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震宇 王志斌
摘要:小反芻獸疫(PPR)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PPRV)引起小反芻獸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性疾病,其常常突然發病、迅速傳播、死亡率高,對畜牧業生產危害嚴重。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新疆伊犁州、阿克蘇、哈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多個地區先后發生了羊PPR疫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PPR防控工作任重而道遠[1]。本文通過對一例PPR疫情診斷及處置情況的介紹,為其他地區動物防疫人員開展PPR疫情防控及應急處置工作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反芻獸疫;診斷;疫情處置
中圖分類號: S858.26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6.02.034
1 基本情況
2014年3月8日10點40分,A縣畜牧獸醫站接到轄區內B鄉獸醫站匯報:B鄉C村5隊養殖大戶阿地爾·吾甫爾家的羊只突然發生死亡情況,并伴隨出現疑似PPR癥狀。A縣畜牧獸醫站站長接到報告,立即組織獸醫站技術人員趕赴現場察看情況。
現場共發現6只羊死亡,30只羊不同程度出現疑似PPR癥狀;解剖死亡羊只發現其病理變化與PPR病理變化相近。據調查,該戶于2013年11月15日將自家羊只趕往D地區E村越冬,于2014年3月6日,返回B鄉C村后出現牲畜死亡。經了解,該戶養殖的羊在D地區未按照相關要求進行PPR免疫接種,并且未經過動物檢疫部門檢疫私自轉運進入A縣轄區。
根據流行病調查、現場勘查、病理解剖情況,獸醫站技術人員初步判斷為PPR病癥。A縣畜牧獸醫站立即按程序上報市相關部門,同時采集樣本送上級實驗室檢驗,并對發病場(戶)所在區域開展封鎖、消毒工作。
2 診斷情況
2.1流行病學調查
發病動物為轉場私自調運羊群,發病突然,出現死亡。經過調查發現,該羊群未接種PPR疫苗。A縣除部分待補免羊只外,其他羊只均已完成PPR疫苗接種1個月有余。
2.2 臨床癥狀
30只病羊不同程度出現精神萎靡,口鼻干燥,背毛無光,停止進食,咳嗽;口腔出現大量白色分泌物,個別羊只口腔、牙齦黏膜出現充血、潰瘍、壞死病灶,呼出氣體異味;鼻腔、眼睛有膿性分泌物,怕光流淚;多數病羊發生腹瀉,水樣糞便的情況。
2.3 剖檢情況
通過解剖死亡羊只發現腸管出現出血呈條紋狀;真胃出血且水腫明顯,瘤胃、網胃、瓣胃未發現明顯病變;肺臟出血,肉樣化病變;脾臟腫大。
2.4 鑒別診斷
考慮病羊兩日前經過長途運輸,除懷疑PPR以外,同時懷疑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巴氏桿菌病、羊傳染性膿包、藍舌病、口蹄疫、羊快疫。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和巴氏桿菌病均有肺炎癥狀,但是前者無腹瀉癥狀,后者無口炎癥狀;羊傳染性膿包、藍舌病、口蹄疫均有水泡等癥狀,但是前者無腹瀉癥狀,后兩者的水泡會引起蹄部病變,PPR無蹄部病變;羊快疫和PPR癥狀較為相似,羊快疫主要為綿羊發病,死尸會迅速腐敗膨脹,真胃呈點狀出血,腸內充滿氣體,而PPR山羊比綿羊發病癥狀明顯,真胃呈帶狀出血,腸內無氣體,傳播迅速。
2.5 實驗室診斷
用棉拭子無菌采集活體動物眼瞼下結膜分泌物和鼻腔、頰部、直腸粘膜病料;全血及血清;組織病料無菌采集剖解動物體內典型病變組織樣品,主要包括淋巴結(尤其是腸系膜和支氣管淋巴結)、脾、大腸、肺[2]。將采集好的樣品盡快送上級相關部門做進一步檢測,以便為確診提供重要依據。
3 疫情處置
3.1 疑似PPR疫情處置
進入防疫應急戒備狀態,第一時間向上級部門匯報情況,保證信息報送渠道暢通;定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對發病場(戶)實施隔離、監控、封鎖,對現有羊只及相關所有物品進行監管,對其及周邊環境進行徹底消毒;對轄區內小反芻獸健康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同時聯合D地區動物防疫部門做好疫情溯源和跟蹤工作。對疫情發生前30天內,在A縣和D地區所有引入和輸出的易感動物、相關產品、運輸車輛及密切接觸人員的去向進行追溯調查,必要時進行隔離觀察,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盡快完成PPR疫苗補免工作。
3.2 確診PPR疫情處置
按照“早、快、嚴、小”的原則,堅決做好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工作。經過上級部門專家確診PPR疫情后,A縣重大動物防控指揮中心調動機械、人員,公安部門調動警力給予支持,對同群584只羊(其中母山羊197只、羯羊254只、小山羊122只、母綿羊6只、羔羊5只)進行撲殺和無害化處理。處理工作于3月10日凌晨2點結束。
3.3 疫點內應采取的措施
撲殺疫點內的所有羊只,并對其及其產品按國家規定標準進行無害化處理;對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已經污染的飼料和墊料、污水等按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羊毛、羊皮按規定方式進行處理,經檢疫合格,封鎖解除后方可運出;對病羊所接觸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場地及出入人員進行嚴格徹底消毒;禁止羊、牛等反芻動物出入。
3.4 疫區內應采取的措施
在疫區的交通路口設置動物檢疫消毒站,對出入的人員和車輛進行消毒,疫區周圍設立警示標志;關閉羊、牛交易市場和屠宰場,禁止羊、牛等反芻動物出入;羊毛、羊皮、羊乳等產品按規定方式進行處理,經檢疫合格后方可運出;對易感動物進行疫情監測,對羊舍、飼養用具及場地進行消毒。
3.5 受威脅區應采取的措施
加強檢疫監管,禁止活羊調入、調出,反芻動物產品調運必須進行嚴格檢疫;加強對羊飼養場、屠宰場、交易市場的監測,及時掌握疫情動態;必要時,對羊群進行免疫,建立免疫隔離帶。
3.6 解除封鎖
疫點內最后一只羊死亡或撲殺,并按規定進行消毒和無害化處理后21天內,疫區、受威脅區經監測沒有新發病例時,經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機構審驗合格,由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向原發布封鎖令的人民政府申請解除封鎖,由該人民政府發布解除封鎖令。
參考文獻
[1] 劉永宏,趙麗,曹勝波.小反芻獸疫在中國的流行趨勢及應對措施[J].動物醫學進展,2015,(01).
[2] 信愛國,楊仁標,向文斌.小反芻獸疫研究進展[J].中國預防獸醫學報,2003,(02).
作者簡介:宋震宇,碩士,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畜牧獸醫站,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