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陽
摘 要:21世紀是信息的時代,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到各種各樣的信息,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某個領域的信息不再能滿足該領域的人員,于是出現了“互聯網+”這一個新概念,互聯網+的興起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各行各業都開始使用“互聯網+”模式,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再利用“互聯網+”的同時,既給我們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關鍵詞:“互聯網+”;藝術院校;基礎教育教學
“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在利用”互聯網+“手段的同時,藝術院校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因時而動,適時地轉變理念,要勇于接受新事物,以包容的心態看待“互聯網+”這個新事物,積極嘗試“互聯網+”的各種教學模式;在接受理解的基礎上還要有所創新,譬如創新管理機制,加強教學團隊建設,開發優質網絡課程資源,提高課程吸引力,還可以積極探索科學的在線教育運營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等等。
21世紀同時也是知識的世紀,在這個倡導“效率就是一切”的世界里,“互聯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互聯網+”能夠推動知識的融合,能夠簡化知識的獲取途徑,能夠大大節省獲取知識的時間,這都能過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互聯網具有扁平化、去中心化、自組織等特性,“互聯網+”時代有六大特征,即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重塑結構、開放生態、連接一切。“互聯網+”背景下藝術院校如何發展基礎教育教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
1 “互聯網+”對藝術院校基礎教育教學的影響
1.1 “互聯網+”創新了教育教學途徑
以往的學校課堂都是講授式的課堂,即老師在講臺上面講,學生在座位上面聽,師生之間的界限是非常分明的,以往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班級教學,教學的場所主要是教室,有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教學。但“互聯網+”的出現將徹底改變這種情況,“互聯網+”將會讓我們的學習變得越來越輕松,越來越多樣化。它能夠創新我們的教育教學途徑,有了“互聯網+”,我們不必在死死地扣住時間和地點去上課,我們可以自由的進行網絡學習,不用受到時空的局限,像現在的從美國興起的慕課運動就是具體的體現。
1.2 “互聯網+”擴大了藝術院校學生的知識面
在“互聯網+”還沒有普及的年代,我們獲取知識主要是通過老師的口頭教授,這樣的教育方式非常耗費時間,而且常常難以在短時期內收到成效,而且,一節課的上課時間有限,教師傳授知識的容量有限,更有甚者,一些老教師,對于點化教學手段還不是很了解,主要采用的是黑板板書的形式,這樣一節課能傳遞的信息容量就更小,但“互聯網+”為我們獲取更多的知識提供了可能性,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連接到各行各業,在相同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知識,增加知識的密集度,從而擴大我們的知識面。
1.3 “互聯網+”提高了藝術院校學生的學習效率
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互聯網+”能夠提高藝術院校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是順理成章的了。“互聯網+”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知識,更豐富的手段與途徑,當然,能否提高學習效率還要參考一個重要的因素,即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面對如此龐大的信息資源庫,學習者必須要有選擇性,要有所舍棄,不能什么都想學,產生一種貪多心理,這樣就違反了“互聯網+”的初衷了。
2 “互聯網+”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策略
2.1 積極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全面應用
由美國發起的慕課運動,就是對信息技術的充分應用,藝術院校可以借鑒這些先進經驗,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建構本校特有的教育平臺。通過建設內容豐富、使用便捷的網絡化的教學平臺,有計劃地試點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逐步實現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效果評估等教學過程的在線化。
2.2 要審慎選擇,認真組織網絡課程
“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最大震撼就是可以隨時共享資源,因此,學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大力發展網絡公開課程,這不僅有利于為學校樹立品牌效應、壯大學校,同時也能夠讓老師實現人生價值與職業價值,在平時的基礎教育教學中就可以推廣使用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學校還應該適時地將自己最強、最具優勢和特色的成熟的網絡公開課程推出來。為受教者提供最優秀的課程和有特性學習服務是“在線教育”的成功。這需要學校審慎選擇,老師用心準備、科學設計,不能單單地地將教學搬到互聯網上。現在部分課程僅僅是課堂錄像,再加上簡單的PPT,這使得課程內容非常枯燥無聊。所以,這需要對這固有的課程進行修改與完善,以達到適應現代網絡教學的需要。
2.3 創新激勵機制,加強基礎教育教學團隊建設
有一部分藝術學校在職老教師,他們對“互聯網+”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便不會用到這種技術,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藝術學校就可以采用激勵機制,鼓勵這些老教師認識新事物,接受新事物,使用新事物,最終的受益者不僅有老師和學校,更重要的是學生,這對他們的學習幫助非常之大。
除此之外,藝術學校還應該加強基礎教育教學團隊建設,構建鼓勵教師參與的激勵機制,支持和促進教師跨時空團隊的形成發展。可以通過創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智能化課程教學服務體系,推動教師專業化分工和集成化管理,將教學從教師的個體勞動轉化為團隊合作。
2.4 科學設計,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互聯網+”為藝術學院的藝術生提供了網絡學習的渠道,由于藝術生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了專業訓練上面,對于文化知識的學習就顯得相對薄弱,而“互聯網+”的出現正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文化課老師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對課堂進行科學設計,增加信息的密集度,設置互動環節,讓藝術生快樂的學習文化知識,爭取文化成績與專業成績齊頭并進。學生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會受到老師的影響,所以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提高自身的學養與修養,熟練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加強師生互動、學生互動環節的設計,這就要求教師有充分的時間和充沛的精力來做這些事情,為了能讓教師沒有后顧之憂的完成這些,藝術院校在政策方面要給予支持和傾斜,創新師資隊伍的保障機制與激勵機制。給教師提供更多的便利資源,讓其最終落實到學生的身上,從而提高整個藝術學院的辦學水平,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
3 結語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于藝術院校來說是把雙刃劍,既有機遇,又有挑戰,我們要有辨別能力,懂得趨利避害,這樣才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來進行基礎教育教學,希望這篇論文對此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龔小蘭.網絡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1(5):138-139.
[2] 余建波.在線教育:迎來互為師生的時代[N].中國教育報,2013-08-05(3).
[3] 謝曉雄.論網絡音樂課程的建設[J] .藝術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