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梅
摘 要:目前小學生在閱讀學習方面效果不明顯,不能實現閱讀教學對學生自身個性的發展和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同時,閱讀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學習方式之一,對學生未來更好地從閱讀中提高自身是大有裨益的。針對閱讀教學現狀,通過教學例談講述如何通過故事引導,帶領小學生快樂地閱讀。
關鍵詞:快樂閱讀;故事引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熱愛閱讀、快樂閱讀,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上,對學生的品德修養、文學修養、表達能力和創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小學階段,學生由于其年齡和心理特點,加上課外活動的誘惑,很難靜下心進行書面文字的閱讀。本文將故事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利用故事的情境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來引導學生上好閱讀課。
一、老師讀故事
曾有人做過實驗,對同樣的內容,人們讀、寫、聽的記憶力分別是10%、20%和30%。對于讀寫能力較弱的小學生來說,聽故事無疑是更好的閱讀教學引導方法了。以《格林童話》引導閱讀的教學為例,課堂上,老師說:“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故事,大家想不想聽呀?”講故事突破了傳統的閱讀教學流程,小學生更樂于在故事的王國里徜徉,紛紛回答想聽。老師:“這個故事叫《跳破的舞鞋》,大家想一想舞鞋怎么會跳破呢?”大家天馬行空地亂說了一通,“同學們的想象力都好豐富啊,接下來由我為大家揭秘!”老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在講到故事中的轉折點時,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如講到士兵第一天就發現了公主們的秘密,卻在第二天依舊裝作若無其事,小學生著急了,“三天期限就要到了,國王會把他砍頭的,他為什么還不趕緊說明白啊?”老師道:“第三天可不一樣了,你們猜猜士兵做了什么?”老師在學生猜想后,再說:“他把舞會上的酒杯和樹林里的一截樹枝呈給了國王,大家說說他為什么要把這兩樣東西給國王呢?”引導學生去思考原因,明白故事創作者為什么這么寫,回過頭來問問學生,“如果讓你給故事起題目,起什么題目好呢?”學生紛紛給出了自己的題目,如《公主與士兵》,但這時個別學生就提出異議:這個題目說不到公主半夜參加舞會啊!大家在對題目的討論中提高了對閱讀中題目的重視,在老師的總結下大家也會知道如何更好地起題目。學生在聽故事中,結合老師富有感染力的講述和提問,對故事的發展有更明確的了解,在全班學生共同回答問題的情境下,大家思考的積極性也得到了提升,對從故事中學到的文章內容等有了更深刻的記憶和理解。
二、師生互動,學生分享故事
“大家聽完了《格林童話》里這個《跳破的舞鞋》,覺得《格林童話》好不好?”學生高興地說,“老師再講一個故事吧!”“再講一個故事可以啊,不過這次老師也想坐在下面聽故事,那你們來講故事好不好?大家了解《小紅帽》和《灰姑娘》的故事嗎?或者誰還有更多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呢?”
“大家想一想剛才老師是怎么講故事的,大家可以模仿老師,把故事重新呈現給大家。”當然,小學生如果實在想不起來還有哪些故事或者忘了故事情節,老師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不同的紙質版故事,下發給學生,請學生做好準備。學生可以一個人講故事,其他人來配合表演,大家進行一個講故事比賽。在聽故事的高漲氣氛下,請學生上臺講故事,首先可以豐富課堂內容,其次可以讓學生在講故事中回顧自己曾經看過的故事,對腦海中的故事進行邏輯整理和語言表達,實際上是將閱讀紙面文字的故事轉變為再次閱讀腦海中的故事,可以幫助學生在淺閱讀的基礎上對故事的發展變化和描述方法進行細致的回顧和理解,用聽故事、講故事的形式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投入閱讀課堂中,達到閱讀教學的目的。
三、把故事拓展、再生
故事的閱讀教學作用,還表現在老師通過啟發學生,引起學生思考,使他們自己來分析人物特點,領悟其中的道理,進而達到閱讀教學更高層次的目標,即訓練學生對故事進行拓展和再生的創造力。
“大家印象中的豬八戒是什么樣的呢?”《西游記》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早已被搬到了電視屏幕上,拋開現在流行的《熊出沒》等動畫片,小學生對《西游記》擁有濃厚的興趣,對其中的故事情節也有大概的印象,但是學生并沒有主動思考過師徒四人的特點,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借助學生對《西游記》的了解和興趣,通過和學生共同回憶故事情節,啟發學生從細節著手分析一下這幾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生在和老師的探討中,課堂氣氛熱烈,對故事是如何呈現人物特點的表達技巧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上,邀請學生根據總結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學到的表現方法,充分發揮想象力,以小組形式來編一個師徒四人之間的故事,訓練學生在閱讀中對故事的創造力。
這樣有趣的課堂形式,通過師生互動的聽故事到講故事,再到自己編故事,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學生對故事中表達方法、人物呈現、故事發展、道德觀等的學習和塑造,在快樂閱讀中實現了閱讀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范瑜.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故事模式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