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蘭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英語課堂中也要積極倡導,只有這樣,才能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豐富人文素養,提高英語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切實在課堂中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以此來改變英語課堂原來的教學模式。那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該如何落實呢?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方式;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30-006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41
一、創造環境,突出主體
課程標準都強調主體地位的凸顯,學生的責任和自主權要得到重視,以便于其主體作用得到突出,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得到更大的自主權,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中不僅得到知識,而且精神愉悅。
(一)把握教材,用好教材
我們現在使用的英語教科書和以前的老教材相比,各方面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它的每一個單元學習主題都非常明確。教學任務落實過程中,應該要以學生為中心合理使用教材。學生喜歡的、感興趣的內容我們提取出,進行重點設計,嘗試著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師從旁指導。教學設計中,我們要把設計的主體定位在學生學生身上,盡量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內容,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而不是墨守常規。
例如,學習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展示自己一些小時候和現在的照片(最好是把照片掃描到電腦中,用幻燈片的方式放映),讓他們自己去描述幾張照片的區別。學生可能會說Im taller than before. I have longer hair than before.讓學生自己去對比,自己去體驗比較級的用法。而這些內容正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學習
關于這一點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明問題:“一節課,教師發言或活動的時間多于學生,那么,這位教師是一位不稱職的教師;師生活動時間為1∶1的教師,是一位基本合格的教師;師生活動時間比為1∶3,甚至1∶6的教師,是一位優秀教師。”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并且要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和體驗時間,這樣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優秀教師,但我們可以努力讓自己成為合格的教師。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努力去實現這一點。英語課堂中更應該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去思、去說、去寫,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
(三)給學生更好的環境進行學習
一個和諧輕松的學習環境會讓教師的課堂更加輕松,一個民主的課堂會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愉悅。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從教材的內容及學生自主性的體現等方面加以考慮,讓學生擁有學習中應該擁有的一切權利。
二、創造機會,合作交流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多設計一些小組合作活動和學生群體活動,這有利于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
(一)學會合作
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要善于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外,還要善于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還要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要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大多數教師并不能充分相信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依然是大包大攬,只做一些表面的工作,“穿新鞋,走老路”,不能把新課改落到實處。我們只有充分相信學生,發動學生,善于、敢于把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嘗試自己提出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學生提的問題雖然簡單,但是都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是學生自己充分體驗學習過程的結果,是學生最實在的收獲。
(二)自主合作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留足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只有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才會對新知形成自我的認識,這樣也才會產生自己的疑惑,才會有交流的沖動,自主合作也才能得以實現。學習時,讓學生選自己喜歡的內容和方式進行學習,思想的火花才能迸發;教師結合學生的思考,仔細觀察,讓學生自由合作,學生各自把自己的發現津津有味地說出來。這個時候是學生思維火花最易閃現的時候,教師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不同程度的學生的智慧才能都得到盡情的發揮。
(三)快樂合作
教學中應該努力創造快樂愉悅的合作環境,讓學生合作學習。因為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多思、多說、多寫、多讀,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交流、合作、探究。如現行教材中設計了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找資料,小組在一起互相補充。在上課時,讓學生互相討論,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這樣學生們在課堂中精神愉悅,收獲豐富。
三、創造環境,自主探究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放手學生自主學習,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肯定會遇到一些不能自己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學習。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創造機會,探究問題
教師除了要給學生創造和諧愉悅的學習環境外,還應當鼓勵、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敢于“質疑問難”“追根問底”。學生只有敢于“質疑問難”“追根問底”,才能在學習過程中讓自己發現的問題呈現出來,也才能夠去探究和合作探究,最終讓自己的“惑”得以解決。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應善于捕捉、放大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質疑問難”“追根問底”,尤其是一些成績落后的、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更要給予中肯的甚至是過高的評價。只有這樣,學生的信心才會一次次被點燃,他們也才能在一次次稚嫩的探究中成長。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合作學習不是完全讓學生摸索前進,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和諧的環境,創造自主探究的機會,并適時地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的合作、交流和探究有章可循,有路可走,而不是放任學生瞎子探路。
總之,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很重要,如果每一位教師能在學生合作學習中充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就一定能讓學生在探究中求知,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在合作中得到主動的發展,迸發出解決問題的火花,一定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