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英
(沈陽師范大學 戲劇藝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簡述戲曲表演程式特征
鐘英
(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摘要】生活是程式形成的源泉,如果少了生活依據,程式就成了沒有靈魂的空殼。程式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關鍵詞】程式性;戲曲;特征;體驗
通過對戲曲程式的學習和剖析,充分說明戲曲的程式性是來自于生活的,但同時它又高于生活,它把我們平時生活中的習慣進行美化,選出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動作,然后進行舞臺裝飾,以強調戲曲程式性動作的特性,使它作為在舞臺上的形象比在生活中的形象更清楚、更鮮明,更美、更準確。以生活出為基礎,選則關鍵動作,進行修飾,每一種技術技巧格式都是在創作具體人物的過程中形成的,當它完成以后,又可作為其他藝術模仿和進行人物再創造的形象點,并漸漸成為可以廣泛應用的規范。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概論篇(張庚撰寫)為中國戲曲概括了三個特征,其中之—便是“程式性”,另外兩個特征是“綜合藝術性”和“虛擬性”。而這都是戲曲藝術特征,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1993年,陳斌善發表于《文藝報》的文章更有深度明確的辨析“以表演藝術為核心的中國戲曲,在長達千余年的發展史中,創造了一系列用非自然語言的技藝密碼“講話”的語匯。按不同表達媒介,可劃分為三大類:一是“裝飾語匯”類,二是“形體語匯”類,三是“聲響語匯”類——這種源于自然的程式說明,就使觀眾能欣然領悟其內涵的技藝密碼。”由此可見生活是制造藝術程式性的源泉。很多舞臺程式就是對生活現狀的提煉和摹擬,戲曲演員不僅僅是對生活的直接摹擬和體驗,而且致力于廣泛的間接生活和各種表演領域,從中吸收創造靈感,諸如民歌說唱、詩詞舞蹈、武術雜藝、書畫雕塑、花開花落、鳥飛魚躍、裊裊輕煙,直至行云流水的動態等種種生活規律和藝術規律,都是戲曲演員體驗和觀察的視野范疇,或模仿,或提升,然后加入自己的角色構思,塑造成為種種表演形式。
(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把前人的藝術作品同自己的生活理解結合在一起,利用舊作品,改造新程式并發展。梅蘭芳曾經提出了中國戲曲程式性演變和運用的三項定律:“第一,程式性的變化和運用一定要從生活出發,這是戲曲程式行的依據。第二,程式性,它的改變不能超越一定的范疇,第三,程式性的變化和運用首先要求穩,其次,要有步驟有順序地求創新。”從整體看來,戲曲程式性是以演員為中心,演員來看劇目的主要的賞美和娛樂,由于程式性和戲曲形象、動作不明確,表現力就更為重要,同時它又為觀賞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甚至可以激發創作者的想象空間。這些都說明程式性是戲曲精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獨立看待。到底是要保持“原汁原味”還是符合現代化改革成“時髦”戲曲?我認為要創造出生動鮮明的舞臺形象,同時也不斷地把新的想象力帶進了傳統的程式性體系中來,使程式性能跟隨生活的變化而發展,不致成為固定的模式。
(二)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我們經常說沒有程式就沒有原則,是指戲曲本身的一切表現手法都需經過程式性進行加工,不是說程式性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中國京劇表演藝術的美學特征》演講內容:“提起戲曲的程式,有些人就以為凡‘程式’一定是陋習,一定是被框起來的,一定是對戲曲改革了。其實,我個人認為世界上各種藝術都與戲曲一樣存在著程式性,沒有了程式性就沒有了藝術。”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玉聲先生曾說:“唱、念、做、打、舞,手、眼、身、心、步,不是手段,它是表演者永遠攀登的十座高峰.這些是戲曲的程式性,京劇的本質,是京劇的核心。”專業戲曲表演者從小就要接受各種形式的嚴格練習,這樣才能保證以后正式登臺的水平和質量。京劇演員在繼承與改革創新方面作出探索在繼承,挖掘傳統劇目的基礎上,更要創作一批優秀的新編歷史劇和反映當代生活的現代戲。戲曲表演者必須堅持刻苦的訓練,把大量表演程式進行積累,才有可能結合我們的生活進行體驗,進行舞臺形象的塑造。
程式性是中國戲曲藝術在怎樣表現生活這一問題上的一個重要藝術表現。中國戲曲舞臺上的特殊性和這一條藝術定律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說沒有程式性就沒有中國戲曲時,這里面實在包含著太多的意義。程式性在表演劇情和人物刻畫形象中是取之不盡的,運用程式性的方法方式也是變化莫測的,我們戲曲要具備“一套程式,萬千性格”的表演方法來利用好每套精心創造的程式,拒絕“匠藝式”的表演方法。只要表演者掌握了程式性運用中起承轉合的原則,按戲曲表演藝術的規律進行再創作并加以創新,就會在京劇的舞臺上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劇目,戲曲藝術也會更加繁榮。但是不管怎么樣,都要保存戲曲的程式化這一特點,它是戲曲的核心,表演的手段,演員與觀眾的紐帶。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戲曲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黃克保.戲曲表演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2.
[3]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J8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43-01
作者簡介:
鐘英,遼寧沈陽人,畢業院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方向:戲劇戲曲學。