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藍常高
【摘 要】以物流管理專業為例,針對應用技術大學教學模式現狀,進行創新思考。
【關鍵詞】應用技術大學 教學模式 現狀分析 創新思考 物流管理專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092-02
當前,培養應用型人才既是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須為創造有利于應用型人才成長的環境條件做出積極探索,因此,在我國新建本科院校逐漸明確基于“地方性、應用型”的發展目標定位以來,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改革層出不窮,也收獲了一些成果。然而受到我國教育體制、傳統教育教學慣性和學情變化的影響,專業教學和企業需求依舊存在種種矛盾。本文將以廣西區域物流管理專業為例,分析現有的教學模式,并提出可行的創新性思考。
一、應用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現狀
從近幾年新建本科院校教學改革成果來看,“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行動導向”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和“反轉課堂”教學模式最受推崇。在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廣西區內大部分院校都充分重視其實踐教學,并將以上幾種方式以不同介入程度融入核心課程。但是,現實中“工學結合”、“行動導向”、“互動式”和“反轉課堂”理念都是引進國外先進教學經驗,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教育體制實際情況的考慮,乃至應用在服務廣西區域經濟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中并不是太理想,不成熟的生搬硬套加上學生學習情感的變化衍生了新的問題,具體如下:
(一)過于關注行動導向的固定程式,忽略了教學活動中豐富的變化和互動。在傳統教學中,十分強調教學模式,而教學模式的提出,存在著一個共同的思想根基,那就是如何采取適當的教學程序、方法、技術以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當前物流管理專業教師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他們在原先的學校中接受的就是固定程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理念自然而然地被帶到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學中來。廣西區內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師資來自傳統研究型大學畢業生較多,一線企業較少,因而上述特征尤為突出。而應用技術大學的客觀要求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從本質意義上講,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又是一種靈活的、應變性強的活動。由于過于關注教學的固定程式,對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精髓缺乏深入理解和洞悉,未能根據教學過程的變化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所以教學模式就極易流于形式上的模仿。
(二)校企合作形式單一,無法真正實現工學結合。工學結合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體包括學生、企業、學校。它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由于教育制度、校情、學情等主客觀因素影響,目前廣西區內應用型本科院校和本地物流企業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單純的人才輸出,未從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堂講授和實習指導環節等多面開展滲透,校企共同培養落不到實處,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就演變成了一個個脫離崗位實際的模擬教學項目。
(三)教育信息技術應用滯后和學生主體需求缺乏,反轉課堂的實踐舉步維艱。反轉課堂教學理念在國外有相當成功的經驗,不過它有兩個重要前提:信息技術應用和學生主體需求。在廣西區內新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幾乎都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教育信息技術應用也相對滯后,尤其是物流管理專業都還處于本科院校??茖I這樣的過渡階段,學生學習自主性不強,依賴教師的現場鼓勵和指導。教學模式應用要結合現代技術和關注學生差異,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極其重要的基礎,兩個要素的短乏造成目前學校大力推廣,教學一線卻難以實踐的局面。
(四)師資、教材和實訓場地等因素限制教學創新的正常開展。無論是工學結合、行動導向、互動式,還是反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都是靈活運用信息技術、企業環境和崗位工作等因素進行創新,并且都立足于理實一體的教學基礎。目前,廣西區內新建應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安排受制于師資力量薄弱、實訓條件滯后和教學資源不足等因素,過于僵化的教學安排隔離了理實之間的聯系,純理論或者純實訓的教學活動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反倒讓學生逐漸失去了興趣,各種教學創新無法正常開展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畢業生就業迷茫的困境。
二、應用技術大學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模式的創新思考
基于以上的種種矛盾,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需要在以人為本理念指引下,從學習目標的驅動、學習與教學活動的創新滲透等角度去進行整合性的設計與思考,從而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現針對物流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一些創新性的思考。
(一)以需求為主導,引領學生先看后學。高校與教師普遍認為,人才的塑造過程是“知識學習—重復訓練—掌握能力”,因此在人才培養認知中就違背了職業能力“初學者—生手—熟手—能手—專家”的自然發展規律。在傳統的入學導引下,學生一開始就沒有樹立學習物流專業知識的主動需求,而是存在一種“老師叫我學什么,我就學什么,以后肯定有用”的固有觀念,造成被動的學習現象。教學模式的創新必須以企業需求為主導,尊重學習規律,可以通過企業宣講、企業參觀、企業3天試崗、畢業成果展示等方式,讓學生在作為初學者的角色時充分了解目標崗位工作需要哪些知識能力(詳細見表1),才能激發成為能手的主動學習需求。并且在入學時布置需要提交畢業實踐(畢業設計)成果,讓大學學習一開始就有目標和考核標準。
(二)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打破傳統教學流程。鑒于不同目標崗位工作需要的知識能力結構不一樣,所以在學生學習積極主動程度上也有不同的刺激反應。如果學生就業崗位目標是客服主管,那么對于配送管理方面的知識需要程度就沒有配送主管崗位深,因此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傳統教學模式和傳統學分學時分配產生了強烈矛盾。為了實現以學習和實踐為主體,教學模式就不應該墨守成規,必須尋求可行的創新路子,比如可以采取小學分和小課程的形式(見表2),學生可根據就業目標、必修課程學分結構(見表3)、畢業學分結構要求選擇自己想學的專業小課程,考核方式也由“系統化”傳統評價轉變為學完小課程之后的階段性評價。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有助于轉換教與學的角色,當學生發現哪些是在完成崗位實踐和畢業實踐(畢業設計)中缺乏的知識,就會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和老師交流,并且主動進行課外拓展,變“老師要我學”為“我要學”。
(三)以實際工作為核心,實現理論實踐相融合。強調理論知識實用,技術能力過硬,創新能力突出,能解決工作實際問題才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定義,關鍵在于解決了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在知識上不連貫、不銜接等問題。小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必須是以物流專業課程為載體,也必須以物流企業工作為核心,所以“理實一體”在物流專業教學中非常必要。在教學中穿插利用錄像、投影、掛圖、實物展示等手段,并融合技能訓練和企業實踐才能達到人才培養目標。
總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本質決定了應用型人才質量是其生命線,其中一個必經途徑就是構建科學的教學模式,這是現階段應用技術大學面臨的新挑戰。本文基于過往經驗提出對教學模式的創新,是推進應用技術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劉海峰,顧永安.我國應用技術大學戰略改革與人才培養要素轉型[J].職業技術教育,2014(10)
[2]Bruce Joyce.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肖冰果.電子商務物流管理教學模式創新探討[J].物流技術,2014(8)
[4]趙亮.應用型人才培養處方教學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
【基金項目】南寧學院校級重點專業建設項目“物流管理專業”(2014XJZDZY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