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潤
【摘要】文章從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音樂教學創新的重要性,高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策略三方面來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 音樂教學 存在問題 創新策略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高中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音樂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與素養,積極探索音樂教學策略,從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音樂教學創新的重要性
高中音樂新課標的理念要求注重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提高審美能力,因而音樂教學的創新迫在眉睫。一方面,健康觀念的形成。高中階段是學生逐步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過渡階段,音樂教學的創新會使得其形成積極健康的觀念,提高生活感悟的能力;另一方面,減少升學壓力。高中階段同時也是學生面臨升學的重要轉折階段,其學習壓力必然相當之大,適當的進行創新性音樂教學,更有助于學生減輕升學壓力,促進修身養性的。
二、高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國多數高中音樂教學相對比較落后,不符合國家對教育的改革,無論是對高中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都會產生較為不利的影響。筆者根據高中音樂教學的研究,總結了影響高中音樂教學質量的因素,具體分為以下兩點:
1、學生學習興趣較低
目前,部分高中學校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筆試教育,一味的提升學生的考試能力,忽視學生的實際能力,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不僅不會提升高中學生的音樂素質,還會使其對音樂課堂失去學習興趣。在高中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多數對其進行生硬的知識灌輸,學生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主體地位被忽視,嚴重降低了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無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部分高中學校將音樂課程視為“小科”,意思就是非重點教學科目,并且,家長對音樂教學也不重視,導致學生音樂知識的學習時間減少,學生的音樂素質很難得到提升;一些高中學生由于自身文化課程學習能力較低,學習成績無法提高,只能利用音樂學習考上較為理想的大學,在本質上缺乏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這也是高中學生無法更好的學習音樂知識的原因之一。
2、師生之間音樂觀點不同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會涉及到較多的音樂學家、音樂名曲、音樂理論等,這些都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思想上的溝通,才能促使教師將音樂更深層次的知識教授給學生,使學生的音樂精神得以提升。但是,目前部分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在音樂知識理解上與學生產生相同的觀點。這些問題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學生與教師成長經歷與時代不同,不能對早期的音樂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同時,教師還沒有意識到自身教學不足之處,不能根據學生的需要,對某一音樂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等進行描繪,導致學生無法與教師產生共鳴,學習效率較低,教學效率無法有效提升。
三、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策略
1、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想使自身教學方法有效性提升,就要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并且搜索出較為有趣的、與課堂教學有關的歌曲,在教學之前為學生播放,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為學生進行演唱與演奏的示范,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某一音樂觀點上與教師產生共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最后,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音樂知識進行想象,并且根據自身的想法對音樂進行自主創作,在此期間,教師要與學生共同探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創作知識,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贊揚與鼓勵,因為此時教師注重的不是學生創作的優良,而是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
在音樂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是較為重要的,并且,也是教學方法創新工作的難點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音樂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講解高中音樂《草原放牧》一課時,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準備與草原風情有關的教學物件,相關的故事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音樂的情感以及創作背景,為學生講解創作思想,在學生對音樂中的感情充分理解的情況下,開始課堂教學,同時,教師可以根據草原的習俗,對學生的座位進行調整,使其可以感受到草原氣息,便于學生對音樂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3、創新音樂教學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較為重要的,高中音樂教師應該對自身的評價方法加以創新。首先,教師可以創新考試方法,例如:在期末考試中,教師可以將筆試作為考核中的一部分,安排學生進行競演,以競賽演出的形式確定學生的音樂成績;其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才藝展示,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對其加以評價,同時,還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長引導其發展自身才藝;最后,要求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使學生養成自我反省的良好習慣。
4、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音樂作為感染力豐富的一門聽覺藝術,是人類思想情感表現和交流的有效途徑之一。加強音樂課程教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學生性情,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和美感意識。而良好的審美能力、審美素養又是提高音樂教學有效性、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重要保障。審美即是發現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過程,是追求美的實踐活動。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提高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加強學生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音樂教學作為藝術傳承和藝術再創造的教育活動,其教學所使用材料文本多是經過歲月沉淀下來的經典作品,蘊藏有豐富的審美元素。教師要善于發掘教學文本藝術之美所在,引導學生仔細聆聽作品中所具有的優美歌詞、動聽旋律和美妙情感,及其音樂表演的技巧美,幫助學生促進審美過程的實現,推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要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使其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能力,針對目前高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解決,要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重視教學評價等,只有將自身的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吳健.淺析新課程改革形勢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J].音樂時空(理論版) ,2012( 06) .
[2]劉光洪,邱霞.高中音樂教學創新方法初探[J].音樂時空(理論版),2012(02) .
[3]葛中云.高中音樂教學創新方法初探[J]. 神州,2012(5):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