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
【摘 要】分析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提出高校應找準教育著力點,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探索增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效性 價值選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034-03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下,如何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使大學生真正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這是當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點和難題。本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探討高校增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方式。
一、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
高校學生對社會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體上是認同的,他們的價值觀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是,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一方面市場經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東西方文化及現代和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對抗帶來的社會環境高度復雜化,使得一部分學生在價值觀方面呈現價值取向多元化、價值追求實用化、價值選擇矛盾化的特點,這是高校價值觀教育不能回避而且必須積極應對的現實狀況。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服務、奉獻社會精神不足,缺乏責任感,以個人為中心,對生活中不良行為缺乏應有的正義感。
第二,價值追求實用、功利化。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機制和競爭法則使得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抬頭,一部分學生持“一切向錢看”的觀念。
第三,價值取向多元化。日益開放的社會充斥著各種思想、觀念,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大學生必然受到影響,加上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的不足,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的態勢已顯現。調查了解到,有的學生贊同“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錢”的生活觀念,有的學生同意“提倡雷鋒精神”,也有的學生認同“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更有的學生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價值觀,等等。
第四,價值選擇的矛盾化。價值觀念與現實行為脫節,知與行不一致,崇尚高尚,渴望成功,但具體到自己卻怕吃苦,缺乏腳踏實地的精神;認同道德的力量,但會做出違反道德的事情。
二、找準教育著力點,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在多元文化社會環境下,高校既要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認同,也要充分尊重他們多元的價值取向;同時貼近現實生活,滿足學生個人成長發展的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文化育人的功效,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能力。高校的價值觀教育多年來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自我判斷和選擇的環節,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自我提升能力。首先,在當今價值多元時代,對學生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能力的培養是時代的需要。其次,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為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尚缺乏,社會上各色各樣的價值觀都會對他們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造成部分學生在價值選擇上的矛盾、對立與沖突。有的學生贊同我國傳統道德觀念,接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觀念,同時又認同和追隨社會上不良風氣。最后,網絡時代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互動和影響日益加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樹立自主理念,讓學生學會價值判斷,從而獲得價值選擇的能力。
時代、環境造成了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的困惑,對于這些價值困惑,學生在理論上不是很清楚,觀念上不堅定。因此,高校價值觀培育應把能夠幫助大學生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價值困惑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能力作為教育重點,在講解、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過程中,運用創新的方式方法給予學生思考的土壤,幫助他們在多種多樣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中學會鑒別和選擇,引導他們獨立思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有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價值導向一元與價值取向多元兩者的關系。正確處理價值導向一元和價值取向多元的關系是對高校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定位。從價值選擇來看,在當前網絡時代,社會呈現價值多元化發展趨勢,要應對多元價值觀的沖擊,高校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必須思考和落實的問題。為此,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價值導向一元與價值取向多元兩者的辯證關系。一方面,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從學生價值觀現狀的分析來看,當今大學生的價值觀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比較,有一致之處,也有明顯的差異,這就需要我們全面深入地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切實在差異中尋求共同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為基本的價值取向,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行為準則,引導大學生在多元的價值觀之間學會理性判斷與合理取舍,走出價值困惑;運用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培育方法去積極創設各種條件和機會,從中讓學生體驗和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效益。另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價值取向多元相統一的原則。這就要求在培育價值觀過程中堅持“以生為本”,做到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探究并尊重他們多樣化的價值選擇,關注學生自我發展;同時還需要我們認真調研,深入解答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價值困惑以及他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在學生與社會之間架起認識和理解的橋梁,確保我們的理論解釋與宣傳具有說服力和針對性,找到核心價值與多元價值的共通點,從而促進核心價值不僅能夠積極有效地引領學生個體的價值取向,而且對個體多元價值也能夠發揮有力良好的控制力。如此,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自身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促使他們向內勇于追求自我的全面發展,有了這個認識基礎,從而進一步認識到自身行為對社會發展所能發揮的作用以及所具有的價值,促進學生自愿將多元的自我價值追求和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等結合起來,向外追求社會價值的實現,自覺把多元的價值追求當作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從而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
在多元化時代,無論價值選擇如何多樣,高校的價值觀培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元的導向,這是我國高校教育必須貫徹始終的價值取向 。
(三)價值觀培育要與社會生活接軌,將“知”與“行”結合。個人價值信念產生于不同的生活體驗,價值觀是隨著個人活動經驗的積累、豐富而得到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高校的價值觀培育關鍵是達到實現個人價值信念和社會核心價值兩者的同構,因此,現實社會生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域。當前,高校以理論宣傳為主的價值觀教育和現實生活有距離,忽略了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脫離了真實生活風險性、競爭性的情境,難以觸發學生的情感與思考,從而學生也難以從內心認同和接受,使得學生對實踐中的價值沖突缺乏應對能力,導致“知”與“行”的脫節,降低了價值觀教育的實效。因此,價值觀培育不僅是講解、傳遞價值知識和價值準則,也是價值認知和價值行為兩者的統一。高校的價值觀培育要與社會生活接軌,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深入挖掘和利用學校和社會這兩種資源,充分發揮兩者的力量,保證學生的社會實踐機會,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良好氛圍。
