外,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后危機時期世界經濟整體受創嚴重,全球經濟金融發展緩慢,受到世界經濟的影響,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會十分緩慢。在這一時期,中國需要認清機遇和挑戰,抓住潮流,結合中國國情深化改革,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環境。
四、后危機時期中國經濟金融的發展方向
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挑戰的同時也伴隨著機遇,我國應在充分認清本國國情的基礎上,找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
(一)控制物價增長速度,促進經濟的平穩增長
盡管我國前后出臺了不少抑制物價上漲的政策,但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仍然居高不下,通脹壓力并未得到緩解,不管是從流動性、勞動力成本的走勢還是海外商品價格的走勢來看,物價的不斷上漲,依然是我國當前經濟形勢所面臨的最為緊迫的問題,通貨膨脹的現象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現有的經濟成果都將遭到不同程度的腐蝕。因此,為了更快的復蘇我國經濟,首先要做的是出臺有效的措施,抑制物價的上漲,平穩物價,促進經濟的平穩增長。
(二)適時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充分發揮金融機構調整信貸業務的優勢,積極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把經濟發展的方式,由原本的投資和出口拉動向投資、出口、消費“三輛馬車”協調拉動的方向轉變,加大對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資金投入,加速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結構的轉型、產業的升級,改變當前我國主要依賴第二產業帶動經濟發展的現狀;加大科技在生產投入中的比例,用依靠科技的進步,勞動人員素質的提高以及創新的管理模式來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以往的主要以物質和資源的消耗來帶動經濟發展。因此,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在轉型升級時,應牢牢圍繞這一核心觀點,加大對國家扶持業務的支持,嚴控對“兩高一貸”以及資源過剩型產業的貸款發放。
結束語
綜上所述,加強對我國中、小城市和中、小城鎮的扶持,促進中小城鎮經濟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增強中小城鎮居民的消費能力,進一步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的增長。且國家出臺適量的相關對策,充分利用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在后危機時期中,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作用,增加對中小城鎮的扶持力度,解決城鎮矛盾,使中國經濟得以全面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樊莉.淺議后危機時期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方向[J].財經界(學術版),2012(06).
[2]丁德圣.次貸危機后國內外金融監管思路和模式研究[D].遼寧大學,2013.
[3]劉迎春.后危機時代中國金融創新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3.
(作者單位:河套農村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