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衛江
【摘要】信息化是當今發展的大趨勢,我們的孩子正是成長在這樣一個傳播媒體信息化迅速發展的環境中。在學生學習實踐過程中,各方面的認知能力起點都很高,給教師的課堂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勢下,教師要轉變傳統觀念,充分認識到以互聯網絡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技術已成為拓展學生學習能力的創造性工具之一。教師要熟練的將多種教育技術綜合運用于日常教育教學中,豐富學生感性認知,突破教學難點,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從而使教學達到最優化。
【關鍵詞】智能技術 互動 科學 有效課堂
智能技術有著獨特的功能和課堂教學的應用優勢優點,有效促進師生的教與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轉變,實現教育技術與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深度整合。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師生身邊常見的智能技術(電子白板、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拓寬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思路,從而提高科學課的教學效果。因此合理使用智能技術,將學生的學習置于廣闊的背景之中,賦予內容豐富、靈動有趣、個性展現、多元評價的課堂,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達到教與學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智能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天性好動,注意力卻容易疲勞,課堂教學如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教育教學中利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與電子白板等技術可以把文字、圖片、聲音、影像集于一體,將靜態的、動態的相互聯系在一起,呈現在屏幕上,形式多樣的信息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使學生盡快進入科學的探究中。例如五年級科學上冊《食物在體內旅行》一課,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運用智能技術就能解決這一難題。首先在屏幕上出現一個人體消化器官模型,利用電子白板的遮罩、動畫功能分別演示食物從口開始一直到肛門整個過程演示,讓學生看得更加清楚,食物是怎樣在體內發生變化的。通過電子白板的實時標注功能,引導學生思考食物在體內經過不同的消化器官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明白了整個消化系統中各器官是分工合作的關系,從而激起學生對人體消化器官深入的研究。
平板電腦(ipad)走進普通百姓家庭已成趨勢,但與家長和學生訪談中了解,平板電腦多數成為他們的休閑產品,如玩游戲等,沒有真正發揮它的學習價值。我校創建了ipad實驗班,教與學通過ipad為載體實現智慧課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聲音的變化》一課,按照教材中實驗材料,分別用相同的力去敲擊玻璃杯口,聽聽哪個音高高,哪個音高低。課前教師進行實驗也分不清楚,就連音樂教師也很難分辨,學生的辨別更是五花八門。而利用ipad自帶的幾種常見樂器及運用噪聲分析儀測量聲音的大小、高低,通過“ 頻譜分析軟件” 將各種樂器發出聲音的大小、音高,直接用多少赫茲記錄在實驗任務單上。這樣既避免了人為因素干擾,直觀顯示,更是為科學教師減輕實驗器材準備的負擔。平板電腦系統給我們提供了這些功能,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一個逼真的學習情境,教學由復雜向簡約轉變,實現了通常解決不了的難題。
二、巧用智能技術,攻克教學難點。
隨著學生認知水平,邏輯思維能力的逐步提升,小學科學學習的內容也由原來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例如《地球與宇宙》單元教學中,尋找北極星、常見的星座、太陽系及八大行星等。利用APP star walk應用程序學習宇宙空間知識,巧妙的與電子白板功能相結合,突破了學習空間和時間的束縛,學生拿著ipad何時、何地都可以學習,比傳統的教學更靈活,學生學得更認真,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未知領域的欲望,極大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Ipad技術引入課堂,能在短時間內表現那些運用其它教育技術所不能實現的效果。比如在教學影子的產生、金魚的身體構造、一年四季的變化等,極大的豐富了教學內容,擴大科學知識領域,縮小學習者和學習對象之間的距離,開闊了學生的認知寬度和廣度。如教學《影子的變化》時,探究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形狀與光源照射的方向、距離、位置等因素有關。通過課前教師制作電子書,每個學生在自己的ipad上可以自由移動光源照射的方向、距離、角度等,動態呈現出影子的長短、方向、大小等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縱向發展。
智能技術是基于互聯網基礎之上,可我們不能停留在僅僅利用互聯網去查找相關資料,如今的智能手機廣泛被應用,它具有學習空間開闊性、互動的雙向性、實時性等特點,建立科學探討微信群、QQ群,智能手機成為學生學習的平臺,成為學生自我表現、自我管理、多向交流的網絡舞臺。在課堂之外,學生通過發布微信實時與師生交流,日常發布問題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反饋。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在課堂40分鐘內消化吸收,對于理解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通過微信可實現一對一地互動交流和輔導,讓學生在新的學習內容前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三、使用智能技術,實現多元評價。
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是教師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對學生評價廣度不夠、評價過于單一,恰當地使用智能技術,可能客觀的實現有效評價,為學生學習提供強大動力。例如三年級《蠶的一生》,教學目標是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掌握蠶在各個階段的生長狀況和特點。通過ipad拍照和攝像功能,對繭進行觀察和拍攝,定時用ipad拍攝功能進行記錄,再讓學生每天把所拍的照片進行云共享,學生絲毫不敢怠慢,用心記錄,實現生生、師生及家長多元化評價;拍攝蠶生命完整周期后,讓學生完成制作反映蠶的生活周期PPT課件,展現個性成果,學生通過共享平臺,相互評價各自的學習成果,促進每一位學生動起來,開闊思維,拓展視野,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智能技術帶來的魅力。
在ipad平板電腦未全面推廣的條件下,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評價也可通過智能手機來實現。以往在實驗探究匯報階段,因為課堂時間等主觀原因只是對個別小組進行評價,而智能機的使用恰好彌補了評價面不廣,形式單一,不夠全面等不足。在學生實驗探究過程中,用智能手機的拍攝功能,及時記錄學生小組合作情景,通過無線網絡及電子白板相連接,把學生的合作情景、實驗現象、實驗記錄單等照片分別投影到電子屏幕上,結合白板的標注等功能進行小組間、組員間的綜合評價, 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學生自我認識、建立學習自信心。
四、運用智能技術,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
在智能技術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中,教師需要不斷反思,積極探索智能技術的應用領域,找準切入口與課堂教學相整合。很多教師還停留在應用多媒體技術、互聯網上,而智能產品(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使用是很多教師所忽略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能夠及時、快捷記錄并留存教學影像資料。通過與電子白板相接同步顯示、同步播放,實現云存儲,具有很好的時效性。通過智能技術的應用,有利于素材的收集整理、長期保存,整合學習資源庫,向家長、老師、學生共享,方便學習者課堂內外地學習。順應時代的要求,教師要在工作之余不斷培訓,提高運用智能技術技能。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轉變觀點,使用智能技術服務課堂不等同于完全依賴,過分強調 技術的應用,而不改變教育理念、教育評價體系,課堂教學就會走彎路。所以,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以互聯網為主的智能技術是促進教與學方式的一種工具,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通過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體驗智能技術給教學帶來的豐富體驗,從而激發學生養成自主學習,把智能技術當成學習的法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我們巧用智能技術,使其服務于課堂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有機結合,才能真正舞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從而更有效地保證科學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俊卿,對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整合的實踐與研究,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年02期
[2]張云龍.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實效性研究學子(理論版),2015年03期
[3]陳建東. 運用多種手段有效促進小學生認識方程——《全國教育信息技術十二五規劃課題研究成果》[J]. 文理導航(下旬).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