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飛燕
摘 要:當今學生面對的課外閱讀材料是豐富多彩的,讓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天地中自由徜徉的同時,還有必要盡量尋找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結合點。在三年級學生中開展輻射性閱讀指導課,就是以課本中文本為基點,以一篇帶多篇,以精讀帶博覽,創造條件,通過比較、補充、求同、欣賞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多讀,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三年級;輻射性;閱讀能力
莊子云:“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剛其負大翼也無力。”不重視平時長期大量的積累是無法學好語文的。課本中的文本閱讀固然重要,但一學期下來,學生才閱讀了二三十篇文章,即使篇篇理解得透徹,終究還是淺的。因此,教師應盡量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利用課文中學得的知識、方法去廣泛地閱讀課文以外的文章,積累盡可能多的語言材料,積淀盡可能多的語感經驗。
在三年級語文教學中,把課本中的文本精講多練,以落實重點訓練項目,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同時拿出一部分課進行輻射性閱讀的閱讀指導課,有機擴大課內閱讀量,即指導、介紹、引薦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讀物,引導學生運用讀書方法,促進知識的遷移,從而使教學效果明顯超過原有語文課。這種輻射性閱讀以某一篇課文為中心,聯系相關文本進行有序、有針對性的閱讀,使“舉一”和“反三”相結合,以此獲得大量的相關信息,使學生通過課外閱讀進一步理解課內所學的知識,拓展語文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進而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
輻射性閱讀的方式多種多樣,我從教學實踐中認為,對于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采取以下一些形式是比較有效的。
一、比較式閱讀輻射,深化閱讀內涵
有的文本與教材中的課文在內容或表現手法上有很大的關聯,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推薦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性的閱讀,在比較中反思、批判、感悟,在比較中更好地領悟其中的寫作方法、語言風格、主題思想等,培養比較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從而提高鑒賞能力,提升語文素養。比如,學習課文《太陽》后,我向學生推薦《太陽的工作》這篇文章。雖然這兩篇文章都是介紹太陽,但是在文體上有一些差別:前者是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數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介紹了和太陽相關的一些知識,說明太陽和人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后者是科學小品文,筆調更加活潑,通俗易懂。因此將兩文放在一起,就更能突出作品各自的特點。閱讀欣賞課上可以選擇更多此類的文章,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認識各種表達形式的不同作用,懂得恰當地選擇寫作方法,為寫作內容服務,為學生學習寫作方法、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提供一個訓練平臺。
比較式閱讀同樣適合深奧的古詩文教學。學了學習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有意識地安排閱讀有關描寫西湖美景的古詩,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通過閱讀中的比較,學生很快意識到同樣是描寫西湖的詩,可是由于詩人在不同的時間看到西湖不同的景色,因此筆下的西湖也就各有千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中,詩人看到了西湖剛晴又雨時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閃閃,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樣嫵媚動人,詩人用細膩的筆調,描寫了寧靜素雅的西湖景致。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翠綠的蓮葉,嬌美的荷花,給我們展現了夏天西湖的迷人景色。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卻向我們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寫黑云翻滾,第二句寫大雨傾盆,后兩句寫雨過天晴。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多么神奇。這么比較,學生不但對古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而且更是解除了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畏難情緒。
二、補充式閱讀輻射,拓寬閱讀視界
現在很多語文文本是由原作改編或節選的,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把原作推薦給同學,作為補充性的閱讀,觀其全貌,賞其整體,以使學生對中心思想的理解更為深刻。同時,學生由于已有讀懂課文的基礎,再讀原作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如,教學有關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玩出了名堂》,就推薦《雨水里的秘密》供學生參讀。
有些閱讀內容與所學文本存在著一些對應關系,是對課文文本的補充、鞏固、強化,比如一些針對某篇課文重點、難點及空白進行詮釋、補充的文章,這時教師應有選擇地推薦給學生參讀。如,教學《灰雀》一課時,描寫了列寧是如何誘導致使孩子醒悟并放了灰雀,文中列寧儼然是位良心導師,是孩子轉變過程中的催化劑。那么列寧是個怎樣的人呢?學生了解并不詳細。而《誰打碎花瓶》這篇文章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誠實的列寧。通過閱讀,使學生更加明白應該做個知錯就改的孩子,由衷地對列寧產生崇敬之情。
補充一些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往往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如,教學《一面五星紅旗》時,我向學生推薦了《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制作》《國旗的故事》等一系列有關國旗的文章,讀著讀著,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它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尊嚴。當她飄揚在異國他鄉,她代表的就是中國。學了《手術臺就是陣地》,讓學生閱讀有關的革命回憶錄,以此拓寬知識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有些知識性較強的課文,介紹某個知識體系中的某一點,閱讀時可以介紹這個知識體系的其他方面,這也是學生很感興趣想了解的知識。如果教師把這相關聯的知識編寫成一條條注釋,讓學生自讀,就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學習《月球之謎》一課時,把“月球的歷史”“月球上失重生活”“月球上的房屋”“月球上的白天黑夜”“月球和地球的故事”“人在月球上能不能生存”等10條注釋讓學生自讀,學生在一個大背景中學習,既能扎實地學好課文,又能激發閱讀興趣,擴大知識范圍,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
三、求同性閱讀輻射,拓展閱讀廣度
常言道:“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求同式輻射就是選擇一些與課內所學的課文在形式、結構、內容上相近或相似的文章讓學生閱讀,通過閱讀類似的文章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比如,教學《花鐘》一課時,引薦一篇與之內容相關的文章《日內瓦花鐘換新裝》來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習《燕子》《翠鳥》等描寫小動物的課文時,學生對動物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審時度勢,提供《蝙蝠與雷達》等介紹小動物類的科普讀物,既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又掌握其寫作特點;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時,讓學生閱讀一些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文章,如老舍的《內蒙古風光》,宗璞的《西湖漫筆》等;學習《亡羊補牢》《南轅北轍》時,就向學生推薦《寓言》。
四、欣賞性閱讀輻射,積淀閱讀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欣賞,是讀者再創造的心理活動,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優秀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在一篇篇美文面前,學生常會羨慕不已,教師準確巧妙的啟發,可以使學生通過欣賞獲得審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凈化。如,學了《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一組有關描天秋的課文后,我向學生提供了一組“美麗的秋天”的文章,里面有大量優美的詩歌、散文,供學生欣賞,不僅與課文的教學相得益彰,而且給學生美的享受。同時,不同體裁、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美文可以滿足不同興趣特點的學生需要。在學生吟誦這些優美的文章時,不但感受了文學的魅力,而且可以作為范本,成為學生積累、仿寫的平臺。
課外閱讀是文本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只有抓住文本之根,經歷廣泛的輻射性閱讀之后,學生才會視野拓展,內心敞亮,精神提升,語感增強。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