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華(重慶市璧山區正則中學,重慶 402760)
?
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研究
潘文華
(重慶市璧山區正則中學,重慶402760)
摘要: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跟進,我國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不同教育階段和不同學科培養模式都會隨之進行改變,數學教學作為基礎學科在教育教學中受到高度重視,在理論研究領域得到廣泛討論研究。分析近些時間里對于初中數學教學的研究,可以較為清晰地認識到,該類理論的研究逐漸從理論開始聯系實際,從微觀走向宏觀。而就如何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任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著力在提升教育教學方法上進行研究,展開討論。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效率;教學方法
有關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的研究在外國開展已久,國內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也開始注重課堂教學的探討。其中,初中數學是學生從小學基礎數學學習到高中深層數學學習的過渡環節,是高中數學學習的基礎,其學習的效果直接影響到高中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教師對于課堂教學的把控十分關鍵,進一步提升教學方法的科學性,有助于改善教學效率,提升教育水平。而課堂是進行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所以在課堂效率的成敗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的進程,并且決定著班級乃至學校整體教育工作的完成情況。綜合分析,關于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諸多因素中,筆者認為:教師是其中決定性的要素,特別是課堂教學行為中教師扮演的角色對教學質量的影響影響至深。而一名合格的數學老師應具備在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有關理論的相關素質,并且能力充分利用好課堂觀察、師生訪談的方法發現問題和歸納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從事教學行為時,應按照班級大多數學生現有的知識體系和結構,在其近期發展區間里制造問題,從而引起認知沖突、激發研究欲望、引發學習興趣。
而上好開學第一堂課,是作為教育教學開篇的導入環節和起始位置,對教師的個人形象塑造和科學印象的形成具有舉定性的意義,導入的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預設了該學科的教學成敗。教師作為教學行為的主體,應該在此環節做好扎實功課,充分收集相應課堂的班級的信息,并有針對性調整原有的固板教學方式,夯實開展進一步教學計劃實施的基礎。
同樣的,教師是作為教學的第一行為主體,在課程開展進程中的課堂提問環節中持續發揮著重要作用,有理論稱課堂提問環節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最直接方式,其中除了理論知識的交流,還有情感信息的傳遞,因此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的。在教學方法的角度分析,課堂提問能夠有效進行數學的學科思維聯系發散,是提高學生接受掌握知識效率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在任何一門學科的教育教學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過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師能夠增強對課堂教學進度和節奏把控,還能夠提升傳授雙方之間的交流互動。經過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研究和抽樣調差,從有效性的角度來了解和分析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存在于如下幾項:首先,部分教師對課堂提問的目的性理解不足;其次,存在有教師對課堂提問的提前備課準備不夠充分;再次,教師對有效提問的認識和了解還還不夠深入。
初中數學教師要提高教學水平,首要就應從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方面入手,就要運用更加科學有效的提問手段,應完成以下幾點要求:第一,教師提升自己對教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做到備課充分。第二,教師要通過課前的摸底調差,明白所建設的學生知識掌握能力階段。第三,提問的目標要具體細化所提出的問題要科學設計。第四,提問中要運用好發問、叫答、探問、引導學生提問等方式。第五,交流中要注意表述方式,做到表述準確無誤,提問后要及時進行交流和反饋。
在另一方面,情感教育是課堂學習中不容忽視的一大要素,如何有效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狀態,對其人格成長健全、數學學習的求知欲和熱情度至關重要,把學生從大量的理論知識框架和題海戰術中解放出來,使學生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學以致用是初中數學教育的另一個重要任務。
如何正確引導學生了解數學、會用數學,愛好數學,最終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樂趣,在數學學習中逐步形成積極、豐富的人生態度和健康情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一著。
根據現有的數據比對分析,立足目前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互動和師生情感培養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與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和方法:第一,教師在講述知識方面,需要進一步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確定講述理論框架的大小長短,盡可能旁征博引,舉出生動鮮活的例子,將情感盡可能地融入到教授講述中,引導學生學會對數學中的美的發現與欣賞。第二,在互動交流方面,著重突出學生的主體位置,盡可能地使學生成為互動的發起人,盡可能明晰課堂交流的深層意義,從學習理論到付諸實踐,在演示行為方面,區分三種演示行為的適用范圍,合理預設演示行為,加強板書行為的操作技巧的訓練,設計合理的板書演示。
相對于數學知識的固定體系和規律來說,數學的思維方式更具有人文主義的情懷,自這一學科產生以來,數學理論的精華一直以數字、文字,符號、圖形等外顯的形象為載體留存傳播,教師作為教學的行為主體,應該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對學科精神內涵的理解。只有內化于心,才能做到外化于行。
從單純的機械記憶到最終的深刻理解,初中數學中數學思想與方法的形成包括以下渠道:在理論產生中檢驗,從概念推導中理解,從問題提出中學習,從方法思考中學習,從規律掌握中學習。
切實提升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作為教學行為的第一發出主體,應掌握并遵循新時期的數學教學方法的基本法則:發現滲透,“主體”、“客體”聯系結合的原則,循序漸進,上升螺旋的法則;注重交流互動,實時收集數據資料,及時反思總結的法則;問題探究咨詢,突出典型,進步細化的法則;注重差異化和個體化,分批、分類教學的法則,源于知識,發散思維,歸于知識的法則。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