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濤(河北省唐縣王京鎮東馮村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
絢爛背后的沉思
——探索小學語文教學有感
宋洪濤
(河北省唐縣王京鎮東馮村小學,河北唐縣072350)
摘要:新課改如火如荼進行了十多年了,在這十多年里,有成就也有失敗。轟轟烈烈之后,靜下心來反思、總結,有不少感悟。本文介紹了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感想。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學習方法;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過去幾年的教學中,曾經困惑過,也曾經大膽進行過一些嘗試,也曾經為了追求教學手段的“創新”,將聲、光、電統統搬進課堂,使課堂成了眩日震耳的“聲像視聽室”。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優美的語段、精彩的表達未指導,卻使用電教手段造勢,把語文課堂變成了多彩的景物展覽;首先欣賞秋天田野的美麗景色圖片,接著用幻燈片一張張出示圖片及介紹“葡萄、橘子、蘋果等等各種水果,然后欣賞“菊花仙子”動人的舞姿。一節課下來,學生全部的時間都付諸應接不暇的聽與看,根本沒有精力去感受文章中的字、詞的精確使用,句子、段落的獨特表達。如此廣用媒體“滿堂灌”的課堂,學生收獲的到底是什么?也曾經,我們為了貪求課堂“精彩”,為了刻意體現學科整合,只要學的內容能與思品、社會、美術、音樂等其他學科想關聯,就毫無選擇地將其內容搬進語文課堂,使語文課堂成了大雜燴。聽過一位教師上一年級下冊《畫家鄉》,還沒有接觸課文,就讓學生動手畫自己的家鄉;一位教師教二年級上冊《回聲》,整節課給學生做回聲實驗,講回聲原理;二年級上冊《活化石》從化石的概念講到環境的保護。語文課堂是“豐富”了,學科間似乎實現了融合,可語文的東西沒了,語文味道沒來,這樣的語文灌輸意義何在?熱鬧過后,靜下心來反思我們的教學,我們應該給孩子們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體現語文的價值,實現語文教學的質量提升?對此,我也進行了一些探討。比如:注重學生的預習工作,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讓學生的課內學習與課外積累相結合,等等。
不安排學生預習,直接進行講讀分析,課堂上往往只是幾個優等生得到練習的機會,大多數學生只能當“陪客”,一些中下生還未思考成熟,優等生早已舉手發言,把正確的答案告訴了大家,還有一些懶惰的學生根本沒有動腦。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多數學生很難提高自學能力。課前預習,可以改變這一狀況,促使學生都經過自學實踐、思考這一過程,學生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自學提綱,自己動腦動手練習。這祥,每個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學習的素質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學習方法轉化學習能力,就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實踐。所以我常常選擇不同類型的短文,讓學生運用所學到的方法去自學,讀懂短文,在班里還積極開展課外閱讀,定期交流學習經驗,使同學們能互相學習,通過長期反復實踐,使學生逐步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有的課文各段內容的寫作方法相似,就精講一段,啟發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去自學其它各段,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對《蛇與莊稼》一文的教學,先精講第一段,讓學生了解蛇與莊稼的關系,接著讓學生運用分析“蛇與莊稼”的關系的方法自學第二段,老師適當加以點撥,讓學生弄清楚貓與苜蓿之間的復雜關系,最后放手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獨立自學第三段,弄明白隨地吐痰與人生病的復雜關系。這樣指導學生讀書,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僅讓課堂生活化,還要讓生活人文化。從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審美生活方面重建課堂的同時,重視學生認知、體驗、感悟的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養,賦予課堂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把學生培養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活動的主體。
在學生學習方式全面改進的今天,孩子們已經很會在生活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并積累知識了。如《南京長江大橋》、《人民大會堂》,吸引他們眼球的同時,他們會找到建筑物的結構等信息,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彼此傳遞著自己的發現,并仿照此文寫了《我家鄉的小橋》。在他們寫的《我家鄉的小橋》一文中,小橋的結構、形狀、對家鄉的作用,就連其中的一磚一瓦,看后都能使人對家鄉的小橋一目了然。讀著他們的這種作文,你會為他們已具有的較強的模仿和運用自如的能力而欣慰。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語文。”這就是說,兒童寬廣而豐富的生活環境,就是學習語文的場所。通過課外積累,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使課外學習成為孩子們獲取知識的一個向導。生活中的信息與知識是豐富多彩的,孩子們在生活能獲得各種各樣的知識和感悟,如果把全班同學所掌握的生活內容交流一下,再寫成冊的話,是可以寫成一本本生活教科書的。因此,可以利用周記、日記這項作業讓學生廣泛記錄自己的生活,寫自己的一點一滴,不限篇幅,哪怕從一句話開始,也是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親眼所見和親耳所聞,這樣時間久了,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生活,給了孩子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只要走進生活,生活就會擁抱你。
結語:改革是推動事物發生根本變化的外在動力,可引起事物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改革有轟轟烈烈,也有暗潮涌動,有成就,也有失敗。在熱鬧過后,我們也要靜下心來進行反思和總結,取其精華去其糟泊,小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種改革和思考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這朵小花也必然會在新課改的大花園中散香吐蕊,翹首怒放。
參考文獻:
[1]王麗花.小學語文教學心得體會[C].2015年12月現代教育教學探索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15-12-26.
[2]傅惜治.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5-12-30.
[3]于顯能.在閱讀教學中培養自學能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09-21.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