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路合香
摘 要:動畫以獨特的視聽元素相結合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她的藝術魅力和影響力,中國動畫以獨特的民族風格與藝術語言,融合傳統的、本土的文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著重探討民間藝術在動畫教學中的應用。從劇本創作、動畫角色塑造、動畫聲音三個方面介紹了民間藝術在動畫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這對提高動畫課堂教學的質量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民間藝術;動畫教學;應用
動畫是一種文化,她結合本國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之后,以視聽元素相結合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她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影響力。傳統的民間藝術在動畫創作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精妙的角色塑造、精彩的故事情節、動聽的民間樂器……這些都體現出民間藝術與動畫之間的密切聯系。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從動畫劇本的創作、角色的塑造、聲音的選取三個方面,探討民間藝術在動畫藝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以期對當前的動畫教學有所借鑒。
1 民間藝術及其作用概述
“民間藝術”據張道一先生闡釋:“民間藝術一詞可統稱為民間美術、音樂、舞蹈、戲曲、雜耍等?!盵1]我國的民間藝術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淀,種類多樣“走馬燈”、泥塑、皮影、剪紙、年畫……而早在唐代,民間藝人便利用光影,借助誦唱的方式,把富有戲劇性的動作、故事,記錄和傳遞下來。1941年,隨著萬氏兄弟創作動畫片《鐵扇公主》,中國動畫便與民間藝術密不可分。
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借鑒各類民間藝術進行動畫創作,剪紙、年畫、皮影、木偶、甚至青銅圖像等,尤其是對中國水墨畫的借鑒開創了動畫的“中國畫派”。進入21世紀動畫大國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各種動畫題材、角色塑造都開始從中國民間藝術中吸取元素,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等。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民間藝術不僅為動畫提供了動畫創作的題材故事和人物角色,更多地反映了一種文化,通過動畫這個載體,傳播了文化的影響力,喚起更多人對這種文化的印記和認知。在動畫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民間藝術對動畫創作有直接的影響,使學生盡可能多的從中吸取營養,能熟練地駕馭和合理的運用這些民間傳統的文化元素來進行動畫片的創作。
2 民間藝術在動畫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民間藝術在動畫課堂教學過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動畫劇本的創作、動畫角色造型塑造、動畫音樂教學中都會涉及民間藝術內容的學習。
2.1 民間藝術在動畫劇本創作教學中的應用
動畫電影是導演根據劇本來拍攝,所以劇本是動畫片存在的前提。據調研,成功的動畫電影98%改編于已有的文本作品,而這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如《大鬧天宮》《鐵扇公主》《大圣歸來》改編于《西游記》;美國動畫片《花木蘭》《功夫熊貓》取材于中國民間故事,融合了中國的民間元素。這些改編成動畫的民間故事,在保存和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文化記憶上做出了貢獻,同時也給動畫片創作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一部動畫片一般分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2]編劇在最初的構思階段,遵循視聽藝術的基本法則,吸收民間藝術的寶貴養分,靈活地提煉內置的美學,創作出精彩的動畫劇本。
2.2 民間美術在動畫角色塑造教學中的應用
“動畫角色設計是眾多藝術造型方式中的一種,是指綜合運用變形、夸張、擬人等藝術手法將動畫角色設計為可視形象,其目的是要使每一個動畫角色富于感染力與生命力”[3]動畫片中的角色造型,跟影視演員一樣,它的形象、外貌、服飾、語言特點、動作等都根據劇本故事來塑造,如孫悟空。
中國動畫從《鐵扇公主》開始,動畫角色一直表現出具有民族精神內涵的文化形象,例如,《大鬧天宮》作為中國動畫片的經典之作,張光宇先生在對孫悟空的形象塑造時,強調線描和色塊的卡通形式,整部動畫挖掘了多種民間藝術形式:繪畫、民俗、壁畫,又融入了戲曲,兼收并蓄,使動畫達到了一種全新的境界,民族藝術感極強,從而奠定了孫悟空的經典藝術形象。水墨動畫最能體現中國民間藝術風格,它的創造是中國動畫人對世界動畫片的巨大貢獻。中國人一直認為水墨繪畫形式在唐代便已經開始盛行,中國水墨動畫便借助水墨畫的筆墨,濃、淡、干、濕,營造出虛實空靈的畫面意蘊,在世界動畫藝術中獨樹一幟。
在動畫教學課堂中我們應該讓學生明白,早期中國動畫角色造型的成功之處在于——大量借鑒了本民族的各種藝術形式,并融會貫通。例如,借鑒了年畫造型的哪吒;取自于敦煌壁畫的九色鹿;以及各種傳統水墨的動畫形象。
2.3 民間藝術在動畫聲音教學中的應用
“聲音在動畫影片中起到潤色和增強藝術感染力的作用”。[4]通過教學我們要使學生明白,我國傳統動畫的民族風格不僅體現在畫面上,動畫聲音上也應該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例如,《驕傲的將軍》借用了中國戲曲的語言,配樂方面采用了戲曲鑼鼓,整部影片充滿了民族聲樂,再現了傳統戲曲的韻味,給人全新的民間戲曲特點;《三個和尚》更是借助傳統民間樂器來突顯不同的人物性格;《牧笛》采用了民樂竹笛演奏,融合自然山水之聲,配合畫面的景色,將聲畫有機地結合,展示了一幅活的水墨畫卷;《山水情》把中國筆墨情趣與古琴聲、鐘磬聲、風雪聲、溪流聲、鳥鳴聲、猿啼聲交相融合,百轉千回,聞者為之動容。由此可見,在我國傳統的動畫電影聲音創作中,民族風格貫穿始終,通過聲音真實的反映社會、深化主題。
3 總結
民間藝術內容廣博,既包含著深厚的創作理念、創作過程和創作形式,也包含著詳盡的視聽元素,為今天的動畫藝術創作提供了一個完整的空間。我們應該注重從民間藝術中吸取養分,把它作為動畫劇本、角色、聲音創作的素材來源之一,在具體的動畫創作中進行提煉和加工。一部優秀的動畫片還通過后續衍生品的開發,滲透到我們生活,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我們有責任保護和弘揚我們的優秀民間藝術資源,使它借助動畫這個載體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的中國民間藝術。最終讓動畫與民間藝術借助于良好的動畫教學體系和市場運作機制,創作出豐富多樣的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動畫作品。
參考文獻:
[1] 張道一.張道一選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357.
[2] 邱貝莉,汪亮,王臻真.動畫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90.
[3] 劉明來,楊群.動畫角色設計[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5.
[4] 文仕江,吳榮彬,陳默.淺析國產動畫聲音的民族性[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第199-201頁.
[5] 康修機,王萬興.動畫片中聲音的民族化特征分析[J].電影評介.
[6] 高穎.動畫劇本創作課程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1).
[7] 余孟杰.中國傳統藝術造型元素在動畫角色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
作者簡介:李玉(1982—),女,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美術學,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