三、增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方法
(一)全部課程滲透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指引高校的價值觀培育應該是一項全員參與、全部課程介入的教育工程,自然科學課程的教學能夠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社會科學課程的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兩者在構建人的價值觀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但不是唯一的,發揮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價值觀培育不是任何一門課程教學就可以完成的,必須建立在各學科所呈現的多樣性知識基礎上,融于不同學科的教學之中。為此,積極借助各學科的價值引導因素,在系統的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相關價值內容,以隱形、間接、滲透的方式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從中引領思想意識和價值取向,學生容易認同并接受。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可從兩方面入手: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應從增強課堂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入手,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一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的三方面核心內容融入日常教學課堂,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從理論上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提供強力支持;對于現實生活中許多價值選擇的兩難問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應正面回應與引導,加強對社會思潮的動態分析,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形成思想共識。
其次,切實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入手,針對學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及道德上的誤區,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來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側重整合專題教學、案例討論、情境教學等教學方法,理論聯系實際,創設條件和平臺促發學生不斷進行理性思考和辯論,提高學生的判斷、選擇能力,比如開展“模擬法庭”和“兩難問題討論”等這類活動,能夠促進學生對“公平公正、權利義務”、“善惡美丑”等這類價值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促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高效性。
(三)充分利用網絡手段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在我國數量龐大的網民中,大學生是最活躍的新媒體用戶群體之一,他們的互聯網接觸率高達99.4%。新媒體給學生提供了多樣化審視視角和展示平臺,沖擊他們的傳統閱讀習慣、思維習慣乃至更深層次的價值取向,也將成為影響和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手段。大學生接觸的宣傳渠道不同,看待事物及思考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引發的行為方式也不一樣,這就要求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手段需要與時俱進。在當今網絡時代,必須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揚長避短借助新媒體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營造網絡平臺上社會主流文化氛圍。在內容上,運用典型歷史事件回顧分析、個案剖析等教學技法,開展網絡專題教育與宣傳,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內涵,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的難點與重點。在形式上,從專業性的語言向生活性的語言轉變,用網絡語言將抽象的觀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以文本、音樂、圖像及動畫等表現形態來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表現力和影響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接納和認可。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把握實踐導向,促進行為養成。可從兩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其“潤物細無聲”的滲透作用。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校風、教風、學風的建設有機結合在一起,增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內心感悟,以隱性教育的方式促進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與踐行。為此,高校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過程中,需充分利用校園網、廣播臺、板報、主題班會等各種途徑,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價值困惑及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答疑解惑、宣傳普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傳統節假日、重大事件等為載體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課余生活開展知識性、娛樂性的文體活動,長此以往,讓學生長期置身于積極向上、健康的精神氛圍中,潛移默化中獲得熏陶滋養。在管理學生工作中,需建立健全輔導員與學生談心交流制度和困難學生幫扶救助制度,有針對性地疏導、開導、引導好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習成才、交友擇業、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促進學生在體驗、感受的過程中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其次,開展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服務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高校教育的責任不僅是育才、育德,還要引領學生走上適合他們施展才華、體現價值的平臺。因此,高校應借助各種社會資源、創設各種現實生活情境來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積極倡導和推動學生更多地參加社會公益、社區服務等活動,增加學生個體的生活體驗和感受,把價值觀的建構從課堂延展到社會,從理論轉向實踐,而且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鼓勵學生通過服務社會來體驗奉獻的樂趣,使學生在深入社會的過程中逐漸對社會、對人生有更多的了解,進一步認識自我,明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而找到個人與社會的結合點;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增長才干、增強社會責任感,在這個基礎上促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應樹立一種“教會選擇”的新理念,從“說服學生”向“讓學生主動接納”轉變。面對多元化的社會環境,激勵學生勇于面對現實,在價值沖突中學會理性地判斷和選擇。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能力,又不忽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生成與現實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在實踐中外化為行動。
【參考文獻】
[1]趙冬梅.路徑與方法——論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培育問題[J].石家莊法商職業學院教學與研究,2008(4)
[2]劉奇葆.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人民日報,2014-03-05
[3]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3
[4]張燕,郭倩雯.美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及啟示[J].人民教育,2013(22)
[5]藍曉霞.高校核心價值觀教育三問[N].中國青年報,2014-06-03
[6]許婧.2014年中國大學生媒體使用習慣與最喜愛的媒體調查報告[EB/OL].中國新聞網,2014-06-25
[7]邱國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一般項目A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大學生價值觀培育創新研究與實踐”(2014JGA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