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林華
【摘 要】針對高職院校探索實施現代學徒制面臨的困境,提出破解現代學徒制困境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008-02
2015年初,教育部職成司發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城市及單位,至此,現代學徒制在我國全面開始推行。然而,在現代學徒制的在推行過程中遭遇到企業積極性和學生接受度不高等諸多困難。本文試從眾多專業案例中總結概括現代學徒制試行中遭遇的主要問題,參照德國雙元制系統并根據一線實踐經驗嘗試提出破解的對策,力圖為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提供可借鑒建議。
一、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面臨的困境
通過對歐洲的學徒制作橫向對比研究,斯蒂德曼(Hilary steedman)將學徒制分為了需求引導型(demand-led)和供給引導型(Suply-led)兩種,前者特點是企業參與高,學校在整合培訓用工資源方面作用低(如德國、奧地利、瑞士),后者相反(如英國、荷蘭、丹麥、法國)。而無論哪種形式,政府在其間的作用不容忽視。在中國,現代學徒制在缺乏國家立法的的情況下,試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各種困難。
(一)受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影響,各地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存在差異。在中國,經營狀況良好的規模企業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幾個發達地區,西部及內陸地區規模企業較少,經營狀況好的,由于尋求合作的院校較多,有些企業優越感十足,在人才培養合作中基本處于被動和索取多于付出的狀態。經營狀況一般或者依附大型企業生存的中小企業,疲于應付經營與生產,還未進入到主動關注人才培養與儲備的階段。在如此的狀態下,除了發達地區,國內大多數地區的職業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存在合作伙伴難尋的困難。
(二)政府立法或經費投入缺失,企業在人才培養培訓方面工作有自己功利的考量。我國除規定大學生實習補貼可計入企業成本外,在激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及職工培訓方面再無任何有利政策,作為將經營放在第一要素的企業,在人才培養培訓投入方面自然會有自己功利的考量。早在1964年,貝克(Gary Beker)就將企業員工應擁有的技能劃分為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一般技能是員工可應用于所有的企業的通用技能,而特殊技能是指那些只能運用于就職于某個公司的技能。由于每個企業都會有員工可能跳槽的擔憂,勞動力市場中也確實存在一些從不投入培訓的公司挖走其他公司培訓好的員工存在,于是很多企業更愿意投資在特殊技能的培訓上面,對可遷移的技能培訓并不積極。并且,在培訓中,有時會存在更重視短期內緊缺的技能培訓,忽視長期技能培訓的短缺的現象。
(三)學生的高比例離職或對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企業造成打擊。少數企業的技能有著其獨特的特殊技能,單一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培養會導致學生產生擔憂,即擔心所學的技能在未來有可能的跳槽中作用不大。畢竟,不確定的技術發展極有可能降低特殊技能的適銷性,參加學徒制培養比接受普通教育的風險顯得更高。當然,我們可以忽略這種因素,畢竟需要特殊技能的企業是少數,大多數特殊技能是由產業而不是企業決定的。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職業院校的學生并不成熟的心理,這種心理往往會讓學生對參與學徒制的培養積極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許多學生對未來并沒有一個穩定的目標及規劃,他們不愿意過早的將自己與一個企業進行捆綁;二是許多學生對就業有著過多的不切實際的幻想,現實的工作對于初接觸企業的學生不是成功,可能更多的是夢想破滅的打擊。因此,現實中留在第一個接觸的企業穩定工作的學生比例并不高,這對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企業也是一個打擊。
(四)學徒在企業教學安排不足或導致學生與家長反感。實施現代學徒制的核心是校企協同育人,這意味著在三年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必須調配專門的師傅負責教學,同時還要尊重學徒學習的規律,校企共同設計,做出恰當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安排。而現實中,很少有企業能保證學徒有充足的理論學習時間,在實踐教學方面也很難在不干擾生產經營的情況下做出系統安排,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及家長很容易對教學產生質疑,從而質疑院校在其間的作用,對現代學徒制產生反感。
(五)學徒管理成本及風險的增加或降低學院推行現代學徒制的積極性。推行現代學徒制不同的專業在管理方面遭遇的困難也不同,例如工科專業對接的多是工礦企業,工傷意外事故時有發生;設計類專業難以找到一個規模企業可以一次性吸納多名學徒,學生到企業學習相對分散帶來學生及教學管理的困難。此外,很多職業院校或者規模企業地處市郊,企業無法提供住宿,學生通勤困難,統一組織則造成學院成本增加。眾多類似的成本增加及管理風險前移造成學院在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時躊躇不前。
(六)學生眷戀校園生活導致不愿意過早進入企業學習。實施現代學徒制是為了讓學院所教更貼近企業的實際,減少學生與企業的磨合適應期。因此,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第二學年開始便有一半時間在企業學習,這樣的設計與安排難免會導致院校與學生之間的“一頭熱”。很多學生并不能按照教師所指導的那樣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盡早明確目標。他們更加喜歡按部就班地生活。當現代學徒制還只是在起步階段,還沒有成為職業教育的學習常態之時,學生并不愿意過早地進入企業,離開球場,放棄各種繽紛的校園活動,離開他們已經適應并喜歡的校園,因此,現代學徒制有時難以吸引到足夠的學生參與。
