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幫得
【摘 要】分析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存在的問題以及社會責任意識弱化的原因,提出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責任意識 存在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021-03
我國正處于現代化加速發展的階段,經濟體制、社會結構的變化影響著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當代大學生思維活躍,個性張揚、愛好廣泛,價值取向多元化,高校必須做好思想引導,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責任意識,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雙向統一。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國家棟梁,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如何,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國家的健康發展,中華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培養一批有擔當有責任感的時代青年。因此,糾正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弱化現象并提出解決措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主流
1.政治責任意識強,愛國熱情較高。當代大學生充滿著活力和希望,對社會責任的內涵有一定的認識,社會責任意識比同齡人都強。大學生意識到個人的成長成才與現實緊密相連,他們關心和熱愛祖國,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政治立場堅定,堅信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們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擁有理想信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關心國家的團結,有較強的憂患意識,能夠認清形勢,辨別是非,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
2.公益事業責任強,關心和支持公益事業。我國公益事業得到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積極參加公益事業,為公益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體現出大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大學生關心和支持公益事業,多數大學生愿意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他們不只是停留在對公益事業的評價上,而是抓住機會積極參加,在社會的公益事業中能看到大學生的身影,他們不斷地實現著自我價值。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較強的憂患意識,愿意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自愿到貧困地區服務。有的高校畢業生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到貧困地區從事支教工作;有的大學生甘心放棄攻讀研究生的機會,到落后地區貢獻自己的力量,對其他大學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自我責任意識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1.社會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是相對于自我責任意識而言的,要求社會成員對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職責、義務和使命的自覺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1)傳統責任意識教育強調社會責任,忽略自我責任。中國傳統教育在現代社會的異化,傳統教育不能與時俱進地改進,導致教育與現實的差異。責任意識教育過度強調國家責任,忽略自我責任觀念的培養。國家意識觀念強,并不能轉化成個人實際的行動。
(2)德育內容滯后。傳統社會責任意識教育要求學生愛國、講集體精神,對中小學的要求、公民的要求與對大學生的要求基本一樣,樹立起榜樣“高、大、全”的形象,但這樣往往與人們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德育內容滯后,沒有與社會發展同步。
(3)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脫節。課題學習與社會現實差別較大,學生無法接受。在處理與集體、社會與他人的關系上,課堂提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現實往往是“我為人人,人人笑我”,很多人為自己而非為“我”。要求學生在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沖突的時候,個人要服從國家利益,要有犧牲精神、奉獻精神、集體精神。課堂強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時與社會現實不相符,在社會轉型背景下,多元文化對社會責任意識產生巨大沖擊。
2.道德責任意識。道德責任是人的行為接受社會輿論的檢驗合格后,在人心理形成比較穩定的行為規范。即一個人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承擔相應責任的認可。目前,社會道德標準在市場經濟價值體系標準面前略顯單薄。社會道德講究自律,要求社會成員按照大家公認的標準去做,否則會遭到輿論的譴責。由于市場經濟固有的特征——效率第一、利益最大化、等價交換等,衍生了趨利意識、功利意識、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等,這些非主流思想與觀念使社會道德遭受前所未有挑戰。
3.自我責任意識。自我責任意識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1)自我實現需求意識強,重個人價值輕社會價值。一個人的價值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個人在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要和社會發生一定的聯系,個人要處理好與社會的關系。如今,部分大學生過于重視個人價值,忽視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意識,自我意識的過分膨脹,使得集體主義觀念減弱,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他們的價值取向正在發生變化,表現為從奉獻與索取并重到注重金錢的價值和個人的享受。部分大學生過于考慮個人利益,認為理想太遙遠,現實才是最具體的,比如擇業中,很多大學生追逐待遇好、工作條件不錯的單位,不能把國家的奮斗目標和個人的奮斗目標很好地結合起來。
(2)主動擔當的責任意識不足。我們往往懲罰過錯,但是不懲罰不做的人,導致出現后果無人敢擔當,推卸責任。對于不作為的人不給予懲罰,導致人們產生“看客心態”,平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很多人持“不做不錯,多做多錯”、“不求無功,但是也無過”的人生處世哲學,明哲保身。
