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數學學習資源大量地存在于學生的學習中。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所以,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教學與生活相結合,使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讓數學回歸生活,服務生活,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數學教學走向生活的必要性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在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教而教, 把知識填鴨式地教給學生,學生往往會覺得數學是枯燥的,數學定理、公式只是用來應付考試與作業,沒有什么實際的應用,學習數學只是為了完成學習任務,進行數學考試。這樣的數學教學欠缺了活力,使數學與生活脫節,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遠沒有達到教學的目的。而教育應當是人的教育,是科學教育與生活教育的結合,因此,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讓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成為數學教師教學的重要方向。 并且,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不應該也不可能是封閉式的,而應通過生活來教育,通過教育來使學生學會生活。所以,為了不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受到壓抑,變被動施教為主動受教,積極踐行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勢在必行。
二、如何讓數學教學走向生活
1、例題生活化,體驗、感受數學
一提到數學這個詞,大家都覺得只是“題”、是“數字”,學生學數學只要做題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逐步體會到了,數學它本身不只是“數字符號”,它有更豐富的內涵,它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數學教學中,我從多方面“找”數學素材和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講解直角三角形的時候,有這么一個題:一個長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墻上,梯子的頂端距地面的垂直距離為8米。如果梯子的頂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動的距離是1米嗎?很多同學的第一反映是下滑了1米,我讓同學互相交流,并且動手建立模型,操作,發現答案并不是1米。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小組內的交流,讓每個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傾聽同伴的解法,相互學習,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從而學會解決數學問題。
2、導入生活化,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充滿著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在平時教學活動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觀給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舊知識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講解圖形的軸對稱問題時,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問學生會剪“囍”字嗎,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點?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發現軸對稱的美,發現這些圖形的變換原來就在我們的身邊,無形中產生了學習的動力。
3、教學生活化,產生親切感
現實生活中,學生天天與數學打交道,卻對生活中的數學熟視無睹,對數學缺乏興趣,缺乏良好的數感,學與做無法同步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和提高。學和用的分離,把數學學習和生活需要割裂開來,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很有必要讓數學回歸生活,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講一次函數問題時,我先出了這么個題:學校為了鼓勵節約用水,對自來水費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過10噸,每噸按0.8元收費,若超過10噸,超出部分每噸按1.5元收費。①王老師六月份用了8噸水,應交水費多少元?②李老師六月份用了12噸水應交水費多少元?③陳老師六月份平均水費為每噸1.0元,則陳老師六月份用了多少噸水?應交水費多少元?當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后,我再讓學生拿來當月的水費單子,讓學生思考水費的計算公式,當用水量超過多少時,水費的單價會提高,從而讓學生得出水費的一般計算形式。這個生活實際問題的提出,既讓學生了解了分段函數,也讓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產生了興趣,也對學生進行了節約用水的教育。
4、練習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這樣一個題目:用一張正方形的紙制作一個無蓋的長方體,怎樣制作使得體積較大?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①無蓋長方體展開后是什么樣?②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怎樣才能制作一個無蓋長方體?③制作的無蓋長方體的體積應當怎樣去表達?通過這樣題目的實踐練習,學術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空間觀念,體會函數思想以及符號表示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進而體驗從實際問題抽象出數學問題、建立數學模型,加深了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發展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課堂教學要生活化,但也要考慮學生實際。例如,以按揭購房、房屋裝修、超市購物等充滿城市文化氣息的素材來創設“生活化”情境,會讓城市學生感覺親切和熟悉,但是對于農村學生來說似乎是“天外來客”。“現行課程中的城市文化氣息太濃,鄉村文化缺乏體現。新教材中反映農村生活經歷和實際問題的材料太少,而與農村生活有較大距離的背景內容又太多。”所以教學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外,還必須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的數學問題,收集生活素材,積累經驗,更好地認識數學和生活的依存關系。
數學課堂通常是被認為比較枯燥、缺乏生動和激情,因此,努力創建既寬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學生善于思考、樂于探究的教學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中的聯系,即數學來自生活實際,數學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