二、破解現代學徒制困境的對策建議
2015年,現代學徒制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眾多的案例不斷涌現,各院校或多或少都根據當地企業的現實對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模式進行了調整。我們難以干預國家職業教育相關立法及協調統籌,我們也只能等待企業在人才培養及儲備方面的意識更新,因為這只能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在市場的不斷教育下企業愈發成熟才能實現。那么,在國家干預依然缺失,在企業積極性不高,在學徒津貼依然難以保證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困難,有效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突破探索。
(一)重視初中或高中階段職業教育滲透,提前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德國的雙元制得以很好的實施,很大原因在于德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文化,而這個文化的形成,既有企業在長期用人的過程中逐漸對于職業培訓產生了認可的原因,也有職業培訓機構從小學教育階段開始不斷參與引導學生形成職業意識,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所做出的努力的原因。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一直有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識,對于學習有著不懈的熱情及追求,大多數人對于專業和職業的選擇往往開始于高考之后,這種對于職業教育及職業規劃的意識需要日久經年潛移默化的努力才能改變,而這一轉變的任務的,可以由職業院校通過主動進入基礎教育,系統科學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來承載。但是,職業教育滲透基礎教育我們已經提了很多年,卻鮮有成功案例,這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對基礎教育及職業教育進行統籌協調。
(二)理性看待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選擇恰當的專業和企業進行探索。在教育部倡導實施現代學徒制之際,我們應該冷靜地看到,并不是所有專業均具備成熟的條件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即使在雙元制十分成功的德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機會選擇以學徒的身份進入職業學校或者培訓機構。通常情況下,對接的行業企業具備批量接收學徒的專業更容易在探索初期試水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而在這些企業中,屬于區域支柱產業的,或者經營管理狀況良好的企業,將更愿意且更具備協同育人的條件。
(三)通過建設廠中校,與企業共同解決學徒實習與生活問題。廠中校建設,不僅僅可以將設備投入到企業,還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生活設施,將宿舍建設起來。在國家還沒有更多的利好政策激勵企業參與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情況下,建設廠中校,解決企業培訓困難,是迅速吸引及幫助企業參與到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四)探索建立現代學徒中心,解決整合企業資源的問題。跨企業培訓中心在德國獲得了成功,解決了許多無法提供培訓場地及設備的中小企業的困難。而在中國,當企業還沒有形成自覺自愿參與學徒制人才培養的情況下,由政府支持,院校承辦,參考德國跨企業培訓中心,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學徒中心成為探索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一個良好選擇。現代學徒中心可以在企業指導下建設成實踐教學中心,解決大多數中小企業無法提供閑置設備及場地用于培訓的問題;可整合區域多家企業的用人需求,解決學徒用工問題;可通過建立行業培訓師人才庫,平衡培訓師工作量,解決單個中小企業難以長期穩定委派師資的問題等。
現代學徒制是解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關鍵手段,諸多例如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課程開發,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等職業教育目前所遭遇的問題均可以在企業參與后逐一獲得獲得破解。諸多的困難依然存在,恰當選擇專業,深入研究學生和企業的需求與痛點,避免浮夸,避免新瓶裝舊酒方能真正有效探索出符合我國國情與當前實際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Polanyi,Miehael.TheTacitDlmensio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6
[2]Steedman,Hilary. Apprenticeship in Europe:Fading or Flourishing?[R].London: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 2005(12)
[3]Becker,Gary.Human Capital[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4
【基金項目】201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校企共同體人才培養機制的探索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2013JGZ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