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璐
摘 要:傳統手工藝是中國勞動人民在長達數千年的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并作為滿足大眾的物質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物質載體流傳下來,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現在許多傳統手工藝卻面臨著市場缺乏、手藝流失、后繼無人的困境。傳統手工藝需從自身進行創新發展,外部再加以相關保護措施,如此才能將中國傳統手工藝這一瑰寶流傳下去。
關鍵詞:傳統手工藝;工業產品;現狀;創新;保護
近幾年傳統手工藝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媒體和網絡上也掀起了尋找傳統手工藝的熱潮。工業革命之后機械化生產代替了傳統手工作坊式的手工藝生產模式。各種商品趨于廉價與便捷,對傳統手工藝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但這些千篇一律的機械化產品僅僅在使用價值上滿足了我們對物質生活的需求,在文化精神需求上是遠遠滿足不了的。由于傳統手工藝所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價值逐漸被人們所關注和認識,一些手工藝也因此得到了保護和發展。但近年來傳統手工藝造型單一、圖案樣式老舊,設計缺乏創新等問題極大的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探索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和保護新途徑是很有必要的。
一、傳統手工藝的發展現狀
1.傳統手工藝逐漸與現代日常生活脫節。傳統手工制品在最初出現時是作為日常的生活器物而存在并延續下來的。日本“民藝”運動的倡導者柳宗悅在其《工藝之道》中寫到:“工藝之美就是實用之美,所有的美都產生于服務之心,所用之體必須結實,作日用器具,要經得起惡劣條件下的考驗。”我國傳統手工藝之所以得以流傳下來靠的是基于日常生活需求而服務大眾,但現在手工制品卻由于耗時長因而價格高便逐漸成了少數人所有。許多傳統手工藝品并未真正親近大眾,多數只是作為一種可欣賞的工藝。其實用功能日漸弱化,傳統手工藝逐漸與日常生活脫節,這是需要我們正視的問題關鍵所在。
2. 市場競爭力薄弱。隨著現代制造業快速發展,各種手工制品多數被工業產品所取代。受工作效率和生產成本的影響,傳統手工制品的市場競爭力遠比不過工業制品。由此所致手工制品市場需求量低,許多手藝人不得不轉行。
3. 未形成獨有的品牌文化。雖然我國的手工藝品種類繁多,但自成品牌的卻寥寥無幾。現今的工藝品企業銷售多為代加工模式,國外來樣訂貨,傳統的手藝人僅僅作為技術勞務輸出來按樣加工。以山東萊州草編工藝品為例,萊州草編工藝品在民間流傳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雖然當地仍有許多規格大小不一的草藝品企業,但手藝人受顧客來樣定制的制約,創意無法發揮,圖案、款式千篇一律,并未形成獨有的草藝品品牌。
4.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出現斷層,許多傳統手工藝出現后繼無人的窘境。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多為家族傳承或者師徒傳承。家族傳承是傳統手工藝傳承的重要形式,但這種方式現在也越來越少。因為地位較低、收入不高,很多手藝人都不愿讓子女繼承自己的衣缽。其次一些看起來簡單的傳統手藝,工藝非常復雜,學起來費時費力。所謂“三年出徒,五年成師”,學藝周期之長使得年輕人靜不下心來學習工藝,如此便更加限制了傳統手工藝的傳承。
二、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
1.保留傳統手工藝當地的地域特色。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風俗習慣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中國傳統手工藝各具特色的風格。近幾年來旅游觀光業發展迅速,許多當地旅游企業將傳統手工藝品定位為旅游紀念品來宣傳和售賣。其大批量的對當地傳統手工藝品進行復制生產和批發,使得一種本土手工藝品在全國多個地區都有出現,這無疑對其地域性特色形成了破壞。傳統手工藝在適應當代社會而進行轉型探索時,應當去其糟粕,而對其精華部分應進行保護。只有帶著這種信念去對待傳統手工藝,才能開拓出一條新路來。
2. 促進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傳統手工藝品和工業制品相比更具有人文情感,但是并不意味著所有的過程和步驟都必須是手工制作。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將效率有了質的提高,想要促進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就不可以固步自封,可以將科技作為工具使用,機械作為手工的輔佐工具,可以更好的促進傳統手工藝的進步。
3. 促進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學理論的結合。當今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審美呈現多元化的特點。許多傳統的手工藝缺乏創新理論的結合,其工藝造型單調、圖案樣式老舊,并沒有在社會上受到太多的關注。當前社會人們的審美水平大幅度提高,傳統手工藝需要提高對自身的要求來更好的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增加以設計學作為理論指導來進行工藝創作,更好的促進傳統手工藝的發展。
4.以日常生活為素材進行創作,讓手工藝品更加實用化。歷數各朝各代的陶器、漆器、金銀器具、草柳編筐等傳統手工藝,發現其最初都是作為生活器具而存在的。只有工藝屬于大眾,多數人才夠使用的起使用某種手工藝品,這種手工藝品才能夠一直存在。少量制作的一定不是大眾生活器具,只能是為小眾所有。傳統手工藝若想延續下去就必須從單一的裝飾性模式中脫離出來,回歸到大眾的生活中,以日常生活為素材進行創作,使傳統手工藝品更加實用化。
三、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
1. 創建手工藝學習研究班,培養后繼人才。對于普通民眾來說所能接觸到的手工藝信息源多為科教宣傳片、書籍和相關論文等,而想有眼見為實的感受可謂難矣。大大小小的工藝品展覽會中工藝品展現在我們面前,雖讓我們眼前一亮,但這種走馬觀花似的欣賞卻無法讓我們印象深刻。了解無門,求學無路對多數傳統手工藝愛好者來說是普遍問題。創建手工藝學習研究班可讓相關手工藝愛好者了解一件手工制品從原料到成品要經歷的繁復過程,才會對這產生于手上的藝術格外珍惜和愛護。創建手工藝學習研究班實為保護傳統手工藝開辟了一條新路徑,也可打破傳統手工藝后繼無人的困境。
2.提高傳統手藝人的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政府方面可以幫助傳統手藝人拓寬手工制品的市場銷路,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手藝人的生存和傳承狀況。政府出資創建手工藝學習研究班,聘請手藝人來授課,學習班制作出的手工成品可進行售賣,售賣所得資金一部分作為對手藝人的經濟補貼,一部分作為維持學習研究班的運行資金,這便可從實際出發更好的促進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和傳承。
3.政府需加強對傳統手工藝的推廣宣傳力度。在政府部門的搭臺扶持下,利用博物館、博覽會等場合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宣傳,在博物館舉辦每月或每周“手工體驗日”的活動,可以讓大眾對傳統手工藝有著眼見為實的更加直觀的感觸。
四、結語
傳統手工藝是中國文化瑰寶,具有藝術、文化、實用、歷史、經濟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當下人類面對時代進步、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關注傳統手工藝的發展。所以我們需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將傳統手工藝進行合理的轉型探索,尋找到最適合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之路,才能使中國傳統手工藝這一寶貴財富繼續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張道一著.張道一論民藝[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2]柳宗悅著.徐藝乙譯.工藝之道[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