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雪,劉 輝
(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 100035)
不同體位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臟功能的影響研究
胡春雪,劉輝
(北京積水潭醫院,北京 100035)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體位護理干預對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心臟功能的影響。方法抽樣選取收治的患者86例,隨機分為2組各43例,均予對癥治療,其中對照組單純給予常規30°半臥位護理,而研究組則按30°,45°,60°逐級半臥位護理,觀察平臥位休息10 min時(t0)、抬高床頭至預定角度時的半臥位(t1)、半臥位持續1 min(t2)、半臥位持續2 min(t3)、半臥位持續5 min(t4)時各指標的變化,對比不同體位護理對AMI患者心臟功能的影響。結果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心肌耗氧量(D-P)在t2、t3、t4時間點明顯下降,且在t2~t3、t3~t4時間段心率變異性SDNN及RMSSD明顯降低(P<0.05);研究組不適癥狀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總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30°,45°,60°逐級半臥位的體位護理方式對AMI早期患者的心臟功能影響較小,不僅有利于機體盡快康復,且患者不適癥狀較少,而且還有助于患者滿意度的提升。
[關鍵詞]體位;護理干預;急性心肌梗死;心臟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被稱為心肌缺血性壞死,系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不足或中斷,從而使心肌持久地缺血而壞死。在現代醫學護理服務中,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提高AMI患者療效有著積極作用,但是,AMI患者臥位的不適會導致腹脹、便秘、頭暈、尿潴留、睡眠差、食欲不振及腰酸腿痛等不良癥狀,甚至還會增加血栓與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1-2]。為了減輕AMI患者心臟負荷、減少其心肌耗氧量,促進心功能迅速恢復,本研究對不同體位護理干預對AMI早期患者心臟功能的影響進行了探討,以期為其臨床護理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體位護理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3例。對照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34~78(59.36±10.44)歲;發病時間1~11(6.34±3.55)h;中學及以上文化20例,中學以下文化23例。研究組男30例,女13例;年齡32~79(58.26±10.65)歲;發病時間1.5~10(6.16±3.20)h;中學及以上文化18例,中學以下文化25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病時間及文化程度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有臨床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AMI診治標準符合《急性心梗診斷的探討》[3]及《急性心肌梗死現代治療策略》[4]中相關標準;②均為成年患者,且年齡<80歲;③發病時間均不足12 h,入院就診及時;④心臟功能Killip分級Ⅰ~Ⅱ級;⑤患者家屬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易半臥位,或臥位受限者;②合并心律失常者;③合并心源性休克者;④肺水腫者;⑤認知障礙,或語言缺陷者;⑥既往有藥物或煙酒依賴史者;⑦經股動脈行PCI者。
1.3護理方法
1.3.1對照組患者在發病24 h內均予以常規30°半臥位護理措施。
1.3.2研究組患者采用30°、45°、60°逐級半臥位護理。即發病12 h內予以30°半臥位,12~18 h內予以45°半臥位,18~24 h予以60°半臥位。病床為手控電動式,可任意在0°~90°調整。
1.4觀察指標為方便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按不同的時間段進行分析,時間點劃分為:平臥位休息10 min時(t0)、抬高床頭至預定角度時的半臥位(t1)、半臥位持續1 min(t2)、半臥位持續2 min(t3)、半臥位持續5 min(t4)。①心肌耗氧量:測定2組患者在不同時間點的心肌耗氧量(D-P),具體為:使用多功能心電監護儀對其進行心電監護,詳細記錄2組患者在5個不同時間點(t0、t1、t2、t3、t4)的D-P變化。②心率變異性:測定2組患者在不同時間段的心率變異性(HRV),使用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儀監測3個不同時間段(t0—t2、t2—t3、t3—t4)的全部心動周期的標準差(SDNN),以及相鄰心率間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③不適癥狀:觀察2組患者出現的不適癥狀,如乏力、頭暈、心悸等,同一患者或可并發多種不適癥狀。④滿意度評價:針對護理質量、專業操作、健康教育、護患關系及護理態度等內容,自制《滿意度評價量表》發放給患者進行填寫,采用百分制形式分為非常滿意(>90分)、滿意(80~90分)、一般(<80分)進行評價。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

