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元+劉立富
[摘 要]醫學專科教育,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高等職業教育,它直接關乎人的健康和生命。醫學專科生在就業定位、薪酬要求、醫院選擇等方面存在偏差,就業壓力較大,就業依賴心理較強,就業準備不足,缺乏有針對性的就業心理指導。堅持進行面向基層的服務定位教育;編制含就業心理指導內容的教材;加強就業指導教師和專職就業工作人員的就業心理培訓;健全就業心理指導服務體系建設。
[關鍵詞]醫學專科生;就業心理;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G4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6)06-0106-03
醫學專科教育,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高等職業教育,它直接關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和一般專科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相比,醫學專科畢業生社會信任度較低,就業準入門檻較高,就業崗位相對較少,就業的可選余地相對較小,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相對較大。很多學生甚至認為,起點決定終點,從踏進專科學校的那一刻起,無論自己怎么努力,前途總是灰暗的。[1]為了準確把握醫學專科生的就業心理,提高醫學專科生就業指導心理教育、教學的效果,舒緩學生求知擇業方面的不良情緒,提振學生專業學習信心,課題組開展了此次調查。
一、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選取湖北一所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職業技術學院(醫護方向)專科層次大二、大三的學生,發放自制《醫學專科生就業心理調查問卷》1000份。其中向大二學生發放600份,大三學生發放400份,收回有效問卷906份,回收率為90.6%。
本次調查基本按照專業人數的比例發放問卷,采用不記名方式作答,當場收回。學生填寫前,課題組成員對問卷調查目的、填寫方法進行了說明,以打消學生的顧慮,控制其他干擾因素。部分沒有按照要求填寫或填寫態度不夠端正的問卷,被視為無效問卷,不列入統計范圍。問卷結果采用SPSS15版本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
二、結果與分析
(一)就業定位調查
表1顯示,選擇地級市以上作為就業地的學生占比75.3%,選擇鄉鎮的僅占4.9%;在醫院級別上,選擇在二甲以上醫院工作的占比81.2%,但據我校就業部門對就業市場的調查,地市級以上城市的二級甲等以上醫院,不招收醫療類專科生,三級甲等醫院不招收護理類專科生,二級甲等醫院招收數量有限的護理專科生,大多數醫專生就業地的選擇過高。對醫院性質的選擇,70.5%的學生選擇公立醫院,這表明學生的就業觀念比較傳統,認為公立醫院最可靠,但是公立醫院受人事制度的限制,進人條件對學歷有硬性要求。民營醫院與個體醫院用人機制比較靈活,學生不愿意前往,造成不必要的供求矛盾。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據我校對醫學專科畢業生工資情況的調查,醫學專科生試用期工資在1000元左右,轉正后工資在2000元左右,獎金數額隨效益而定,而學生選擇的可接受底薪,3000元以上的占到62.6%,這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
以上調查說明,醫學專科生的就業期望值偏高,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造成醫學專科生較大的就業心理失落。
(二)就業形勢的判斷與應對
表2顯示,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面對就業壓力,40%的學生專業思想發生動搖,25.4%的學生選擇放棄專業;約37%的學生不知所措,處于迷茫狀態。此項調查說明學生就業壓力很大,且沒有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些心理會對他們的專業學習及就業觀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三)不同專業就業壓力比較
由表3可以看出,臨床(西醫)專業和中醫專業超過70%的學生對就業持不樂觀態度,比例最高,說明此類學生的就業心理壓力最大,應予以重點關注,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導。經過深入訪談,得知壓力大的主要原因是臨床、中醫專業學生覺得自己基礎差,學制短,難以勝任醫生崗位;專科文憑低,缺乏競爭力,而臨床醫療從業要求高,稍微好點的醫院進不去,與自己的就業目標相差太大;鄉鎮、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工作條件和待遇較差,進修培訓的機會少,因而產生悲觀情緒。
(四)就業依賴性
表4顯示,學生就業依賴心理較強,近一半的學生有依賴家長或其他社會關系找工作的心理傾向,雖然有21.3%的學生選擇了自主擇業,但在對這部分學生進行訪談時,有不少學生反映,自己沒有關系可以利用,如此選擇是無奈之舉,流露出較強烈的抱怨情緒。這說明就業依賴導致了就業不公平的社會現象,而且對學生的就業心理沖擊很大。表4顯示,29.2%的學生想求助于學校。表5顯示,只有13.3%的學生把老師作為求助對象。訪談得到的解釋是目前師生關系冷淡,平時缺乏溝通,怕貿然張口會遭到拒絕。這從另一方面說明,普通教師平時不太關心學生的就業心理,很少給學生此方面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在就業心理教育中的作用還需加強。
