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震
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當代中職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校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的重要使命。本文從當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入手,探討實現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生 有效途徑
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中職生面臨來自社會、家庭及學校多方面的壓力,在生活、學習和日常交往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容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從學校層面來說,對中職生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引導中職生不斷加強自我心理調節,及時走出心理陰影,擺脫心理疾病,是一項重要且緊迫的教育教學任務,也是中職學校和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當代中職生面臨哪些亟待解決的心理問題呢?我們又該如何在正確認識它們的同時,實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當代中職生面臨的心理問題
1.來自學校壓力的心理健康問題。
在我們看來,中職生的心理問題首先來自于在校期間的人際交往、動手創新等方面造成的心理陰影。具體來說,由于中職生的綜合素質與同等年齡其他在校生相比較低,處理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關系的交流溝通能力不是很強,遇事不夠冷靜,出現問題不是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從他人那里尋找發泄渠道和途經,往往容易產生偏激心理,遭到反對或者出現與自己心愿不符的言行的時候,經常產生挫折感,同時不懂得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給予恰當的緩釋,使心理問題越積越深。另外,中職生的知識基礎比較差,動手能力相應較弱,在應用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常常遇到創新不夠等心理挫折,以上種種,不勝枚舉,都是中職生在校期間常見的心理問題及相應來源。
2.來自家庭壓力的心理健康問題。
從筆者多年分析和研究來看,中職生的心理問題還有一個重要來源,即家庭的壓力。具體來說,部分有心理健康問題的中職生大多是家庭不和睦或者父母離異家庭出來的學生。由于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這些學生平時寡言少語,不愛和同學、老師交流,一些較小的心理障礙或許通過自己的調適能得到及時解決,但很多出于外在不可控因素導致的心理問題,如缺少家庭關愛,不懂得理解和關心別人,無法融入集體中,使得學生不能鍛煉和施展個體的語言和交往能力,容易陷入孤獨、焦慮的不良心理中不能自拔,學習和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嚴重影響德智體全面發展。父母離異,缺少經濟來源,在校容易形成自卑感,是一系列心理不穩定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3.來自社會壓力的心理健康問題。
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的還有社會上的很多不良環境影響,如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之間相互攀比、拜金主義流行是一個重要方面,對處于世界觀正形成時期的中職生來說是一種誘惑,也是一種不良引導。一旦心理上得不到滿足,往往使身心受到嚴重損害。
本文從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分析了中職生心理問題的來源和癥結,但歸根結底,這跟中職生個體的自我調控力有著密切關系,中職生在心理上造成如此種種不同陰影或者嚴重影響其學習、生活的問題,最關鍵的是缺乏正確引導和心理自我調適能力十分欠缺。
二、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路徑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為主渠道。
所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據人們的心理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教育。具體來說,就是從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出發,施教者按照一定心理教育方法,挖掘受教者心理發展潛能,使其朝積極健康方向發展,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預防和消除各種有可能出現的不良心理問題的教育過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中職生來說,是接受良好心理培養和計劃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應開設相應課程,幫助所有學生預防和治療心理問題。對于那些已經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更應該主動幫助其挖掘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因勢利導,及時解決困擾其學習和生活的心理問題。
2.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加大家庭和社會參與的權重。
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益補充。對于那些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生來說,其一時間很難走出已經遭遇的心理陰影。那么,通過參與有意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現場心理咨詢、心理電影賞析、團體花樣心理訓練、校園心理劇競賽及富有家庭和社會溫暖的主題班會等適合中職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獲得心靈滌蕩和社會、家庭關愛。實踐證明,這種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不僅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而且對那些已經受到嚴重心理健康問題影響的特殊學生來說,成效十分顯著。
3.注重培養中職生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
從上文分析來看,實現上面兩項目標,歸根到底是提高中職生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因為那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或者存在潛在心理問題的中職生能否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最終靠的是自己的心理調適能力,這就是內因的決定作用。只有堅持內外因相結合,不僅注重外在心理培訓和疏導,還激發和發揮中職生的心理自我調適能力,最終才能實現有效實施健康心理教育的目標。具體來說,首先應該讓中職生掌握科學的學習心理學的方法和理論,通過課程學習、閱讀報刊、參加社會心理實踐及大型集體性活動等方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豐富自我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陶冶性格、鍛煉心理品質。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的認識,以便對自我有正確認識和評價,面對心理問題能根據科學方式調整和發展正確心理。
參考文獻:
[1]張京玉.勇氣研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與意義[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6(02).
[2]朱家安,張旭.心理健康教育與道德教育課程關系的重新定位[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06).
[3]鄒曉翔.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運用和探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