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河北省保定市唐縣齊家佐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
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
劉歡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齊家佐小學,河北唐縣072350)
摘要:閱讀不僅能使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培養能力,而且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朗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象征著他們的語文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加強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地優化閱讀教學,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培養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小學閱讀量不應少于145字。其目的是讓學生運用各種閱讀方法,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讓學生有大量累積,必須廣泛閱讀。讓學生廣泛閱讀,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引導其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使學生課外閱讀成為內在的需求,成為孩子的生活習慣,成為一種對他們生活方式的新意識。呂叔湘先生曾指出:“學生們對自己的學習過程中的記憶,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在課外閱讀”。呂老這一觀點,充分體現了課外閱讀在形成學生語文能力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那么,如何通過加強朗讀訓練,切實有效地優化閱讀教學,培養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呢?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指出:“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的興趣。”正確地讀,是指朗讀要用標準的普通話,把每個字的字音讀得正確、清楚(聲母、韻母要讀得準確,調值讀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流利地讀,是指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讀得通順流暢,不頓讀,不讀破句子,不中斷朗讀,并能根據課文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確定合適的朗讀速度;有感情地讀,是指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能準確讀出詞語、句子的重音,能正確處理語法停頓、邏輯停頓,語速合適,節奏自然,能讀出句子不同的語氣、語調。
1.能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的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此外,課文是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的,學生僅憑默讀和教師的講解固然也能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如果再輔之以朗讀這一重要的聲音因素,使幾種器官并用,就可以通過語音的停頓、輕重、抑揚、急緩等,把書面上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也能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古人所說的“書讀百遍,其義白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
2.可以使學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朗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還可以使學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思想性、藝術性都很強,在朗讀課文過程中,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會受到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熏陶,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審美教育。
1.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和氛圍。興趣是閱讀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孩子閱讀的欲望增強,才能產生內部動力,才能開發心智,主動去了解,研究,漸漸培養閱讀的持久性,提高閱讀能力。小學生不愛看的課外讀物,大都是因為對這些讀物不能理解,因此沒有閱讀的興趣。教師可以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書,并加以引導,對于不易理解的部分內容,教師可以進行導讀,用便于學生理解的語言和語調進行講解,增加孩子們對課外書的渴望。每周閱讀課程,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在一定的時間適當安排,童話導讀部分,成語故事,天堂和地球,一些經典故事等,用生動的描述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欲望,讓孩子對讀書產生興趣。另外,還要創設機會讓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成就感。實踐證明,當一個人的行為得到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他人的認可,他的積極性會愈發的高漲。同樣,在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適時組織有趣的活動,讓學生展示他們通過課外閱讀獲得的新的信息,并給予積極評價,學生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進步,產生一種成就感,從而激勵他們再去廣泛閱讀,使他們的認知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長此以往,學生便在自我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提升了閱讀能力,構建起了自己的認知體系。
2.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閱讀能力。小學階段,一些風景名勝、動植物描寫、童話等文章,要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目的比較容易,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滿足學生的需要就行了。但是一些以說明為主的課文就不同了。尤其在小學中年級,學生遇到一些以說明為主的課文。如小學語文四年級中的《電腦住宅》和《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樣的文章語言平實,邏輯性強,比較難懂。學生往往缺少興趣。為使學生喜歡閱讀,可以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找出能回答問題的段落。這樣一來,學生通過認真的閱讀,就能一下子抓住了課文的主體段落,并積極去弄明白“黃河變化”的原因。然后再去讀與主體內容相關的段落,學生就能把握課文的內容了,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閱讀方法一般包括初讀、品讀。初讀時,只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理解生詞、了解文章大意就可以了。品讀就要求學生在讀中思考、體味、理解、升華,即抓住重點詞句,細細揣摩,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在品讀時.我們又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朗讀、默讀、誦讀等方式來深刻地理解課文;在略讀時,根據閱讀目標的不同,我們又可以采用游覽式讀書法和篩選式讀書法。培養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時,我們不但教學生要根據讀物內容來選擇相應的閱讀方法,而且要遵循課內帶課外、扶放相結合的原則,要讓學生掌握一種閱讀方法后再學另外一種,切忌揠苗助長。
結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發展學生的語言。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是培養學生的說話、識字能力和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和憑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OL].2015
[2]徐維靜.淺談小學語文的朗讀[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7-09-15.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2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