(3)感恩責任意識淡薄。作為大學生,應該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分擔部分家庭壓力,關心、照顧父母。然而,部分大學生家庭責任意識淡漠,缺乏孝敬父母之心,不體諒父母為撫育培養自己所付出的艱辛勞動。部分大學生花父母的錢,穿名牌衣服,到高檔餐廳吃飯,只懂得享受,不懂照顧父母,沒有為家庭付出,沒有為家里做過家務活,也沒有為父母過過生日。平時意志薄弱,缺乏艱苦奮斗精神。畢業后,對工作過分挑剔,沒有去就業,呆在家里白吃白住。這反映出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害怕承擔責任,以自我為中心,感恩意識淡薄,沒有想過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沒有想過要回報社會。
(4)生命責任意識弱化。對生命健康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一些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不能養成科學的習慣,忽視自己的身心健康,生活沒有規律。比如:不吃早餐、通宵玩游戲、缺乏體育鍛煉、感到郁悶,等等。部分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不呵護自己的生命,也不懂得保護自己,自殺事件時有發生,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大學生應該重視生命,懂得愛護自己的生命。
二、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弱化的原因
(一)社會轉型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影響
社會轉型主要是指社會結構的整體性、根本性變遷,是社會中傳統因素與現代因素此消彼長的過程。在社會轉型中,一個典型的特點是新舊觀念的并存與沖突。社會轉型,既增強了當代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開放意識,又由于社會上一些錯誤的認識不同程度地沖擊著大學生的意識觀念,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弱化。
市場經濟競爭下,社會對個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個體獨立意識、創新意識、進取意識都要加強,導致大學生過分強調個人價值,在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之間,傾斜于個人利益,關注自己利益的實現,傳統的善良、正義、擔當弱化,追逐利益的思潮影響著大學生,使他們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
(二)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負面影響
在當今社會,電視、手機、網絡等大眾媒體充斥著生活的各方面,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生活。首先,大眾媒體導致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扭曲。大眾傳媒在市場化的過程中,為了爭奪更多的觀眾,一些傳媒一味追求經濟利益,部分傳媒出現庸俗化的傾向,而且一些大眾傳媒傳播的內容缺乏科學性和誤導性,造成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意識的迷失,導致一些大學生不夠關心國家大事,不注重社會和他人利益,崇尚自我。其次,大量的信息影響著大學生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大學生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但是各方面的知識與不健康的信息混在一起,如果大學生缺乏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容易被不健康的信息所蒙蔽,不利于養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
(三)學生自身的影響
當代大學生生活條件較優越,經歷的困難較少,使得部分大學生在處理個人與集體、與社會的關系時,不能合理地對自己的社會地位進行定位,而且只意識到別人對自己的責任,沒有意識到自己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沒有能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大學生雖然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社會閱歷較少,辨別是非的能力還要提高,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影響著他們對社會責任的認識,認為自己的社會責任是個人利益最大化,不是為社會做貢獻。大學生的心智逐漸成熟,但在對自我的評價方面出現了偏差。一方面,對自我評價過高,脫離實際,出現盲目自信,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另一方面,對自我評價過低,輕視自我,出現自卑心理,一旦遇到挫折或困難時,容易出現逃避。大學生對自己期望高,但又無法達到,而且自我調節能力差,容易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
三、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策略
(一)強化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
市場經濟體制下,人的競爭意識、獨立意識、創新意識、進取意識都得到了發展和加強,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的一面,擯棄不好的一面,消除非主流思想的沖擊。學校應該主動出擊,針對不同的社會問題提出解決策略。
1.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形成國家、社會、政府、學校、家庭多方共同教育的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氛圍,就要優化社會環境,讓大學生感受到正能量,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競爭機制。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發揮大眾傳媒的作用,用正確的輿論來引導大學生,根據大眾傳媒的特點,以愛國主義為重點,以創新為核心,以積極向上為主流引領輿論,發揮輿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形成和諧、向上、奮進的良好社會氛圍,對強化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有促進作用。另外,深入挖掘榜樣人物,依靠媒體大力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引導大學生向他們學習。
2.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地位和輿論導向。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是在國家精神意志層面,要形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價值導向;二是在社會環境層面,要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導向;三是在公民群體層面,要形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價值導向。
