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建設和專業設置上應根據行業、企業、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的需要,結合學院的實際去優化專業結構,淘汰部分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優化;淘汰
一、前言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向地方經濟、面向生產一線、面向服務和管理一線職業崗位的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的的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定(夠用)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為根本,它是職業教育的高等階段。
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建設和專業設置上應根據行業、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的需要,結合學院實際,優化專業結構,淘汰部分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形成以工科專業為主體,以機、電、土木類專業為重點,以服務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專業為特色專業,建設以工、管、經、文等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體系。
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中應注意發揮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根據當地政府區域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確定高職院校的服務面向定位、人才培養定位,建立專業設置和調整的動態機制,加強專業布局優化。
(二)充分發揮行業、企事業單位的指導作用
行業部門的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和專業設置預警機制,定期的發布人才需求信息,專業設置與調整必將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而“動”,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升級而“走”,圍繞企業的需求而“轉”,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而“變”。
(三)充分發揮第三方組織的評價和監測作用
高職院校應根據第三方組織(如麥可思研究院)的運行監測和診斷,及時調整專業設置,找準辦學定位,適應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格局。
高職院校各專業還應從學生就業率,學生工作半年后的月收入,各專業大類畢業學生半年內的離職率等綜合考慮專業設置。
三、高職教育的應具備8個方面的特色體現
1.辦學宗旨要以服務為根本,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的結合之路;
2.根據人才市場需求變化適時調整專業設置的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定;
3.課程體系要以培養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為主線;
4.從頭到尾素質教育都要貫穿于人才培養工作,都要以職業素質教育為重點;
5.圍繞培養目標的實現,建設結構合理、“雙師”素質、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立滿足實踐能力、職業技能培養要求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和實踐訓練體系;
6.教學質量保證與監控體系都要以培養技術應用性人才為目標;
7.就業率、社會誠信度都要納入到教學考試考核環節當中。
8.職業道德和誠信意識教育是職教之本。
四、堅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的指導思想
2014年23日至24日國務院召開了第三次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印發《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標志著我國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正在整體推進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五、高職專業建設與改革建議
專業建設是內涵建設的龍頭,所以抓好專業建設是內涵建設的核心。要以專業設置和調整為龍頭,精心打造特色、品牌專業。專業定位應直接對應行業或區域經濟發展的教育。(見表1)
(一)專業建設的主要內容
(1)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體制機制建設。
(2)適應行業、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整體優化”的專業結構體系。
(3)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為保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多學期、分段式教學組織模式。
(4)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
(5)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
(6)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7)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建設。
(8)教學資源庫建設。
(9)社會服務能力建設。
(二)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
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制約著一所學校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只有按照一定的人才培養規格來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才能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對于“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一是職業道德,二是職業技能,也就是要“德技雙馨”。
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人才培養規格主要解決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從認識層面,正確處理“知識、能力、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全面素質”,“職業、技術”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體制機制建設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校企合作是產教結合的基本途徑,校企合作是工學結合的體制基礎,工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的基本培養模式。
(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教育部2006年16號文件當中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當中又提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
(五)課程建設首先要明確課程定位
從性質來講,要明確這門課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是理論課還是技能課。從地位來講,要明確它是核心課還是普通課,是考試課還是考查課,它與前置課程、后續課程是什么關系。從作用來講,每門課程都是對應專業培養目標的,有相應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如果沒有課程的支撐,專業培養目標就是一句空話。
(六)課程建設要樹立設計的理念
高職教育的基本理念,一是能力本位,即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重點,著重選取和職業能力的形成關聯度大的知識點,少講是什么和為什么,多講做什么和怎么做。二是學做合一,學與做要結合起來,既要有知識體系又要有能力體系,既要設計理論教學環節又要設計實踐教學環節。
(七)質量建設是內涵建設的目標
什么是學習型社會相適應的評價模式?一方面是實施第三方評價,無論是理論考試還是技能考核都由企業專家把關,家長、校友、第三方都要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第二方面是強化過程評價,將職業能力發展過程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實現終結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第三方面是有計劃地采用網絡化考核,及時將考核結果及時地反饋。
(八)特色、品牌專業建設
打造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是高職院校發展中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是提高辦學層次、提升整體競爭能力的重要保證。
因此,專業建設必須從內涵建設出發,著重突出高職教育的特色,樹立以“厚德崇信,博學尚技”的校訓為學習目標,樹立“以人為本”“能力為重”“素質為核心” 的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整合課程體系,完善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同時,建立一套科學的考試與評價制度,考核學生處理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最終建立起符合自身特色、服務區域經濟的特色、品牌專業,培養出具有很強競爭意識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19號)2014
[2]《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 教育部人事司組織編寫,劉新群主編東北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
[3] 野暉.中國大學生初次就業率70%高出教育部官員預期[N].第一財經日報,2005
[4] 張志剛,邱金英.與時俱進:面向新世紀的大教育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06)
作者簡介:王紅雨(1980—),男,河南濮陽人,助教,高級技師,主要從事數控加工與編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