(五)就業準備
表6顯示,醫學專科生對職業、學業規劃的作用認識模糊,只有不足20%的學生認為很有用。沒有規劃,就會缺少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從而導致學生就業信心不足。表6還顯示,學生對就業心理健康缺乏重視,沒有認識到通過心理調節來解決因就業產生的心理問題。
6.就業心理教學情況
此表反映出只有10%多一點的學生認為自己在就業心理方面獲得了幫助,這說明該課程在就業心理指導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當前的就業指導課程的定位過于功利化,傾向于求知的技術層面,缺少就業心理教育方面的內容;二是就業指導教師缺少就業心理指導方面的知識和經驗,缺少對醫學專科生就業心理方面的調查研究,對學生的就業心理不能有效指導。
三、討論
(一)堅持進行面向基層的服務定位教育
《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醫學專科學校主要是培養面向基層的實用性人才。從國家統計年報資料中可以看出,我國目前城鄉衛生醫療配置差距較大,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近70%,而公共衛生資源僅占全國總量的30%左右。鄉鎮、農村基層需要大量的醫學專科生施展才華。隨著我國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國家的扶持政策不斷向基層醫療傾斜,基層醫務工作者同樣可以得到較好的工作環境、合理的職業收入。因此,醫學專科生也不必為待遇擔憂。學校要及時、主動地幫助學生了解醫學專科生人才市場的需求情況,了解國家的就業政策導向,引導學生用全面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基層就業,這樣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就業焦慮心理。
(二)編制含就業心理指導內容的教材
目前的就業指導教材,較少涉及學生的就業心理。有專家指出,要開發以學生職業心理能力發展為主線,以培養內源性職業素質為主導的教材。[2]醫學專科學校應組織一線就業指導教師和就業專職工作人員,歸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的就業心理問題的成因、類型、疏導方法等,然后結合具體專業,編寫適用于醫學專科生的含就業心理指導內容的教材,便于就業指導教師開展就業心理教育。
(三)加強就業指導教師和專職就業工作人員的就業心理培訓
目前,就業指導課教師多由公共課教師和學工人員、輔導員擔任,他們絕大多數既無醫學背景,也沒有心理教育經驗。學校應聘請經驗豐富的心理專家、就業指導專家定期培訓,傳授就業心理輔導的知識、技能,結合具體案例現場指導。定期對就業指導教師和專職就業工作人員進行考核。
(四)健全就業心理指導服務體系建設
醫學專科生從入學開始,就要被納入包含專業認知、職業生涯規劃、職前教育等內容的就業心理指導服務體系。就業指導教師、專業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人員共擔就業心理教育職責,針對普遍存在的心理傾向,利用校報、校園網、板報、廣播等多種形式,介紹實用、簡便的緩解負面情緒的方法。針對個別因就業壓力過大引起的嚴重心理障礙,要及時進行心理干預,指派有經驗的教師進行系統的指導、幫扶。此外,應在學生中建立就業心理信息員制度,以便對醫學專科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動態管理。
(五)提高醫學專科生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
首先,教師應多采用體驗式和反思式教學法,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特長,并以此為依據對影響自己求職擇業的心理因素進行分析、總結,調試。其次,教師應引導醫學專科生將個人價值和社會需要相聯系,摒棄狹隘的、短視的就業心理,對社會現實及發展趨勢有清晰的、樂觀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就業心理不斷趨于理性和成熟。
(六)加強對健康服務業的宣傳
2013年10月14日,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40號),指出:“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到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健康服務業將為醫學專科學生釋放巨大的、高品質的就業空間。但是,健康服務業的發展,更多是要靠市場力量的推動,民營或個體的健康服務機構可能成為主力軍。醫學專科生應改變到公立醫院就業的心理。學校要加強對健康服務業的宣傳,使學生對健康服務業的內涵和前景有深刻的了解,樹立投身健康服務業的心理。
[ 參 考 文 獻 ]
[1] 胡芳.醫學生執業心理分析及調試[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2(6):141-142.
[2] 程瑋,支素華.大學生擇業心理狀況調查與生涯發展課程設計策略 [J] .中國大學生就業,2013(14):53-59.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