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述明
【摘 要】信息技術教材的評價對信息技術學科及學生全面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結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以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為依據,在基于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即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下,通過構建六個維度作為評價標準,對現行的廣東版高一年級《信息技術基礎》教材進行評價。
【關鍵詞】高中 信息技術基礎 課程標準 教材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30-03
一 問題的提出
教材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教學資源,它的編寫和設計必須全面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要求。教育部于2003年頒布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其中規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①。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編寫必須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以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為宗旨。然而,現有的信息技術教材是否能夠實現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目標,這就需要我們對教材進行深入評價和研究。
國內外學者對教材評價的理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如評價的標準、體系、屬性、目的、方法等。也有學者提出要從課程標準的角度對相關教材進行評價和研究,如沈陽師范大學教師專業發展學院的鄧力教授②,她提出把《課程標準》作為參考基準,為高中信息技術教材構建評價體系和等級測定。本文在深入探討基于標準的信息技術教材評價方法論的基礎上,以廣東版高一年級《信息技術基礎》教材為個案進行評價分析。
二 基于課程標準的信息技術教材評價維度
根據《課程標準》中要求教材的編寫應該“滲透學生自主學習、勤于動手、主動探究的思想,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切實達到課程目標。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并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③。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提升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關照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④本人通過上述內容,歸納概括出高中信息技術教材評價的六個維度。
1.信息獲取和內容創生
信息技術課程是否體現出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情境創設和虛擬再現
根據學習需要,信息技術課程是否充分融入不同學科的知識,為學習者創設和虛擬一個個真實的情景,并考察教材所創設的情景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
3.問題探究和自主創新
信息技術課程是否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來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地應用到社會生產、日常生活,乃至信息技術革新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實現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
4.對話交流和協商討論
信息技術課程是否做到了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和學習實際,運用合適的信息技術,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并在此過程中分享思想、激發靈感、反思自我、增進友誼,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5.自我反饋和智能管理
讓學生能根據任務的要求,確定所需信息的類型和來源,能評價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能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儲和管理;能對自己與他人信息交流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和總結,歸納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6.價值觀的形成和鞏固
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促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并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從而能夠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上述六個維度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在利用這六個緯度進行評價時,我們須辯證地去看待,不能確保每一個知識點和每一個環節都符合六個維度,但要最大限度地客觀公正地利用六個維度對教材進行評價。
三 基于《課程標準》的信息技術教材評價案例
1.廣東版《信息技術基礎》教材介紹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一年級《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教材,它是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于2004年初審通過,在2006年7月出版第二版,并于2009年第11次印刷的教材。它是高中學生信息素養提升的基礎,是學習各種選修課程的基礎,具有普遍價值,且為必修部分。它是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求,強調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按照“信息獲取與評價—信息加工與表達—信息的發布與交流—信息的存儲與管理”這一線索呈現學習內容。共六章:第一章,信息與信息技術;第二章,信息的獲取;第三章,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上);第四章,信息的加工與表達(下);第五章,信息的資源管理;第六章,信息安全。每一章的首頁都呈現了學習本章的意義、作用,本章學習目標,本章學習內容;在正文前設置了情景引入,以“知識體系+實踐活動”方式呈現學習內容及過程;在學習過程中,設置了一些活動欄目,如:任務、交流、實踐、探究、評價、練習、拓展等;在不影響版面的情況下,還運用了旁注,它表示解釋、提示、建議;對學習后的評價,課本設有“本章扼要回顧”和“本章學習評價”。
綜上所述,該教材是以一系列“信息處理任務與交流為主線進行組織編排的。它仍然是以技能培養為主的內容遴選方式,而培養信息理解的能力主要著重于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各種任務的能力。這種形式的教材對案例的依賴性過強,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及其學習時間要求過高,因此案例的選取是教學目標能否達成的關鍵”⑤。而學術界還未有學者對本教材進行相關的評價研究,因此我將利用它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