3.強化法治建設,讓社會責任意識有法可循。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是意識層面的東西,體現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精髓,必須加以傳承、教育;法治重在治理,以法律為準繩,在社會各個領域中滲透法理理念,通過公共認可的法理來治理社會事務、公共事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道德層面的,沒有硬性約束,但有輿論約束;法治就是遵循法律規定安排執行,一旦確定,就具有不可更改的約束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教育,通過教育使人按照人們的共同愿望去努力,法治則是實現這個共同愿景的強制手段。
4.高校要主動用馬克思主義的責任理論占領大學生思想領域的主陣地,打好“兩會一課”這張牌。強化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內容與現實相結合,讓課程突出時代感,抓住大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融進教學,讓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與時俱進,政治熱點、生活熱點、身邊人身邊事都可進行討論,因勢利導,讓大學生有話說,敢說話,能說上話,使他們思想產生共鳴,教學相長。同時,充分利用好第二課堂、社會實踐環節,實踐內容的設計、內容要有針對性、廣泛性,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強化社會道德責任意識的培養
1.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文化為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傲物,貧賤不易行”,“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這些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突出國人的價值追求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道德要求。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要加以挖掘和利用。
2.強化“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教育,這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愛國是基于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準則。它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在一起,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服務社會,充分體現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
(三)強化自我責任意識的培養
1.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是我們國家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激發大學生愛國熱情和增強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重點。作為當代大學生,應關心國事家事,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正確判斷國際形勢,時刻關注國家的前途,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珍惜生命,珍愛自己,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通過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大學生把愛國主義思想升華為愛國主義行為,讓大學生熱愛祖國。集體主義教育是主旋律,集體主義思想的含義在于一切言行都要以集體利益為出發點,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
當代大學生應自覺地從自己做起,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融入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并加以發揮和作用。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的保證,是推動中國前進的重要力量。
2.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責任是公民個人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的能力和本領。公民個人與社會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個人在獲取自己利益的時候,要處理好與他人、社會利益的關系。人生存在社會中,既要追求個人利益,又要承擔社會責任。大學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調整好自我責任意識,履行社會責任會促進個人的發展,因為個人發展的保障是社會,個人與社會相統一,個人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對社會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當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后,在對個人和社會利益的選擇中,變得更理性和明智,被迫服從轉化為自覺的行為,成為內心的真正需要。同時,個人的自我評價會日益成熟,自負和自卑的意識得到協調,清楚個人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自我意識會不斷健全。
3.培養感恩責任情愫。感恩是一種品德,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學會了感恩,才會減少抱怨,多一些和善、幸福和快樂,覺得生活充滿了陽光和希望。加強大學生的感恩教育,首先,培育大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使大學生體驗到“吃苦”,感受和了解家長的辛苦,知道對家庭的責任。讓大學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特別是在“母親節”和“父親節”這兩個特殊的節日里,要問候父母,或主動為父母做至少一件以上的事情,或給父母送上禮物,等等。其次,引導大學生感謝老師的諄諄教誨,對老師的關心、教育要滿懷感激,利用教師節和感恩節等,喚醒大學生的感恩情感,形成“知恩圖報”的良好氛圍。因此,大學生對學習、對工作要認真負責,對他人要有愛心,對社會要給予回報,增強對父母、對自己負責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懂得感恩中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張敏.大學生責任意識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2]凌新華.從社會化角度看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J].湖北社會科學,2006(5)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課題(2014MSZ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