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
【摘 要】通過對中醫教育模式發展的研究,探討新常態下的中醫教育。面對西方醫學的強勢發展和中西醫結合的討巧,特色中醫要想摘掉替代醫學的帽子首先要從醫學生的培養抓起,認清自己,擺正自己,堅定地做好中醫工作。通過合時的辦學理念,合規的教育任務,合理的課程安排,合適的臨床實踐,培養真正的好中醫,真學中醫、真用中醫、真信中醫,振興中醫事業。
【關鍵詞】中醫教育模式 中醫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53-02
中醫教育關系著中醫藥人才的培養,而中醫藥人才的結構、組成和行事、行醫則決定著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中醫教育發展相較之前具有很大優勢,有價值的信息渠道更加暢通,學術思想更加多元化,新時期的中醫學生更有主見,中醫院校師資力量更加雄厚。與此同時,中醫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培養真正的好中醫,做到真學中醫、真用中醫、真信中醫?面對西醫的“咄咄逼人”之勢,中醫如何能夠獨樹一幟地成為當下我們迫切思考的問題。
縱觀中醫教育發展史,不外乎師承、家傳、私淑、醫學院四種模式。師承教育曾經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通過師帶徒一脈相傳,形成了特色的學術觀點,也使得各家“門派”得到充分認可和傳承,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醫事業發展。然而,在傳承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如王冰在《黃帝內經素問序》中所言“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在薪火傳承中難免會出現師父對徒弟有所保留,師父時運不濟發生意外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師父未能盡數傳授,精湛醫術失傳,在某種程度上對中醫的發展是巨大的損失。“醫者,意也。”古人認為醫乃仁術,所以在擇徒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非其人則不授”的現象。扁鵲出入十余年,長桑君考察通過后才傳授“禁方”,華佗把針術和養生分別傳給樊阿、吳普。這樣的“擇人”雖然解決了所傳之人都是真醫,卻也提高了門檻,減少了習醫的人數。
家傳教育往往針對醫學世家,他們有著秘不外傳的經方驗方,以及獨樹一幟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他們的存在對于濟世救人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對于推動中醫藥發展,則難顯大將之風。他們比較保守,很容易出現故步自封或者閉門造車的現象,相對而言比較隱世,容易固守一家之言。他們具有獨特性、傳承性,但也不可否認他們的封閉性和局限性。
自學教育主要針對條件特殊的人群,例如吳鞠通,親人病死,束手無策,家道破落,于是立志學醫,濟世救人,博采百家之長,融匯臨床之疾,十年磨一劍,厚積而薄發,終成瘟病大家。例如張仲景,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十年之間死了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感慨親人的淪喪,傷心黎民百姓橫死夭折,于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傷寒雜病論》,成為一代醫圣。雖然這樣的特殊人群在源遠流長的中醫歷史發展長河中數見不鮮,然而就短時間而言他們少之又少。必有非凡之經歷,成就非常之事業。且不說悟性等其他方面,單單就毅力而言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十年如一日地苦心鉆研。
通過醫學史的學習,我們知道醫學院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直至隋朝才有太醫署,但是教育規模、培養模式達到完備鼎盛直到唐朝才出現。從課程設置到培養計劃,從教具使用到考試系統,無不顯示當時醫學教育的成熟。寬口徑入學,使得有學醫之志的人都能有機會成為醫生;重基礎教育,凡入學之人必須研習《黃帝內經》《脈經》《針灸甲乙經》《神農本草經》,并參加月考、季考、年考,考試通過才能進去做接下來的深度學習;因材施教后分流,在基礎課程修習圓滿之后,學生可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內科、外科、針科、按摩科、口齒科、小兒科等,年限3到7年不等。學成之后才具有官方行醫資格,出任醫士、醫丞。
在近代史之前,金、元、明時期可謂是中醫發展的最后一個鼎盛時期,金元四大家的涌現,中醫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經典著作得以傳承。直到清政府滅亡,國民政府時期中醫教育雖受到西方醫學沖擊,但仍頑強生長,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中醫院校逐步建立,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的腳步,屬于新時代的中醫教育開始走向復興和發展。
回顧新中國成立后的中醫教育,其實一直處于摸索的狀態。從最初的教材選定,任課教師任免選拔,備課內容商定,都是從無到有,從粗到細,發展到今天可以說走出了很重要的幾步,教材的編寫、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的形成等。然而,在加速行進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留出時間思考。中醫教育的目標是什么,從面上說是培養中醫藥人才,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從點上說就是有更多的人投入中醫行列中,用中醫手段解決病痛。那么問題來了,現有的中醫教育模式能否最大化地實現目標呢?
針對如今的中醫教育模式,首先,中西并舉不是壞事,可是卻對自然科學、西方醫學過分苛求,削減了經典課程和基礎課程,對自然科學增加課時、增添新課。當然我們不否認自然科學的重要性,但是術業有專攻。希望時間上有輕重,知識傳授上有緩急。其次,理論與實踐沒能做到有機結合。大學本科5年,大三的課余實習基本上屬于“醫院一月游”,數見不鮮。大五畢業實習恰好是復習考研的黃金時段,學生絕大多數實習時間用在自習室進行復習。對于不考研的同學就是找工作的最佳時機,其實習情況可想而知。再次,教師水平參差不齊,研究生代替導師給本科學生上課現象時有發生。如果一個老師對中醫的不重視,如何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中醫基礎理論》和《西醫基礎理論》基本上會同時出現在中醫學生本科的課程表里,中醫、西醫老師言語之爭,也會相應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此外,中醫院校高考錄取分數線最高的專業是西醫臨床專業,這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對于中醫院校,我們引以為傲的資本是德術雙馨的中醫大家,源遠流長的中醫底蘊,矢志不渝的振興中醫事業的決心。
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與西醫一致,從系統上看很完備,但細節上有待推敲的地方還有很多。中醫教育與西醫教育最大的區別在于,西醫院校可以比喻成加工廠,而中醫院校則不能。從希波克拉底開始,西方醫學發展近2500年,而中醫滲透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智慧與經驗。從大的方面講中醫是哲學,從小的方面講中醫是“術”。但無論是什么樣的認知,都需要我們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中醫需要有人“領進門”。成為一名出色的西醫需要大量的臨床經驗,而成為一名中醫卻需要經歷重重考驗。
中醫教育,首先應該是思想教育。立足中醫的哲學思想,著眼于人才培養。以培養中醫思維為基本點,不能采用“滿堂灌”的形式,應該引導學生要發散思維,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應切實結合實踐。
中醫教育可以百花齊放但前提必須是在中醫這片沃土上,不能無土栽培。教師選聘德才兼備但前提必須是真懂中醫、真用中醫、真信中醫。培養模式有特色但前提必須是規范化、標準化、制度化。
新時期中醫教育要有中醫特色,從現有的階段性特點出發,保持開拓傳承的平常心更新觀念。切實考慮學生和社會的需求,面對新常態尋求突破。這就要求中醫教育重基礎、有核心、講特色,中醫教育管理層有改革之決心、有管理之恒心、有建設之信心。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