2.廣東版《信息技術基礎》教材的評價
通過對廣東版《信息技術基礎》教材的系統研究和分析,結合文章中相關知識點,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評析說明,分析教材是否遵循基于《課程標準》構建的六個維度。
案例一:選取教材第一章信息與信息技術,對該章第一節信息及其特征中的“信息”部分進行評價。“信息”部分主要講解了信息的傳播要素,即信息的來源、信息的載體、傳播途徑、接受方式。
通過對本節知識點的分析,可知,教材從歷史的角度論述了祖先用“結繩記事”“烽火告急”“信鴿傳書”等方法來存儲、傳遞、利用、表達信息,創設和再現了“信息”一詞古已有之。在這基礎之上,為解決“信息”這一定義,又從不同角度探究和討論了“信息”的定義,如信息論的奠基人之一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從信息工程的角度,提出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指的是有新內容或新知識的消息。為促進學生對信息的進一步了解,該課程安排了一個“交流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到網上或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談談自己對“信息”定義的理解,這一舉措提升了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思想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以任務為導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為了對信息的含義有較全面的了解,課程中安排了一個任務,其中有三個案例,讓學生自主學習后完成后面的“事例信息分析表”,并通過“交流活動”談談自己對信息的理解。從而引入后面的信息的傳播過程,通過完成任務使學生知道信息的載體形式、傳播的途徑、接收方式和產生的作用。三個案例體現了以下幾點,即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普遍性,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閱讀;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兼顧學科間的知識交叉。通過閱讀案例完成“事例信息分析表”和“交流活動”,可以促進學習者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而實現對知識的局部管理和自我反饋。
最后,課程在促進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上也做得很好,課程知識結構的安排能讓學生感受到信息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就如文章中寫到的,“人們根據天氣預報這一信息可以采取措施應對天氣,減少或避免各種損失”。通過體驗信息蘊含的文化內涵,形成和保持對信息技術的求知欲,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案例二:教材第三章信息的加工與表達,該章第三節多媒體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選擇它進行評價。這一部分主要以需求分析、規劃與設計、素材的采集與加工、作品集成、發布與評價為主線,讓學生以“革命先驅——孫中山”作為范例制作出一份完整的PPT作品。
在教學范例的選擇上,注意范例的人文性和生活性,以貼近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習效率,并實現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制作多媒體作品過程中,教材以“革命先驅——孫中山”作為范例,遵循分層次教學的原則,根據學生基礎不同,利用配套光盤中提供的范例作品的許多素材和半成品,讓學生完成該作品的制作,并再制作一個多媒體作品;這當中基礎好的學生除了完成課本提供的以外,還可對該作品做進一步的加工與修飾,提高其學習效率;基礎差的學生也可以按照課本的方法直接從光盤中獲取素材和半成品完成該作品的制作。
綜上所述,該教材體現了《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及相關要求。這是我國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比較成功的案例,也是大多數學校選擇該教材的原因。
四 基層學習者與教師對該教材的使用情況
筆者對相關信息技術教師和300多名學生使用廣東版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的情況進行了了解。老師拋開了教材,按照信息技術學業考試標準來上課,為什么會這樣,是教材有問題、標準有問題還是教師有問題?這需要對教材在現實中的使用情況進行評價研究。
普通高中在高一年級基本都開設了信息技術學科課程,并要求參加全省統一會考,按省教育部門的規定每周兩課時,其他年級不開設信息技術課程,使教學僅限于高一年級的每周兩課時。因此,在調查中大多數老師和學生的反映如下:一是教材中有許多大任務、綜合活動,需要占用很多的課堂時間,但信息技術課時的不足影響了會考。二是教材給教師留下的發揮空間過大,許多具體的教學內容及教學組織空缺。這對部分素質較弱的教師和課程成熟度較差的學校提出了更高要求,現實因素讓這種出發點極好的想法變成了空想。于是,一些教師索性不根據課本,直接按照學業水平考試標準進行教學,而學生的任務就是在課堂上完成一個個模擬題。三是就算老師使用了教材,他們也只花很少的時間,以最快的速度照本宣科,簡單講解理論部分,留較多的時間給學生上機操作,這與教材編寫者的初衷相距甚遠。而迫于考試壓力,他們不得不嚴格按照學業水平考試標準來給學生上課。
通過上述現狀,可以看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教師對教材的適應能力弱。面對這些問題,應加大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力度,增強他們對新課程的適應能力,鞏固并加大信息技術在學科中的地位。
五 結束語
總之,對《信息技術基礎》教材的評價研究是一項非常有價值的課題,通過對教材內容和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評價,我們每一個從事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研究的工作者都必須遵循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的“適應信息化和國際化的要求,繼續普及和完善信息技術教育”⑥這一方針,進一步完善信息技術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
注 釋
①③④教育部.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②劉力、張曉卉.高中信息技術教材評價體系構建與等級測定[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
⑤金新喜.中小學信息技術教材評價體系研究[J].軟件導刊,2007(7)
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參考文獻
[1]丁朝蓬.教材評價的本質、標準及過程[J].課程·教材·教法,2000(9)
[2]方紅峰.論教材選用視野中的教材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03(7)
[3]高凌飚.教材評價維度與標準[J].教育發展研究,2007(12)
[4]李慧君.教材評價的指標體系的制訂[J].課程·教材·教法,1996(3)
[5]任丹鳳.論教材的知識結構[J].課程·教材·教法,2003(2)
[6]徐福蔭.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5(12)
[7]王曉燕.國內高中信息技術教材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