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摘 ? ?要】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作家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由此可見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但由于歷史一直不是中考的考試科目,初中學生則對學習歷史有所懈怠,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不高。本人在文中將簡要闡述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關鍵詞】初中歷史 ?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43
中國著名教學家孔子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學生只有對一門感興趣,才會投入較多的精力去學習,學習效果才會好。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開展,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都發生了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眾多初中歷史教師思考的問題。在此本人提出一些個人觀點和建議。
一、認識學習歷史的作用,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李世民曾說過:“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歷史了解過去,吸其精華取其糟粕,對現在的生活也具有積極地引導作用。學習歷史具有諸多好處,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增加個人素養、培養正常的是非觀、價值觀、增強國家榮譽感等等。學習歷史絕不僅是為了考試,更是為了學生今后的發展,教師必須讓學生認清這一點。隨著學生在充分了解其重要性和各種好處之后,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會有所提高。
二、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也會影響學生對該教師所授課程的興趣。本人通過多年教育經驗得知,一個嚴格的、不通情理、教育素質不高的教師大多不受學生歡迎,學生也會因為不喜歡這樣的教師,也會不愿意聽這樣教師講的課,最終導致學生在該門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會責怪教師的不好。因此,教師應該十分注意師生關系的培養。同時,傳統的師生關系也不能適應現在的發展,現在的教學應該是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導。學生需要和教師一起加入到課堂教學中,加強與同學之間的聯系,使整個課堂處于一個輕松愉快的狀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各小組進行組織交流和各項活動,誘發學生迅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帶著辯證的思想去看每一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教師也應該允許學生發表和自己不一樣的意見,開闊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活躍的思維中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一)運用多媒體,創造教學情境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傳輸優秀的網絡資源是創造教學情境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教師在課前可以收集與授課內容相關的照片、視頻、音頻等,然后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觀看。比如在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那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開國大典時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親自看到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毛澤東主席莊嚴的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緊接著教師可以專門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學生通過觀看這些視頻、音頻資料,對歷史的記憶將更加深刻。
(二)善用歷史故事,創造教學情境
學生普遍認為歷史學習枯燥無聊,可能是因為學生陷入了不斷背誦各類歷史事件、時間等環節中,枯燥的記憶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些歷史故事,歷史課會變得更加豐富有趣,這樣很容易就能夠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講秦末農民戰爭時,除了講述農民戰爭的時間、歷史意義等內容之外,本人還會講有關陳勝的生平故事,陳勝年輕時給人當雇工,當時正值秦朝的殘暴統治時期,階級壓迫極深。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和自己命運相同的人。有一天,他對一起耕田的伙伴們說:“以后如果有誰富貴了,可別忘了一塊吃苦受累的窮兄弟”。大伙聽了都覺得好笑:“咱們賣力氣給人家種田,哪兒來的富貴?”陳勝不免有所感慨,嘆息道:“燕雀怎么知道鴻鵠的志向呢!”通過講述這種歷史故事,可以讓學生在主動探索和充滿興趣的學習中獲得知識。
(三)利用合理的教學技巧,創造教學情境
教師在課堂上并不能只是生硬的講述歷史事實,教師應該利用合理的教學技巧,創造和諧的教學情境。教學技巧豐富多樣,比如善用提問法、對比法等。學生在聽到問題時,大腦皮層會興奮,教師的問題提的好,學生會加大對深挖知識、探討歷史的興趣。本人在講“淝水之戰”時,首先會在黑板上寫下“投鞭斷流”,“草木諧兵”,“風聲鶴唳”這三個成語,同時會詢問這三個成語出自什么典故?具體內容是什么?提問后,學生的神經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在正確回答問題后,學生也會有一種自豪感和認同感。在歷史的教學中,運用對比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本人在講日本的明治維新時,會與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比較,比較為什么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二中國的戊戌變法卻失敗了,這兩者之間有什么差別與聯系。通過這種比較,學生更容易理解日本的明治維新,并且還能夠鞏固學習一遍中國的戊戌變法。
四、歷史融入現實生活,深化學習興趣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歷史的延伸。歷史和現實息息相關,聯系十分緊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能把歷史和現實銜接起來,也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不再認為歷史就是枯燥無聊的往事。將歷史融入生活,并不是為了讓教師在課堂上天馬行空、胡編亂造,教師必須以真實的歷史為契合點。比如本人在講述英法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時,本人會提到現在社會上爭議比較大的問題,圓明園究竟重修與否?學生們的觀點也不盡相同,贊成重修的認為圓明園燒毀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破壞了大量藝術瑰寶,重修后讓這些古老文化重現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反對重修的認為圓明園的燒毀涉及到國家尊嚴問題,保留毀掉過后的圓明園有助于國民銘記歷史,不忘國恥。
五、搞好課外活動,提高學生參與興趣
歷史的學習,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教學,還要積極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課外活動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比如在發生重大事件的紀念日時開展故事會、讓學生扮演歷史角色演話劇、舉辦歷史知識記憶大賽等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最感興趣的方面舉辦活動,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里面有提到: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認識興趣。要使歷史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取得初中歷史教學的良好效果,一切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始。新課程倡導教師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應該不遺余力的去尋找各種教育方法,切實有效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