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盛坤
【摘 要】民族學生因為民族特征、生活習慣、語言能力、知識基礎等因素,數學學習較為困難,學習興趣不高。教師要熱愛學生,給予關懷,使他們接受數學,提高學習興趣;建立平等、和諧、真誠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習興趣;創設情境,使他們喜歡數學,提高學習興趣;表揚與鼓勵相結合,強化學習興趣。
【關鍵詞】民族學生 數學 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2-0095-02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學生的整個在校學習階段乃至一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地位,而作為學習的起始階段,小學又為數學學習的奠基時期,是數學學習的關鍵階段。但在一些邊遠山區,少數民族學生較多,他們的家長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無法給予孩子數學知識的啟蒙教育;孩子在學習上起步也比較遲,多數孩子到了七八歲后直接進入小學一年級,接受正式教育;再加上語言溝通不暢、基礎較差、知識面不廣,學生的數學學習較為困難,導致學生沒有學習興趣,不愿學習。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要求:“使學生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要提高民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解決他們學數學難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至關重要。
一 熱愛學生,給予關懷,使他們接受數學,提高學習興趣
民族學生因為生活習慣、語言能力等因素,初進學校,可能會出現衛生習慣差、不愿與人交流、解決同學之間的糾紛簡單直接等問題,班上的其他學生往往會排斥、孤立民族學生。這時,老師一定要關注所有學生的表現,且要更多地關注民族學生,首先引導班上的其他同學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接納民族學生,讓民族學生感受到班集體的團結和友愛,盡快融入集體氛圍中;其次,老師要從生活、學習、語言表達上指導幫助民族學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幫助他們克服語言障礙,幫助他們架起溝通橋梁,使他們放下戒心和隔膜,明白自己是班級中的一員,與其他同學是一樣的;再次,老師要正視現狀,尊重民族學生的個性特點,接受民族學生學習的差異,積極采取措施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和溫暖,享受學習的快樂。
二 建立平等、和諧、真誠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習興趣
融洽的師生關系會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少數民族學生因其民族特性,極為重視情感的認同,一旦接納,就非常講義氣,會想方設法地去做你交給他的事。針對其民族特性,教師要放下“身段”,從心底接納、認同民族學生,取得他們情感上對教師的認可。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民族習慣,并去適應,使他們感受到師生的平等。其次,教師可利用作業批改拉近師生距離,不管他們的作業情況如何,一定要耐心認真地批改,使他們感受到教師發自內心的關注。同時,可以在民族學生的作業本上真誠地寫上一些老師的希望,進行鼓勵性的評價,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學習的信心。再次,教師要有意識地與民族學生多做交流,了解他們的家庭、個性、喜好、愿望,還可以用微笑、輕摸頭部、輕拍肩膀等肢體動作,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真誠的情感;盡可能少一些“威嚴”,多一些“親切”,融洽師生關系,以達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激發民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 創設情境,使他們喜歡數學,提高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計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捶打一塊冰冷的生鐵,而創設情境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形成尋找問題答案的欲望,從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相對語文來說,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基本上由數字和圖形構成,稍不注意,課堂就會顯得枯燥乏味,學生的思維游也會游離在學習狀態之外,而民族學生因為起步晚、語言溝通理解存在困難,更容易厭倦。因此,教師要不斷創設情境,讓學生時刻處在學習狀態之中,提高學習效率。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如果脫離了實際生活,內容就會顯得枯燥乏味。因此,應在教學中盡量縮短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創設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在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學習,讓他們覺得數學這門學科并不難理解,它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我校一個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讓學生分別用紙做成三角形、長方形、六邊形、圓形在桌面上往前移動,觀察這些形狀移動的速度,緊接著提出問題:“輪子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呢?”以這一問題切入教學,學生一下子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興趣,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凝聚到課堂上。
2.利用講故事創設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最喜歡聽故事,很容易融入故事情境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編一些小故事,讓民族學生選定角色,根據故事情節演繹數學知識。如在教“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時,我根據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把教材中的主題圖編成了一個猴媽媽分桃的故事,并讓班上4個民族學生表演分桃:有一天,小猴和他的好伙伴下山去玩,走著走著,他們看到一棵桃樹上結滿了又大又紅的桃,急忙摘了一些,興沖沖地回家了。猴媽媽看到孩子們拿回來了這么多桃,可高興了,說:今天,媽媽給你們分桃吃。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課,同時引起了學生的興趣。
3.利用游戲,培養數學學習興趣
游戲是學生喜歡的活動方式,我們提倡數學生活化,可以將數學知識融進游戲中,讓學生興趣盎然又輕松地學習,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復習“序數及第幾”時,設計了排隊游戲:將全班的民族學生排成一列縱隊,然后,老師發號令讓隊列里從前往后數或從后往前數第幾個同學出列,這樣反復練習,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興致勃勃。
4.創設操作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靈活多變,保持新穎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愿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盡量使用形式多樣、靈活多變、多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愉快的情境,讓學生感到每節課都有新意,都有新鮮感。我校一位老師在上“圖形的認識”時,整節課讓學生用紙剪不同的幾何圖形,用泥做不同的立體幾何圖形,學生動手動腦相結合,就連平時學習提不起勁的三個民族學生都一直處在認真的學習狀態中,效果非常好。
四 表揚與鼓勵相結合,強化學習興趣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不開學生的主動參與。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中一旦感到某些方面很吃力,就會產生厭學的情緒,甚至輟學,這時候教師不能單純地以批評論事,對學生應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以鼓勵為主,尋根問底,找出病源,對癥下藥。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民族學生有很多漢族學生不具備的優勢,如擅長歌舞、擅長運動等,教師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其實,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感到吃力、乏味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時得不到幫助和鼓勵,從而對數學學習失去了信心,教師尤其應在思想上給予更多的鼓勵。他們一有進步,教師就應及時表揚,贊許和表揚都能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因此,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和認知程度加以正確引導和耐心輔導,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強化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面對學校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抽象的數學變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有趣,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數學。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