2結果
2.12組不同時間點心肌耗氧量比較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D-P在t2、t3、t4時間點明顯下降(P均<0.05)。見表1。
2.22組不同時間段心率變異性比較與研究組相比,對照組SDNN、RMSSD在t2—t3、t3—t4明顯降低(P均<0.05)。見表2。

表1 2組不同時間點心肌耗氧量比較

表2 2組不同時間段心率變異性比較±s)
2.32組不適癥狀比較2組不適癥狀多表現為輕微乏力、頭暈、心悸等,對癥處理后均可自行消失。對照組不適癥狀的總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P均<0.05)。見表3。

表3 2組不適癥狀比較 例(%)
2.4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研究組患者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
3討論
AMI常表現為胸痛、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心律失常及心功能衰竭,并伴有白細胞計數和血清心肌損傷標記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損傷與壞死的心電圖改變。AMI早期患者一般在發病前幾日伴有心絞痛、四肢無力、胸悶、氣喘等前驅癥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Simms 等[5]通過對壞死心肌的病理生理發展過程進行分析,認為AMI后1~2周壞死組織開始吸收,3~4周肉芽組織逐步纖維化,6~8周形成瘢痕愈合,故要求AMI患者絕對平臥位休息1~2周(多數患者),然后才能逐漸增加活動量。但是,AMI患者長久的平臥位會導致患者的不適,進而導致腹脹、便秘、頭暈、尿潴留、睡眠差、食欲不振及腰酸腿痛等不良癥狀的發生,甚至還會增加血栓與肺部并發癥的發生機會,及早地為 AMI 患者實施早期護理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6-8]。
目前 ,臨床上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多要求住院前3 d平臥位休息。然而,在臨床實際工作中, AMI早期患者平臥超過10 h,就會產生諸多不適,進而影響心臟功能。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加快心臟功能的恢復,本研究對不同體位護理干預對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心臟機能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分析。與平臥位比較,在AMI早期采取半臥體位,可促使膈肌下降,增高腹內壓;另外,半臥位與患者排便習慣體位接近,可避免尿潴留和便秘發生;半臥位也可增加食欲,方便患者進食,利于營養和水分補充[6]。在正確的體位護理中應該注意幾點:①盡量采取身體各部位舒適的姿勢;②向患者說明選取正確體位的意義,便于患者積極配合;③適當調整病床角度、枕頭、床單、 軟墊等;④變化體位當中或變換體位后,都要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如發現呼吸、循環系統有變化應立即停止;⑤防止患者輸液管路等脫落或打折[9]。
本研究采用30°,45°,60°逐級半臥位對AMI早期患者實施干預,由于其體位的漸次改變對患者的神經調節刺激較小,從而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率變異性,對其心臟機能影響較小,故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動態心電圖和心臟功能。可有效緩解患者因體位不適而帶來的不適癥狀,是一種比較安全的護理干預手段,值得臨床推廣。
綜上所述,針對AMI早期患者,實施有針對性地體位護理,可促進心臟功能的迅速恢復,有助于預后康復。但由于時間的限制,本研究樣本量有限,有待日后大樣本、多中心研究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文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的護理[J]. 天津護理,2015,23(3):224-225
[2]賽慶彬,馬延超,朱榮,等. 有氧運動抑制心力衰竭大鼠心臟脂質沉積:AMPK-PPARα信號通路的作用[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2,31(12):1081-1086;1108
[3]胡文菊,齊嘉軒. 急性心梗診斷的探討[C]. 2008第四屆海河之濱心臟病學會議論文集,2008:183-184
[4]張金盈. 急性心肌梗死現代治療策略[M]. 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175
[5]Simms AD,Batin PD,Weston CF,et al. An evaluation of composite indicators of hospi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e:A study of 136,392 patients from the Myocardial Ischaemia National Audit Project[J]. Internat J Cardiol,2013,170(1):81-87
[6]賴麗萍,蔣志梅.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臥床體位及臥床時間的研究[J]. 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3):149-150
[7]曲穎,齊波,蘭曉波,等. 6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整體護理及早期護理干預[J]. 黑龍江醫學,2010,34(9):716-717
[8]孫新愛,孫艷,褚丹,等. 早期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預后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2014,24(1):195
[9]林仲秋,謝志泉,吳自強,等. 老年體位性低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系[J]. 中華醫學雜志,2011,91(36):2530-253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0.037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10-1129-03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