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蓉
摘 要: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的編寫方向,讓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去完成有效性作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放飛心靈,在生活環境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
關鍵詞:有效作業;生活性;趣味性
傳統教學開放程度不夠,它偏重于從教材出發,制訂出一整套程序化的教學計劃,每一節課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預先設想的教學內容,地點一般為教室,教學活動多以講授為主,教學評價注重結果,并量化為分數。這種教學機械化、程式化,缺乏靈活性與自由度,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缺乏情感體驗,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新開設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絕不是這樣,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教學時間還是教學地點,教學評價還是教學資源,都是開放型的,都在努力引導學生感受生活、親自體驗、主動探究,在學習活動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基于這一特點,品德與生活(社會)進行有效作業的實施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
一、貼近兒童生活,作業更實在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實施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課程內容必須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在最熟悉、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表達生活,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教材是很難實現的。雖然我們的教材在編寫時,已經注意在內容上貼近學生生活,但畢竟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為此,我們必須根據教材的編寫方向,讓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去完成有效性作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創造性地活用教材。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放飛心靈,在生活環境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走進美麗的家鄉》這一主題中的“用手描繪家鄉”小節中,教材提供的是全國各地有代表性的圖片和故事,離我們學生的距離比較遠,學生不熟悉,就很難有深刻的愛家鄉的感受。如何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感覺到家鄉的美麗可愛,從而生出一種由衷的熱愛家鄉的感情呢?我決定用我們家鄉的一些真實資料打動學生的心。于是,課前布置學生一個拍攝的作業,請求家長幫忙拍攝家鄉熟悉的景物,然后讓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山水。學生熱情高漲,有的說帽峰山風景美,銅鑼灣水庫的水很清,還吸引了很多外來游客;有的說客家風情獨特;還有的說,近年來太和人民都富起來的原因是引進了很多物流公司……不難看出,學生在介紹時都用贊美的語氣,也都能流露出對家鄉的熱愛。正當學生交流熱情高漲時,我的話鋒一轉:“你們都說得太好了,你能用一幅畫把自己的家鄉畫下來嗎?”學生驕傲地說:“能。”于是又順利地進入了“畫家鄉”這個活動中,學生的學習熱情依然沒減,這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效果。
又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餐桌上的發現》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們本地區的食物來源,我布置學生回家自己陪同家人去買菜,然后完成一份統計表,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驗生活,從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統計表的設置是這樣的:堅持到市場買菜一周,每天將購買的蔬菜、水果、肉類的斤數記錄下來,然后統計每天所購買的總量。簡單的統計,記錄了學生關注生活、體驗生活的細節,學生從中會學到很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這也正符合新課標提倡的學習方式,感受生活、親自體驗、主動探究,在學習活動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
二、靈活多樣作業,更吸引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機……”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和情境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上冊《和秋天一起玩》一課時,我先帶學生到校園的小樹林玩耍,恰逢校園的紫荊花樹都陸陸續續落葉了,當我帶學生來到操場時,一陣風吹來,樹葉就像一只只黃蝴蝶飛落下來,美極了。學生看到這一情景,高興地歡呼起來,然后,一個個去接空中的樹葉,玩得可起勁呢。當學生玩得差不多時,我帶領學生回教室,詢問了他們玩的感受后,我將自己搜索到的許多秋天的圖片展示給他們看。那里的秋天鋪滿了落葉,有橙色的,金黃色的等。樹也穿上了五彩的外衣,紅的綠的黃的等,一眼望去五彩斑斕。這時鋼琴曲《秋日私語》響起,學生聽著音樂,欣賞著美麗的秋色,不時發出“啊,啊”的贊嘆聲,讓他們描述秋天時,他們用上了許多美麗的形容詞,使他們感受到了秋天獨特的美。緊接著讓學生一邊聽音樂一邊作畫,既不顯得枯燥,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從學生的作業中我感受到了濃濃的秋意。作完畫,要求學生寫上一句話,學生文思泉涌,紛紛寫上自己的感受。雖然語言稚嫩,但充分抒發了他們心中所畫對象的印象,充分感受到繪畫的魅力。
總之,小學生的行為方式受情緒影響很大,感興趣的事情干得起勁,反之則消極對待。因此,我們在作業設計時要盡量放進一些“佐料”,使作業形式靈活多樣、生動有趣。這也正迎合了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并且能夠彌補傳統作業死板、機械、枯燥、乏味的缺陷,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什么方式最能體現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我認為,學生課堂作業的效果和質量是反映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最快而明顯的途徑。反思傳統品德課教學下學生的作業,對比近年來提倡品德與生活(社會)作業的評價標準,我發現以前學生作業明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學生作業虛擬化,缺乏實踐性。每當教師講完課后,就用投影出示課后作業或口頭布置所謂的作業,如教學《從種植到收獲》這一課,教師都喜歡這樣布置作業:請同學們回家去問問家長,商店和市場的食物,哪些是本地出產的?這種看似很容易操作的作業,學生完成作業時并不會根據教師的作業要求去完成,大部分學生根本不會去完成此項作業。由于本學科屬于眾多學科中所謂的“副科”,學生不完成的原因教師不重視,也不會去檢查,因此,教師布置作業雖然有放開學生思維,給了學生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但這一環節只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實處,最后往往使學生作業空話,是缺乏實踐的。
2.學生因為能力差異完成作業需要的時間不同。基礎好的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作業要求能很快完成作業,基礎一般的學生根據提出的要求完成作業往往要半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這樣就造成基礎好的學生有十多分鐘時間無事可做,他們的能力在這節課不但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反而制約了其他能力的發展。基礎差的學生往往也受基礎好的學生的影響,不能用心去完成作業,而去趕時間應付教師的作業布置。
要改變現在學生完成作業的應付式的態度,我們除了可以設計多樣化的教學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外,還必須從作業設置入手,從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體現學生自主學習,從生活出發去創造性地為學生設計課堂作業,讓學生能選擇自己有興趣完成并力所能及的命題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中做到作業設計自主化,作業設計趣味化,作業形式多樣化,讓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綜合發展。
實踐證明,努力引導學生感受生活、親自體驗、主動探究,學生更好地走出課堂,走進生活,讓學生在活動中放飛心靈,在生活環境中發展,在發展中學習。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