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林
摘 要: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識字能力的培養是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整個小學階段要求學生的識字總量約為3500個,而在低段就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因此,作為低段語文教師,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入手,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努力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使學生樂于識字,學會識字,提高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
關鍵詞:小學;識字;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149-01
一、培養學生良好識字習慣
葉圣陶先生曾對培養良好的習慣作過精辟的論述,他說:“所謂教育,無非是從各方面給學生好的影響,使學生有在修養品質、鍛煉思想、充實知識、提高能力、加強健康,各個方面養成好習慣。”對于小學低段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識字習慣無疑是“養成好學習習慣”的一個重要方面。
結合自己的教學教學實踐,我總結了小學低段學生識字習慣培養要做到“四到”。即:眼到,眼睛看著要讀的字;手到:點讀,用手指著要讀的字;口到,口中讀出要讀的字;心到,心里記下要讀的字的字形。“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實際就是在讀書過程中眼、口、手、腦的配合,只有這四點結合在一起,才能使識字達到最佳效果。同時要在識寫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和“主動識字的習慣”,使學生能做到愛學、樂學、輕松學,切忌機械式的死記硬背、反復抄寫等不良識記習慣。
二、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因此,小學低段識字教學要善于發現挖掘兒童身邊“熟識”的語言物質材料,充分結合兒童身心規律培養的識字習慣,采用多種教學措施指導識字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遵循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尤其是電教手段,可以使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顯得比較簡單,明確和具體。艷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動聽的聲音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還能很快領悟字詞的意思。實踐證明,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現更為形象、自然,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為深刻。
三、教給學生靈活識記方法
“授之以魚,只供他餐;授之以漁,終生受益”。教師應著重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使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為今后的自學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1、插圖識字法
在學習漢字的初級階段,課本上配有大量的插圖。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來幫助學生學習漢字。插圖色彩鮮艷、生動有趣,加上教師的引導,自然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我們還可以利用它來搭建學生記憶漢字的橋梁,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把漢字放到有生命的環境中,使抽象的漢字形象化,促進學生記憶。接著讓學生看清字形,拼讀音節,再回到圖上,這一過程能檢驗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漢字。
2、掌握規律法
我國心理學家艾偉早就指出,用“六書”去解釋生字能建立牢固的音、形的聯系。漢字中的形聲字約占七成,因此掌握好這類字的造字規律將對提高生字的識記效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形聲字總是分兩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表意部分稱為意符,表音部分稱為音符。意符表示形聲字的意義范疇,音符則表示形聲字的讀音。形聲字有以下幾種最常見的類型:左形右聲:如“請”;右形左聲:如“放”;上形下聲:如“芽”;下形上聲:如“婆”。此外,還有內形外聲、外形內聲、形占一角、聲占一角等。當然,對低年級學生用不著說什么術語,只需讓學生初步體會就行了,如教學 “洋”字,教師可讓學生分析字形,學生都知道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氵”,左邊是“羊”。讓學生分別讀“羊”和“洋”字,知道“羊”就代表整個字的讀音。再詢問學生“洋”字為什么是“氵”(因為和水有關)。遇到類似情況都采用此方法,學生便能有所領悟。我還引導學生運用“加法”“減法”和“換法”,使他們加深了對形聲字構字規律的認識,真正做到了舉一反三,從而大大提高了識記生字的效率。
3、游戲識字法
根據字形特點,編成謎語或兒歌,在新字教學中,以猜謎的方法教學生字。老師念謎語或兒歌,比比誰猜得字又準又快。如,雙木不成林——“相”,三面面包圍一面空,一個小兒坐當中——“匹”;人在云上走——“會”,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4、歌訣識字法
兒歌瑯瑯上口,生動有趣,一旦記住便永久難忘。平日教學中注意抓住字的特點編一些通俗易懂的兒歌,如教學“碧”字,編成“王石匠,白石匠,同坐一塊石頭上;如教“鬧”字,編 成“門口是市場,太‘鬧了”; 如教“本、末、未”三字,都是“木”多一橫,兒童分辨較難,識記往往混淆。為有效地區別它們的形體,理解字義,在認讀的基礎上,教給學生兒歌:“本末未木是一家,本是樹根末枝梢,未是樹干頂天地,萬木爭榮綠中華。”再按兒歌進行字理分析。教師拿一棵小樹,告訴兒童“木”是象形字,寫作中,教師將教鞭橫在小樹的根部,在根部畫一橫(或圓點),示意這一橫(或圓點)表示樹根之所在。“本”,就是草木的根。“本、末、未”,稱為指事字。如此一編,易學易記,妙趣橫生。
5、總結記錄法
許多老師都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學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同一個字寫錯,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是由于學生根本沒有動腦思考寫錯的原因,也沒有去想以后該注意什么。我給每個學生發了一個本子,要求學生把自己在每次作業中寫錯的字整理下來,自己分析字形,經常鞏固復習,一來二去學生便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