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娟
摘 要:《歷史教學中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整合的優越性》,是在依據《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和本校實際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對歷史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成果進行整合研究的實踐下其有下的優越性: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有利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整合知識,擴大容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強化德育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
關鍵詞:歷史探究式教學;多媒體;整合;優越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53-01
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要求:普通歷史課程應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通過重大歷史事件、人物、現象展現人類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其設計與實施要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加之我所在的學校是山區縣,學生涉獵知識的途徑非常有限而且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也不很濃厚,這就對歷史課堂教學形成了很大的制約。這就需要積極開發多種教學手段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以彌補其不足。也是本著以上教學現實和要求,給教學創造更有利的條件,同時也為了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們正在嘗試進行探究式教學,并積極的將其與多媒體整合。通過初步探索,發現歷史教學中探究式教學與多媒體整合有以下的優越性。
其一、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有利于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多媒體技術利用它的視聽互動功能,通過大量的文字、圖片、聲音、影視資料等素材,創造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聲情融匯的教學環境,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觀古今于一瞬”,它能較好地解決歷史的過去性,使“死”去的歷史在學生面前“活”起來,把學生帶入相關的歷史情境中,給其以身臨其境般的感受。這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學生覺得歷史不是枯燥無味的史實堆積,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動畫卷,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原來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單調、枯燥局面,使歷史課堂教學變得有聲有色,趣味盎然。教師利用網絡廣泛收集歷史資料,然后使用多媒體技術盡量重現歷史場景,復原歷史舊貌,再借助逼真的歷史情景,巧妙地設置歷史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極好地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例如,當學習必修三“漢代儒學”這一知識點時,通過補充一系列歷史資料,帶領學生穿越時空,重返歷史。這不僅增強了教學的生動性,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漢代儒學地位的形成原因、過程和影響有了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
其二、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整合知識,擴大容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內容涉及面多而又“蜻蜓點水”,雖然導學案的探究式教學可以使學生參與分析突破,但有些知識難以用語言講清,因而教學很難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效率不高。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控教學節奏,適當整合教學內容,可以節省講解和板書的時間,加大課堂容量,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變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共同作用以強化感知,或幫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間想象能力,變單純聽覺為主的學習方式為視、聽、思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過去許多教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衷。例如,在學習必修二“新航路的開辟”這一內容時,對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學生往往難以聽明白,筆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分別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在路經重要地點時,能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并配以聲音講解,這樣處理能讓學生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建立起空間感覺,效果還不錯。
其三、多媒體技術有利于強化德育功能,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歷史新課改提倡的三維教學目標之一。但是僅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體技術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以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境,再現歷史局面,增強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感受歷史時代的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達到內化學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例如,在學習必修三“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這一單元時,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直觀展示,在傳授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教育,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由然而生。這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育將起到“潤物細無聲”的積極作用,學生的人文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同時,還要要注意走出多媒體技術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整合中出現的誤區:片面追求高技術含量,課件設計過于“花哨”, 教學內容脫離教材,素材選取過多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